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yeve (緩慢的練習)
看板ForeignEX
標題[新聞] 後美元時代 多元貨幣管理
時間Sun Mar 30 09:50:22 2008
◢ 後美元時代 多元貨幣管理
【經濟日報╱黃琛瑞】 2008.03.30 04:03
個人財富管理的諸多核心觀念,早已體現於前人智慧累積的中外成語,不僅放
諸四海皆準,更是歷久常新。信手拈來,如「聚沙成塔」與「羅馬不是一天造
成的」說明財富的時間複利效果可以是很驚人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則告誡世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未來的享受唯
有靠今日的儲蓄,「寅吃卯糧」將以「債臺高築」收場。本文探討另一個觀念:
西方人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亦即中國人的「狡兔三窟」。
注意道德風險
分散風險的重要無需贅述。許多在上個世紀出現的革命性金融制度與商品,更
讓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擁有相較前人更多分散風險的工具。就信用風險而言,
荀子兩千多年前即以性惡說
(爾後西方經濟學家於1960年代提出不對稱資訊理
論呼應)告誡凡夫俗子
(尤其是投資者)絕不輕忽他人
(與自己)的道德風險。
人性的貪婪與脆弱小自公司
(如恩隆案),中及產業
(如尚未結束的美國次級
房貸風暴),大至國家
(如過去拉丁美洲外債的倒帳危機),皆歷歷在目,亦
不分地域與文化
(如日本白色戀人事件)。
投資人身處全球資金高度自由化環境下,雖然資產選擇更多,然所面對的信用
風險在本質上無法因地域分散而降低。一言以蔽之,人性本惡下的信用風險是
不可分散的系統性風險!
兼顧增值保值
另一類投資風險與金融次級市場有關。投資人鮮少長期持有全部資產,總會在
不同時點將部分資產轉售求現或轉投資其他資產,因而產生流動性與價格風險。
此類風險固然與信用風險息息相關,但主要源於次級市場供需變動。面對各項
資產價格波動,如何在財富「增值」策略下又能兼顧「保值」,乃所有投資人
必修的功課。
當代財富管理的難度更因全球布局而提高。投資人不能再自掃門前雪,而要隨
時掌握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隨著投資標的計價貨幣多元化,匯率似乎也成為
21世紀財富管理不得不正視的課題。
台灣投資主流貨幣除新台幣外,美元仍扮演關鍵角色。其他貨幣多依特定投資
目的
(如仍蔚為風潮的紐、澳幣定存與香港 H股熱)而持有。但隨著許多海外
金融商品漸以歐元或歐、美元雙報價
(例如基金)模式交易,歐元兌美元匯率
持續創新高,美國長期經常帳赤字,以及新興市場崛起,許多投資人(包括央
行)開始思考是否應逐步轉換美元資產為其他「保值」貨幣資產。然而如此思
考仍建立在傳統以本國貨幣計算總市值的邏輯上。
財富管理終極目標為儲備未來消費,然21世紀的消費活動早已全球化
(如美國
人無法想像沒有中國商品的日子)。多數人雖慣以台幣享受今日與未來人生,
但隨著跨國網路交易持續成長,即使不出國,數年後眾多消費商品或將如同今
日金融商品以各種外幣直接進行交易。
儲備未來消費
既然今日投資乃為未來消費準備,當前貨幣組合就應以未來跨國消費需求進行
配置,而不必因短期匯率波動而過度反應。但是金融體系也必須提供更便利的
綜合貨幣帳戶,在外銀已是基本服務與多元貨幣付款工具
(如近年在國外出現
之外幣結算信用卡)。
其實今日許多視為理所當然的外幣結算金融商品,其歷史並不長,如1920年代
發明的存託憑證,1950年代興起的歐洲美元市場上發展的外幣存款,甚或1990
年代中國B股與香港H股,以及台灣期交所於2006年推出的美元台指期貨、選擇
權。未來不論金融或非金融商品普遍以各特定貨幣直接交易,決非天方夜譚。
因之在後美元世代,匯率波動並非不必理會,而是不必過度擔憂,重點在掌握
將台幣所得定期轉換為各外幣的最佳時機。轉換後的外幣原則上僅用於該貨幣
計價的投資或消費,以本國貨幣計算個人總資產價值就無多大意義。
此外,衍生的匯兌與交易手續費可預期隨著全球金融業競爭與網路科技再升級
而逐步降低,成為滿足未來消費需求所付出的低避險成本。真正需要思考的,
似乎又回到最根本的信用風險了。
【2008/03/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這位記者寫報導變成寫作文了?! 每段的導言都好長....
--
我渴望我腐敗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變成一種肥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