作者jimulder (陌日程式)
看板Indie-Film
標題[心得] 國片的聲音製作
時間Fri Sep 9 08:34:03 2005
最近跟幾位資深的電影前輩聊天,聊到台灣電影音效的品質,他們都不禁搖頭。可能
他們是好萊塢系統訓練出來的吧,他們對於國片極不清楚的對白聲和過大的背景聲非
常不敢領教。
「影像有所謂景深,聲音也是。畫外音往往比對白更能營造出影片的氛圍。」資深的
電影前輩如是說。電影是由「聲音和影像」所構成。既然拍電影的時候,攝影師會去
注意到影像的焦距、物體的前後景深,甚至是構圖的層次感,那為何錄音師與混音師
對於聲音的製作就如此的粗製濫造呢?
想必大家看以前的國片,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對白少,長鏡頭多。鏡頭一長,除非
是很擅長場面調度的導演,否則角色的互動就少。如果再沒有對白的話,那麼整部片
子除了背景音(也就是沙沙沙的空氣聲)外,幾乎是聽不到任何聲音了。早期的國片
就是那種角色對白不多,內心獨白長的又命卻又不願意說出來給觀眾分享,只會站在
鏡子前面或是坐在浴缸裡頭抽菸發呆。這樣子的電影,觀眾能夠聽到的聲音層次感自
然不多,聽覺的刺激自然大幅降低。
記得很久以前跟一位也喜歡看國片的朋友去看片。他倒蠻喜歡國片裡長鏡頭所傳達出
來的意境。有一回,他帶領著我看某部片的其中一幕,然後說:「你仔細聽,這一幕
雖然沒有人在動,但你可以聽到一隻老鼠吱吱吱的由左跑到右,」他興奮的說,「這
導演用人的呼吸聲與老鼠的叫聲,來襯托出人與鼠之間所營造出的孤寂氛圍,好讚呀
。」當時對電影還矇懂無知,對他的解析只能視為神諭,以為那是導演的刻意安排。
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那「吱吱吱」聲為膠卷運轉不良的成份比較大。
前一陣子在拍七年級導演的紀錄片時,訪問了某位頗有名氣的國片導演。他說他的第
一部片是在中影拍的,接受美國電影訓練的他,一回台灣就被國內的拍片環境嚇壞了
,其中一項微詞直指台灣不求甚解的聲音製作。他說:「在戲的某一段,我需要背景
音,但錄音師沒有錄回來。我們的混音師很神,他也不是重錄聲音,而是直接調某部
電影出來,從中間拷了一段空氣音出來,然後就這樣子鋪在他的影片上。」也幸好只
有台灣片有大量的無對白無聲音特效的背景音。這種作法到美國去搞,不是被人當做
昆汀塔倫提諾般的鬼才神童,就是被人當做柯賜海。
資深的電影前輩說,台灣近年來很少出品類型片,對於音效的製作幾乎是沒有經驗。
一部好萊塢規格的聲音製作,音效師與混音師的工作是必須分開的。音效師必須檢視
影片中所有可能出現的聲音細節,並且加以整理製作後,交給混音師。混音師再依據
導演的要求,將音效師交給他的聲音依空間的遠近做微調,理出聲音的層次。然而在
台灣,大家似乎只看對白是不是對嘴,背景音會不會太吵,至於其他聲音的細節,如
腳步聲、拿物品,甚至是衣服摩擦聲,似乎就不太講究了。
僅管聲音品質是如此普通,台灣人卻仍然迷信所謂的「立體聲道」。一般電影的聲音
規格是杜比的5.1 聲道,台灣也跟起這股全球聲音標準風。但事實上,真正做到聲音
環繞效果的國片並不多。如果說買杜比商標是為了讓觀眾聽到更細緻的聲音效果,包
括環繞音響或是畫外音所傳達出來的影片氣氛,在台灣這種二個喇叭就可以解決聲音
問題的環境而言,何需為了只是流行買一個貴的要死的杜比商標呢?自己畫個DB字
體婁空,不是比較快嗎?
--
【新學期吉姆健身運動開跑】
●∕ ﹨● ● ●ꈠ ﹨●∕ ﹨●∕
<■ → ■> 〈■〉〈■〉 → ■ ■
〉〉 〈 \ ∕﹨ ∕﹨ (( ))
左三圈 右三圈 脖子扭扭 屁股扭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47
1F:推 ringfan:膠卷運轉不良XD 203.67.106.49 09/09
2F:推 rockid:還蠻想知道是哪幾個前輩的... 61.230.7.154 09/09
3F:推 KoalaLin:如果國片要成為商業機制的一環,音效的確得加油 59.114.162.92 09/09
4F:→ KoalaLin:畢竟要我買DVD收藏,我可不要音效爛爛的品質... 59.114.162.92 09/09
5F:推 IRyan:Koala你真是無所不在耶!!!218.174.136.125 09/09
6F:推 KoalaLin:啊?請問兄臺是.... @@||| 59.114.48.57 09/10
7F:推 HaHaMilk:啊 jimulder 原來是傳宗!!!! 218.166.69.22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