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YBO (睿柏)
看板FineArt
標題[簡介]美學的由來
時間Fri Dec 7 16:29:33 2007
aesthetics,美學,中文念法發音如"艾斯勒替克斯",拉丁文"aesthetica"
根據劍橋哲學辭典的定義:哲學的一支,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經驗的特質、
並探討與自然環境有關之經驗的特質。
不過這本辭典的翻譯,其實是將藝術哲學與美學混為一談,但也由於它們相
近的質性,因此大多數研究者在使用時,也懶得刻意去區分兩者的差異。
「美學」這個詞是翻自日本所譯的「美妙學」(我們以往許多對西洋詞語的翻譯
都來自於日本,如"哲學"這個詞亦然),然而其實「美學」這個詞本身往往會引
起我們漢語使用者的誤會,以為這僅是一門探討「美」(beauty)的學問-即使,
美學與美有緊密的聯繫-「美」只是美學所探討眾多型態的一種。
美學的創始者-
「美學之父」包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是一位德
國的哲學家,他的許多著作後來都成為了康德教學的課本,然他真正的成就是主
張將美學變成獨立學科,並將它命名為「aesthetica」(英文則作aesthetics)。
在傳統的區分上,人的認識能力有兩種,一種是感官經驗,一種是理性活動,也
就是思維活動,而思維活動又分為兩種,為邏輯思維還有與直覺、想像等有關的
感性思維。
然而包姆嘉登無法忍受他那個時代將邏輯思維與感性思維絕然二分,並獨尊清晰
的理性邏輯,卻缺乏對感性的研究。由於當時的理性主義哲學盛行,他認為當時
的哲學系統有個漏洞,研究「知」之認識的有邏輯學,研究意志的有倫理學,然
而研究情感的感性認識卻一直沒有一門相應的學門。因此他認為應當建立一門
「aesthetica」作為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美學,正是融合了感官經驗、理性邏
輯與感性思維的一門科學。
aesthetica此字源於希臘字aisthanomai(感受,英文字aesthesia則為知覺之意)
而鮑姆嘉登即是從此希臘字中推衍出"aesthetica"一詞,意謂研究「the aesthetic」
-感覺經驗的學問。
也因此假若按aesthetica的正確中文翻法,應該是叫「感知學」或「感性學」。
對於入門者要注意的是,在哲學用語中,「感性」並非指一般的說法如「這個
人很感性」,一般用語的「感性」往往指的是這個人情感豐富、情緒化,然而
在哲學用語中的「感性」則是意指「非邏輯概念的,感官所感覺、知覺經驗的」,
簡言「感性」也就是「感覺的性質」。
此外,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是"成為學科"的美學,因此在"美學史"的研究上,
還會上追到古希臘的哲學家是否談到關於美的思維(重申,美學不是只有研究美,
但從研究中可以發現,美是古早以來主要的爭執點),或追到東方或各地去探索
各地的歷史上對美或藝術的思維。
若從美學學科之前的美學思維,到美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之後的美學學科發展,
去探討他們的轉折,大致可以簡述如下:
柏拉圖將藝術與人對美的感受統一在善底下,在他的真善美理念中,善是核心。
他是最早談論"美的本質"的哲學家,從他哲學架構"理念界"與現實界"的劃分,
我們在現實界中認為什麼東西是美的,是因為它們從"理念界"裡分有"美的本質"。
簡單來說,就像吃東西,我們會覺得食物鹹,是因為裡面有加鹽,
同樣的道理,對柏拉圖來說,我們會覺得某東西很好看、讓人看了很愉悅,
是因為裡面有"美的本質"在裡面。
(其實有點循環論證)
到了亞里斯多德,則是第一位將藝術視為可認識的對象。但他的文藝
理論不脫技術理論(就是在說明,怎麼做才叫好藝術,這點可見於他對悲劇的分析)。
美學的學科創始者-包姆嘉登,則將美學定義為一門科學,一門關於
感性認識的學問。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則是將判斷力視為連結知性與實踐的橋樑,
主要是分析人面對自然與藝術審美的問題。
-假如康德所寫的《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就代表人的
全部的話,那麼我們很難說明,人只有邏輯思考,以及只有在面對
行為活動時所要進行的思考,那麼,只存在邏輯思考的人如何連結
到行為活動上(康德把行為活動認為與欲求能力有關),人類還有很
多活動是與欲求能力、抽象邏輯無關的,也就是被稱為"判斷力"的東西。
康德的論點至為重要,他認為不存在客觀上的美醜,美醜只關乎於人類的判斷力,
而判斷力雖是主觀的,但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黑格爾的《美學》則是融合了辯證法與歷史變遷的概念,並對過往藝
術史的探討,使得美學學科開始沒多久,便轉向了藝術哲學的發展,
因此他的著作標題寫的是美學,裡面講的卻是藝術哲學。
這也是有人說藝術哲學有人說美學,兩者相似又相異,其實可以這麼
說,美學的範疇稍微廣泛一點,因為還包括對「自然美」的探討,但
藝術哲學則是現在美學的核心,主要範疇是針對藝術所進行的探討。
由於美學對於藝術以外的探討都不及藝術哲學的探討來得多(當代已經
很少有人在研究自然美了),使得藝術哲學幾乎就是美學的內容,所以
很多人也都將這兩者混用。
也或許可以這麼說,之前的美學偏重在美學本身的形上學探討,不著
重在藝術的探討,黑格爾之後,則使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在於藝術品
上。
阿多諾則是以評論的方式對當下的藝術品進行探討(尤其是前衛藝術),
使藝術哲學再次進行轉折,黑格爾重新閱讀過去,阿多諾則閱讀當下,
將藝術品視為真理、知識實體看待。
中國剛開始接觸美學時,亦是停留在「經院式的美學」,也就是不管
那些美學家爭論的多激烈,都幾乎與當時他們周遭的藝術環境無關,
不僅藝術家跟他們沒有交集,他們也只在乎西方或中國的哲學思想與
概念上的論爭。
不過現在不管是台灣或中國,都傾向於將美學的重心放在藝術品上,
與現實的藝術環境聯繫也比過往密切。
--
這篇文章是混合了我以前寫的兩篇文章再重新修訂而成。
--
http://blog.pixnet.net/raybo 「健‧玩‧誌」
玩掉你的生活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00.83
※ 編輯: RAYBO 來自: 125.229.100.83 (12/07 16:35)
1F:推 OscarJeff:感性思維不是一般又分為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兩種? 12/07 17:03
2F:推 RAYBO:呵 我只是講一個概論式的東西 每個學家又有較專分的觀點 12/07 17:39
3F:推 eggimage:很深入的研究! 12/08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