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aichungbear (taichungbear)
看板Gossiping
标题Re: [名人] 有没有 王奇 君 的八卦
时间Thu Sep 8 23:02:33 2005
下文为转贴
琦君的世界
作者:庄素玉
琦君是当代国内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她的散文作品,
富含独特的中国韵味,读来醇厚感人。她的文字可说是平凡
中见真情,并不雕凿堆砌,也不故弄玄虚,只是以一种极其
诚恳、郑重的态度,对读者娓娓道来。於是人间至情洋溢字
里行间,使人读後往往因此对人、对人世,也产生像作者一
般的爱心与信心。
面慈心善,让人感觉无限温暖
今年已经六十五岁的琦君,身材较人自她照片所得的印象瘦小。
她头发乌黑,脸上红润有光,看来较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而那含
笑的眯眯眼,挺直的鼻梁,略大的嘴巴,却又给人一种极其温厚
慈祥的感觉。
尤其是那天午後,就在琦君家那温馨的黄色灯光下,琦君穿着深
蓝色套头毛衣、深蓝底红碎花的棉背心、深蓝色长裤,更烘托出
她的神采奕奕。琦君笑着说:「年纪大了嘛!只能穿些像蓝色、
咖啡色一类暗色气的衣服。我可不敢穿绿色的,因为东方人皮肤
黄,再穿上绿衣服,那就成了『惨绿老人』罗!」
她很健谈,说话时眼神直盯着人转,诚恳得好像要把心掏出来似的;
又极敏感与善体人意,她往往能洞悉人心中的疑惑,不待人开口问,
就自个儿先作解答了。
面对琦君,就好比面对一个丰富的童话宝藏。她一直保有的赤子之心,
与对万事万物的关切和挚爱,造就了她那有如缤纷的童话世界般的生活,
无论是童年、青少年、中年甚至老年,无论是读书、写作、教书、结婚
生子、乃至旅游,全都是那样。
童年种种,历历在目
琦君以她那急速却带着浓郁感情的语调说,每当我回想到那些童年旧
事,当年生活在我身边的家人、亲友,就会立即浮现在脑海中。他们
的声音相貌、动作、笑容,恍若就在眼前,而他们对我的爱,对我的
照顾,我也彷佛至今还能感受得到。每到我回忆咀嚼这些,我好像就会
变回童年时代的我,而我提笔记述时的心情,也就回复到那个小女孩
的心情。就好比利用一个时光隧道,我把自己推回到当时,而不是保持
一段距离,以现在的心情去回忆、去写的。
民国六年七月,本名潘希真的琦君,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瞿溪乡。
在那个风俗淳厚的小村庄里,琦君度过她丰富的童年生活。在她日後
所撰写的成功的散文作品中,童年生活是她取用不尽的好素材,而其中
描绘特别动人的,乃是对琦君一生影响至深且钜的母亲。
民国六十五年,「读者文摘」中文版主编林太乙女士特别邀约琦君
写了篇「忆母亲」,读者无不深受感动。
琦君的母亲是位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读过多少书。可是由於琦君
外公外婆的教导有方,和她本性的善良,她几乎拥有所有旧时代中国
女性的美德,琦君认为「真可作全村妇女的模范」。
琦君在那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每当我把一锅香喷喷的牛肉烧成了
焦炭,或……我就一筹莫展……,这时,就有一个极柔和的声音,
在耳边响起:『小春,别懊恼,谁都会有这种可笑的情形。别尽着
埋怨自己。试试看,再来过。』」
难忘慈母深恩
琦君说,母亲好像总不生气,也不会怨天尤人。有一次,她为外公
蒸枣泥糕,和多了水,蒸成了一团浆糊。她笑眯着眼说:「不要紧,
再来过。」……因此,我在懊丧时,只要一想到母亲说的「不要紧,
再来过。」我就可以重振旗鼓,兴高采烈起来。
在琦君的记忆中,母亲从不喜欢蜚短流长。琦君说:「邻里街坊、
叔伯妯娌之间,她处得融融洽洽。人家向她打听什麽,她总是笑
嘻嘻地说:『没有什麽呀,我一点也不记得有什麽事嘛。』」
琦君举了个例子说明她母亲为人的厚道。有一次,琦君在猪圈的
稻草堆里发现几十个鸡蛋,猜想一定是什麽人偷来藏在那儿的。
琦君顽皮地用铅笔在蛋上画了小小的「十」字。并且告诉了母亲,
母亲把她训斥一顿,不许她对任何人说。不久,一个邻居老太太
送来一篮鸡蛋,琦君一看,上面都画有十字,就知道是老太太住在
琦君家的女儿把鸡蛋偷回家,再由老太太送来。琦君站在一边露出
不屑的神色。琦君的母亲却频频以目示意要她走开,并对老太太表示十二万分
的感谢。老太太走後,琦君的母亲把琦君叫到跟前,正色地说:
「小春,几个鸡蛋算得什麽?难得的是这份情意。
你何必计较她女儿把蛋拿出去,而应当感谢她母亲把蛋送给我们
的心意。况且她母亲也不一定知道蛋是怎麽来的。记住,人要
厚道,厚道可以积福啊。」琦君说:「我一辈子也忘不掉母亲的好心肠。」
一往情深念母亲
琦君自幼随母亲住在简朴的农村,母女相依之情弥足珍贵,她在文
中说「……多年的忧患,使母女的心靠得更近。我也已成人懂事。
想起母亲一生辛劳,从没享过一天清福,哥哥的突然去世,父亲的
冷淡与久客不归,尤给与母亲锥心痛楚,她发过心气痛,咯过血,
却坚忍地支持过来……。」
到今天,已为人母的琦君,常常在静悄悄的清晨或午後,一个人坐
在屋子里,什麽事都不做,只是「一往情深」地思念着母亲,
内心充满着安慰和感谢。
甚至在她写稿写累了时,或做家务事时也会用家乡话哼哼她母亲
生前常哼的「乾菜经」、「灶神经」等作为消遣或排解心中的烦闷。
譬如有一首她母亲常在琦君入睡前哼的「孩儿经」,词儿是这样的
「孩儿孩儿经,亲生孩儿有套经,抱在怀中亲又亲。轻轻手儿放上
床,轻轻脚儿踏下凳,轻轻手儿关房门。门外何人高声喊,摇摇手
请莫高声。只怕孩儿受惊哭,只愁孩儿睡不沉,孩儿带到一周岁,
衣衫件件破前襟。孩儿养到七八岁,请来老师教诗文。孩儿长到
十七八,拜托媒人来说亲。……」
家学渊源,饱读诗书
琦君的父亲潘监宗是个将军,又喜读书作诗词,对琦君期望很大,
家教也很严。琦君五岁时,就给她请来家庭教师叶巨雄先生。在
十年的私塾生活,琦君背了许多中国的古书,包括:诗经、唐诗、
女论语、女戒、孟子、论语、唐宋古文、左传。也练习书法及学
作文。琦君深厚的国学底子,就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基础。
童年时的琦君还结交了许多「忘年之交」的「老朋友」。琦君常
在文章中描写她和那些「老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三划阿王是我们乡里的一个乞丐头子,因为他不是『上等人』
,所以家里除了母亲,都不许我与他多说话……正因为如此,我对
阿王就格外的真心真意,而他愈加爱我……记得最後一次见三划是
在念高一的时候,寒假回故乡……三划王坐在後门矮墙头旁,木杖
放在一边,我骤一见他,眼泪几乎涌出来,因为他已衰老多了……」
另有描写她和乡里一位老秀才(童仙伯伯」的感情:童仙伯伯在她哥哥
坟前念完祭文,回家的途中,「童仙伯伯牵着我的手,走高高低低的山路。
走到一条溪边,溪水很急……童仙伯伯竟放开了牵我的手说:『小春,
胆子大一点,自己跨过去。』……童仙伯伯说:『现在没有哥哥牵你了
……路无论怎样高低不平,总得自己走的呀!』我仰头望着他,他板着
脸,从前喜乐的笑容一点也没有了。两道浓眉锁成一条线,我想起哥哥
在他睡觉时顽皮地给他再加上两道眉毛的样子,越发的悲伤起来。我边擦
眼泪边慢慢地跨过一块块在急流溪水中的岩石,忽然觉得自己已经开始一个人走
艰难道路了。再回头看童仙伯伯──他还是呆呆地站着,……」
现实生活中是个迷糊人
琦君笑说自己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平时只记记杂记,但她却能
成功地把读者带入她笔下的情境之中,这种过人的记忆力,真是令人羡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琦君却老怪自己记性坏得不得了,譬如说,她常常打
开冰箱,却忘了自己打算拿什麽;或一下子拉上房门,却把钥匙忘在里面;
或到超级市场买了好些零食,过些日子,却忘记放到那儿去了。
十四岁时,琦君考上杭州弘道女中。她今天英语发音标准,能与美
国人畅谈自如,又能翻译英文作品,那六年的教会中学教育给了很大的帮助。
初一时,琦君得了初中部作文比赛第一名,国文英文都名列前茅,那时
她就有当个作家的念头了。
然而在之江大学中文系四年的求学生活中,琦君天天追随恩师夏承寿
吟诗作词,却并没有提笔写作。
毕业後,恰逢中日战争。乱离中,琦君更是压根儿也没想到要写作。
只有一次,她听从恩师的鼓励,试为了篇「金盒子」的文章,
但也只寄给夏老师看看,就把它在箱底压了四、五年。
思乡情切,为文发抒
民国三十八年,琦君来到台湾,看到当时台湾报纸副刊愈办愈好,
她就把多年前写的那篇「金盒子」整理一下,寄给新生报副刊,
一投即中。从此,思乡情切,琦君耐不住心中情感的激荡,一篇篇
含着浓厚感情的散文就在报章杂志上陆续出现了。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认为,琦君的散文是可以传世的,他说:
「琦君……的小品散文……在平实朴素中具见人情之真切……
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特色……」。
琦君与夫婿李唐基结婚三十一个年头了。几乎琦君每写一篇稿子,
她的夫婿都曾参与一份感情,他说:「她常从我们日常生活闲谈中
获得灵感,构思时也常和我述说大意,写成後,我当然是第一个读者。」
琦君也一直牢记着恩师送给她的一句话:「要修到神仙眷属,须做得
柴米夫妻。」她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夫妻相爱不仅是情,也是义。
……男女相悦,信誓旦旦,却有的於结合後不免仳离,也许彼此只
有炙热的『情』,却没有体认到『义』能给予对方更多的幸福。……
夫妻由新婚而至白首偕老,由情深似海,而进入义重如山,这才是爱的真谛。」
把握机会多付关爱,以免日後遗憾
在琦君散文中常见到的楠儿(她的独生爱子),今年也已经二十四岁了
,现在终年跟着轮船在海上跑。
儿子不在身边,琦君常常想起他小时候的种种情形,愈想愈觉歉疚,
总感觉当年她忙着教书写稿,未能全心全意照顾儿子,实在是一大遗憾。
於是她最近写了篇文章,奉劝天下为人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
要有耐心,好好照顾他们,千万不要嫌烦,不要轻易地在孩子的心上
投下阴影,造成他们身体上或心理上的障碍,将来就後悔莫及了。
怀着一种歉疚的心情,加上一些报章杂志儿童版编辑见琦君的散文中常
流露出童心稚情,因而特别向她约稿,於是琦君也常常以儿童的眼来看
世界,写出了许多童话故事,为儿童文学很尽了一番心力。
琦君笑说:「其实我不懂甚麽是儿童文学,但是我很喜欢小孩,也为了
想弥补一下当年对儿子的疏忽,虽然儿子已经大了,不会再看这些儿童
读物了,我还是希望透过我所说的这些儿童故事,除了培养孩子们对文学
的爱好外,也能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童年,好让他们早早感觉出人间有这麽丰富的爱。」
见人生人情,见物生物情
琦君认为,孩提时代对成人世界的印象,会深深影响他成年後的心态;
多让孩子们有一种被爱的感觉,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他们比较会懂得也去爱人。
谈到儿子,琦君又笑眯了眼。琦君认为,培养小孩爱动物的心是很重要
的。她说,动物是她和儿子沟通感情的桥梁。
儿子小时候不听话,常把妈妈气得不想理儿子。这时,儿子会抱起
家中的猫咪说:「咪咪,叫哥哥,叫妈妈。妈妈在那边。咪咪,去
妈妈那边,妈妈要喂你吃饭罗。」逗得原本气鼓鼓的琦君忍不住笑了
起来,母子俩就算和解了。琦君高兴地说:「儿子这麽逗我,使我觉得
儿子很了解我。而我们母子俩能这样彼此了解,多半缘因我们都爱小动物。」
琦君说,儿子小时候不觉得妈妈的文章有啥稀奇,反倒现在因为不在妈
妈身边,常写信回家要妈妈写的书看。
劝人保持一颗善感的心
从大学毕业後在上海教汇中女中,到今天任教国立中央大学,琦君教
书也有三十八个年头了。琦君常常鼓励有志写作的学生说:「人
生当中不知有多少事值得细细体味和记述,平时要多思考,培养
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同情心及幽默感,就能够常常感受出周围
环境的有情和有趣,然後下笔为文与人共享,是一件多麽好的事!」
她尤其强调:「文章立其诚,不诚则无物。」
琦君很爱交朋友,与朋友交往,亦是她生活中的大事。
民国六十一年,她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访问美国,结交了好多异国友人。
她那极为发达的好奇心与爱心,常驱使她主动跟陌生人交谈。琦君说:
「我遇到的人都成了朋友了。」
举个例子,有一回,有个美国导游先生开车载她去游览尼加拉瓜瀑布。
沿途中,那位先生闷声不语,对沿途风光,视若无睹,下车後,面
对瀑布,那位先生依旧不说话。琦君於是主动找话题和他交谈,
才知道那位先生离婚了,拿当导游消磨时间。她猜想他的离婚,
多半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内向,双方无法沟通,於是劝他去找他太太,
把他离婚後若有所失的心情坦白告诉太太,把心底的话设法一一说
出来,说不定就能破镜重圆。临别时,琦君送他一串彩色丝线紮的
粽形小装饰品说:「这是送女士的小礼物,现在送给你,希望它会给
你带来好运,你何不把它转送给你太太?」……
「谢谢你」,他说:「你真是个好心肠的访客。」对一位初次见面的
陌生人,也能投注如此多的同情与关切,这就是琦君。
温良敦厚,发挥人间挚情
散文家亮轩说:「琦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情人,见人则生人情,
见物则生物情……凡是与琦君有过来往的人,都有一个一致的印象:
她的善良纯朴是当今罕见的。」
琦君读书读累时或写稿写累时,喜欢烧菜,她认为做家务事是种调剂;
家里人口简单,兴致一来时,琦君会邀请朋友到她家来吃饭,听到朋友
连声赞美她菜做得好吃时,琦君就会开心地赶快订下下回请客的时间。
琦君也喜欢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因为这些运动可以使得身体出汗,
促进健康。当年她访美时,在爱荷华国际写作班的结业晚会上,
还曾当众表演过太极拳。
她也利用做家务事的时间,听广播学英语,她家每间房间都有台收音
机,她走到那儿就可听到那儿,琦君永远是「活到老,学到老」。
琦君就是这麽一位有着多方面生活情趣,且对万事万物永远怀着不歇
的热情与关切的有情人,书评家隐地说:「一般作家年纪大了,
作品就少了。而琦君的创作生命永远不会停止。」
光华画报杂志社 (1981.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62.35.30
1F:推 ShiningRuby:好家在,那至少我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 65.24.59.156 09/08
2F:推 MRkitty:琦君阿姨真的很棒 文字简单却又感人140.112.214.200 09/08
3F:→ MRkitty:比太多故弄玄虚的後现代作家好太多啦140.112.214.200 09/08
4F:推 milingo:我觉得光华只写出最温柔温暖的部份,至於书中人物 61.229.84.115 09/09
5F:→ milingo:也是挑好的部份写.这就是媒体. 61.229.84.115 09/09
6F:推 ankor:1981年....再找些进一点的评论ㄅ 何况这是访问... 219.71.205.217 09/09
7F:推 lovelovebear:很喜欢他的文章 语近情深 04/25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