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aichungbear (taichungbear)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名人] 有沒有 王奇 君 的八卦
時間Thu Sep 8 23:02:33 2005
下文為轉貼
琦君的世界
作者:莊素玉
琦君是當代國內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她的散文作品,
富含獨特的中國韻味,讀來醇厚感人。她的文字可說是平凡
中見真情,並不雕鑿堆砌,也不故弄玄虛,只是以一種極其
誠懇、鄭重的態度,對讀者娓娓道來。於是人間至情洋溢字
裡行間,使人讀後往往因此對人、對人世,也產生像作者一
般的愛心與信心。
面慈心善,讓人感覺無限溫暖
今年已經六十五歲的琦君,身材較人自她照片所得的印象瘦小。
她頭髮烏黑,臉上紅潤有光,看來較實際年齡年輕很多。而那含
笑的瞇瞇眼,挺直的鼻樑,略大的嘴巴,卻又給人一種極其溫厚
慈祥的感覺。
尤其是那天午後,就在琦君家那溫馨的黃色燈光下,琦君穿著深
藍色套頭毛衣、深藍底紅碎花的棉背心、深藍色長褲,更烘托出
她的神采奕奕。琦君笑著說:「年紀大了嘛!只能穿些像藍色、
咖啡色一類暗色氣的衣服。我可不敢穿綠色的,因為東方人皮膚
黃,再穿上綠衣服,那就成了『慘綠老人』囉!」
她很健談,說話時眼神直盯著人轉,誠懇得好像要把心掏出來似的;
又極敏感與善體人意,她往往能洞悉人心中的疑惑,不待人開口問,
就自個兒先作解答了。
面對琦君,就好比面對一個豐富的童話寶藏。她一直保有的赤子之心,
與對萬事萬物的關切和摯愛,造就了她那有如繽紛的童話世界般的生活,
無論是童年、青少年、中年甚至老年,無論是讀書、寫作、教書、結婚
生子、乃至旅遊,全都是那樣。
童年種種,歷歷在目
琦君以她那急速卻帶著濃郁感情的語調說,每當我回想到那些童年舊
事,當年生活在我身邊的家人、親友,就會立即浮現在腦海中。他們
的聲音相貌、動作、笑容,恍若就在眼前,而他們對我的愛,對我的
照顧,我也彷彿至今還能感受得到。每到我回憶咀嚼這些,我好像就會
變回童年時代的我,而我提筆記述時的心情,也就回復到那個小女孩
的心情。就好比利用一個時光隧道,我把自己推回到當時,而不是保持
一段距離,以現在的心情去回憶、去寫的。
民國六年七月,本名潘希真的琦君,出生在浙江省永嘉縣瞿溪鄉。
在那個風俗淳厚的小村莊裡,琦君度過她豐富的童年生活。在她日後
所撰寫的成功的散文作品中,童年生活是她取用不盡的好素材,而其中
描繪特別動人的,乃是對琦君一生影響至深且鉅的母親。
民國六十五年,「讀者文摘」中文版主編林太乙女士特別邀約琦君
寫了篇「憶母親」,讀者無不深受感動。
琦君的母親是位典型的農村婦女,沒有讀過多少書。可是由於琦君
外公外婆的教導有方,和她本性的善良,她幾乎擁有所有舊時代中國
女性的美德,琦君認為「真可作全村婦女的模範」。
琦君在那篇文章的開頭就說:「每當我把一鍋香噴噴的牛肉燒成了
焦炭,或……我就一籌莫展……,這時,就有一個極柔和的聲音,
在耳邊響起:『小春,別懊惱,誰都會有這種可笑的情形。別盡著
埋怨自己。試試看,再來過。』」
難忘慈母深恩
琦君說,母親好像總不生氣,也不會怨天尤人。有一次,她為外公
蒸棗泥糕,和多了水,蒸成了一團漿糊。她笑瞇著眼說:「不要緊,
再來過。」……因此,我在懊喪時,只要一想到母親說的「不要緊,
再來過。」我就可以重振旗鼓,興高采烈起來。
在琦君的記憶中,母親從不喜歡蜚短流長。琦君說:「鄰里街坊、
叔伯妯娌之間,她處得融融洽洽。人家向她打聽什麼,她總是笑
嘻嘻地說:『沒有什麼呀,我一點也不記得有什麼事嘛。』」
琦君舉了個例子說明她母親為人的厚道。有一次,琦君在豬圈的
稻草堆裡發現幾十個雞蛋,猜想一定是什麼人偷來藏在那兒的。
琦君頑皮地用鉛筆在蛋上畫了小小的「十」字。並且告訴了母親,
母親把她訓斥一頓,不許她對任何人說。不久,一個鄰居老太太
送來一籃雞蛋,琦君一看,上面都畫有十字,就知道是老太太住在
琦君家的女兒把雞蛋偷回家,再由老太太送來。琦君站在一邊露出
不屑的神色。琦君的母親卻頻頻以目示意要她走開,並對老太太表示十二萬分
的感謝。老太太走後,琦君的母親把琦君叫到跟前,正色地說:
「小春,幾個雞蛋算得什麼?難得的是這份情意。
你何必計較她女兒把蛋拿出去,而應當感謝她母親把蛋送給我們
的心意。況且她母親也不一定知道蛋是怎麼來的。記住,人要
厚道,厚道可以積福啊。」琦君說:「我一輩子也忘不掉母親的好心腸。」
一往情深念母親
琦君自幼隨母親住在簡樸的農村,母女相依之情彌足珍貴,她在文
中說「……多年的憂患,使母女的心靠得更近。我也已成人懂事。
想起母親一生辛勞,從沒享過一天清福,哥哥的突然去世,父親的
冷淡與久客不歸,尤給與母親錐心痛楚,她發過心氣痛,咯過血,
卻堅忍地支持過來……。」
到今天,已為人母的琦君,常常在靜悄悄的清晨或午後,一個人坐
在屋子裡,什麼事都不做,只是「一往情深」地思念著母親,
內心充滿著安慰和感謝。
甚至在她寫稿寫累了時,或做家務事時也會用家鄉話哼哼她母親
生前常哼的「乾菜經」、「灶神經」等作為消遣或排解心中的煩悶。
譬如有一首她母親常在琦君入睡前哼的「孩兒經」,詞兒是這樣的
「孩兒孩兒經,親生孩兒有套經,抱在懷中親又親。輕輕手兒放上
床,輕輕腳兒踏下凳,輕輕手兒關房門。門外何人高聲喊,搖搖手
請莫高聲。只怕孩兒受驚哭,只愁孩兒睡不沉,孩兒帶到一周歲,
衣衫件件破前襟。孩兒養到七八歲,請來老師教詩文。孩兒長到
十七八,拜託媒人來說親。……」
家學淵源,飽讀詩書
琦君的父親潘鑑宗是個將軍,又喜讀書作詩詞,對琦君期望很大,
家教也很嚴。琦君五歲時,就給她請來家庭教師葉巨雄先生。在
十年的私塾生活,琦君背了許多中國的古書,包括:詩經、唐詩、
女論語、女戒、孟子、論語、唐宋古文、左傳。也練習書法及學
作文。琦君深厚的國學底子,就在這個時期打下了基礎。
童年時的琦君還結交了許多「忘年之交」的「老朋友」。琦君常
在文章中描寫她和那些「老朋友」間真摯的感情:
「三劃阿王是我們鄉裡的一個乞丐頭子,因為他不是『上等人』
,所以家裡除了母親,都不許我與他多說話……正因為如此,我對
阿王就格外的真心真意,而他愈加愛我……記得最後一次見三劃是
在念高一的時候,寒假回故鄉……三劃王坐在後門矮牆頭旁,木杖
放在一邊,我驟一見他,眼淚幾乎湧出來,因為他已衰老多了……」
另有描寫她和鄉裡一位老秀才(童仙伯伯」的感情:童仙伯伯在她哥哥
墳前念完祭文,回家的途中,「童仙伯伯牽著我的手,走高高低低的山路。
走到一條溪邊,溪水很急……童仙伯伯竟放開了牽我的手說:『小春,
膽子大一點,自己跨過去。』……童仙伯伯說:『現在沒有哥哥牽你了
……路無論怎樣高低不平,總得自己走的呀!』我仰頭望著他,他板著
臉,從前喜樂的笑容一點也沒有了。兩道濃眉鎖成一條線,我想起哥哥
在他睡覺時頑皮地給他再加上兩道眉毛的樣子,越發的悲傷起來。我邊擦
眼淚邊慢慢地跨過一塊塊在急流溪水中的岩石,忽然覺得自己已經開始一個人走
艱難道路了。再回頭看童仙伯伯──他還是呆呆地站著,……」
現實生活中是個迷糊人
琦君笑說自己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平時只記記雜記,但她卻能
成功地把讀者帶入她筆下的情境之中,這種過人的記憶力,真是令人羨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琦君卻老怪自己記性壞得不得了,譬如說,她常常打
開冰箱,卻忘了自己打算拿什麼;或一下子拉上房門,卻把鑰匙忘在裡面;
或到超級市場買了好些零食,過些日子,卻忘記放到那兒去了。
十四歲時,琦君考上杭州弘道女中。她今天英語發音標準,能與美
國人暢談自如,又能翻譯英文作品,那六年的教會中學教育給了很大的幫助。
初一時,琦君得了初中部作文比賽第一名,國文英文都名列前茅,那時
她就有當個作家的念頭了。
然而在之江大學中文系四年的求學生活中,琦君天天追隨恩師夏承壽
吟詩作詞,卻並沒有提筆寫作。
畢業後,恰逢中日戰爭。亂離中,琦君更是壓根兒也沒想到要寫作。
只有一次,她聽從恩師的鼓勵,試為了篇「金盒子」的文章,
但也只寄給夏老師看看,就把它在箱底壓了四、五年。
思鄉情切,為文發抒
民國三十八年,琦君來到台灣,看到當時台灣報紙副刊愈辦愈好,
她就把多年前寫的那篇「金盒子」整理一下,寄給新生報副刊,
一投即中。從此,思鄉情切,琦君耐不住心中情感的激盪,一篇篇
含著濃厚感情的散文就在報章雜誌上陸續出現了。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認為,琦君的散文是可以傳世的,他說:
「琦君……的小品散文……在平實樸素中具見人情之真切……
充分表達中國傳統溫柔敦厚的特色……」。
琦君與夫婿李唐基結婚三十一個年頭了。幾乎琦君每寫一篇稿子,
她的夫婿都曾參與一份感情,他說:「她常從我們日常生活閒談中
獲得靈感,構思時也常和我述說大意,寫成後,我當然是第一個讀者。」
琦君也一直牢記著恩師送給她的一句話:「要修到神仙眷屬,須做得
柴米夫妻。」她在一篇文章中說過:「夫妻相愛不僅是情,也是義。
……男女相悅,信誓旦旦,卻有的於結合後不免仳離,也許彼此只
有炙熱的『情』,卻沒有體認到『義』能給予對方更多的幸福。……
夫妻由新婚而至白首偕老,由情深似海,而進入義重如山,這才是愛的真諦。」
把握機會多付關愛,以免日後遺憾
在琦君散文中常見到的楠兒(她的獨生愛子),今年也已經二十四歲了
,現在終年跟著輪船在海上跑。
兒子不在身邊,琦君常常想起他小時候的種種情形,愈想愈覺歉疚,
總感覺當年她忙著教書寫稿,未能全心全意照顧兒子,實在是一大遺憾。
於是她最近寫了篇文章,奉勸天下為人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
要有耐心,好好照顧他們,千萬不要嫌煩,不要輕易地在孩子的心上
投下陰影,造成他們身體上或心理上的障礙,將來就後悔莫及了。
懷著一種歉疚的心情,加上一些報章雜誌兒童版編輯見琦君的散文中常
流露出童心稚情,因而特別向她約稿,於是琦君也常常以兒童的眼來看
世界,寫出了許多童話故事,為兒童文學很盡了一番心力。
琦君笑說:「其實我不懂甚麼是兒童文學,但是我很喜歡小孩,也為了
想彌補一下當年對兒子的疏忽,雖然兒子已經大了,不會再看這些兒童
讀物了,我還是希望透過我所說的這些兒童故事,除了培養孩子們對文學
的愛好外,也能給他們一個溫暖的童年,好讓他們早早感覺出人間有這麼豐富的愛。」
見人生人情,見物生物情
琦君認為,孩提時代對成人世界的印象,會深深影響他成年後的心態;
多讓孩子們有一種被愛的感覺,對他們是有好處的,他們比較會懂得也去愛人。
談到兒子,琦君又笑瞇了眼。琦君認為,培養小孩愛動物的心是很重要
的。她說,動物是她和兒子溝通感情的橋樑。
兒子小時候不聽話,常把媽媽氣得不想理兒子。這時,兒子會抱起
家中的貓咪說:「咪咪,叫哥哥,叫媽媽。媽媽在那邊。咪咪,去
媽媽那邊,媽媽要餵你吃飯囉。」逗得原本氣鼓鼓的琦君忍不住笑了
起來,母子倆就算和解了。琦君高興地說:「兒子這麼逗我,使我覺得
兒子很瞭解我。而我們母子倆能這樣彼此瞭解,多半緣因我們都愛小動物。」
琦君說,兒子小時候不覺得媽媽的文章有啥稀奇,反倒現在因為不在媽
媽身邊,常寫信回家要媽媽寫的書看。
勸人保持一顆善感的心
從大學畢業後在上海教匯中女中,到今天任教國立中央大學,琦君教
書也有三十八個年頭了。琦君常常鼓勵有志寫作的學生說:「人
生當中不知有多少事值得細細體味和記述,平時要多思考,培養
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同情心及幽默感,就能夠常常感受出周圍
環境的有情和有趣,然後下筆為文與人共享,是一件多麼好的事!」
她尤其強調:「文章立其誠,不誠則無物。」
琦君很愛交朋友,與朋友交往,亦是她生活中的大事。
民國六十一年,她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問美國,結交了好多異國友人。
她那極為發達的好奇心與愛心,常驅使她主動跟陌生人交談。琦君說:
「我遇到的人都成了朋友了。」
舉個例子,有一回,有個美國導遊先生開車載她去遊覽尼加拉瓜瀑布。
沿途中,那位先生悶聲不語,對沿途風光,視若無睹,下車後,面
對瀑布,那位先生依舊不說話。琦君於是主動找話題和他交談,
才知道那位先生離婚了,拿當導遊消磨時間。她猜想他的離婚,
多半是因為他的性格太內向,雙方無法溝通,於是勸他去找他太太,
把他離婚後若有所失的心情坦白告訴太太,把心底的話設法一一說
出來,說不定就能破鏡重圓。臨別時,琦君送他一串彩色絲線紮的
粽形小裝飾品說:「這是送女士的小禮物,現在送給你,希望它會給
你帶來好運,你何不把它轉送給你太太?」……
「謝謝你」,他說:「你真是個好心腸的訪客。」對一位初次見面的
陌生人,也能投注如此多的同情與關切,這就是琦君。
溫良敦厚,發揮人間摯情
散文家亮軒說:「琦君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有情人,見人則生人情,
見物則生物情……凡是與琦君有過來往的人,都有一個一致的印象:
她的善良純樸是當今罕見的。」
琦君讀書讀累時或寫稿寫累時,喜歡燒菜,她認為做家務事是種調劑;
家裡人口簡單,興致一來時,琦君會邀請朋友到她家來吃飯,聽到朋友
連聲讚美她菜做得好吃時,琦君就會開心地趕快訂下下回請客的時間。
琦君也喜歡打太極拳、舞太極劍,因為這些運動可以使得身體出汗,
促進健康。當年她訪美時,在愛荷華國際寫作班的結業晚會上,
還曾當眾表演過太極拳。
她也利用做家務事的時間,聽廣播學英語,她家每間房間都有台收音
機,她走到那兒就可聽到那兒,琦君永遠是「活到老,學到老」。
琦君就是這麼一位有著多方面生活情趣,且對萬事萬物永遠懷著不歇
的熱情與關切的有情人,書評家隱地說:「一般作家年紀大了,
作品就少了。而琦君的創作生命永遠不會停止。」
光華畫報雜誌社 (1981.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35.30
1F:推 ShiningRuby:好家在,那至少我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 65.24.59.156 09/08
2F:推 MRkitty:琦君阿姨真的很棒 文字簡單卻又感人140.112.214.200 09/08
3F:→ MRkitty:比太多故弄玄虛的後現代作家好太多啦140.112.214.200 09/08
4F:推 milingo:我覺得光華只寫出最溫柔溫暖的部份,至於書中人物 61.229.84.115 09/09
5F:→ milingo:也是挑好的部份寫.這就是媒體. 61.229.84.115 09/09
6F:推 ankor:1981年....再找些進一點的評論ㄅ 何況這是訪問... 219.71.205.217 09/09
7F:推 lovelovebear:很喜歡他的文章 語近情深 04/25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