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lamingos (紅鶴老爸陣線)
看板FamilyCircle
標題[分享] 教囝仔,不是「教訓」囝仔
時間Sun Mar 31 11:48:23 2019
近年發生的重大兒虐事件,多數都是父母不具備專業親職知識與技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產」、保持傳統但錯誤的「不打不成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打,就不會教」觀念。近期兒童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王薇君接受媒體訪問、媒體標題「教囝仔,不是『教訓』囝仔」(
https://goo.gl/kJjPTz
)亦相當說明了錯誤教育方式或體罰,都是兒虐產生的重要根源。各位別覺得體罰距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自己身旁周遭同溫層已經鮮少在體罰孩子,事實上就整體社會言,體罰、打罵孩子仍然相當普遍的!有時開玩笑講:假若今日舉辦公投「您是否同意,全面立法禁止針對兒少體罰」……很不幸的,這個公投命題應該是「不同意」居多、甚至可能是絕對多數……
這類掌握孩子、把小孩視為自己的延伸或私產之心態,當發展到了極點、或者父母遇到重大挫折時,就可能發生更不幸的悲劇:連孩子的生命存續都要決定、帶著孩子自殺!民間或政府單位,與其浪費時間與資源在母親節、父親節舉辦奴化、呆板、強調權威與順從、「子女屬於父母」的「洗腳活動」、「下跪活動」,不如全面在各階段實施親職教育,才能讓代代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獲得高雄毛鈺棻律師授權,將高雄律師會訊的文章「談童年創傷-協助未成年子女遠離父母分離之傷害」全文轉載於此、以饗網友,希望越多人建立正確觀念、不要控制孩子、離異父母皆可維持與孩子的正常會面交往,長期才能降低未來悲劇的發生。
---------以下全文轉載---------
---------若引用,請保留註明相關作者出處資訊---------
高雄律師會訊2019年1~2期第16頁
談童年創傷-協助未成年子女遠離父母分離之傷害
作者:毛鈺棻律師
臺灣彰化地院於108年1月7日辦理家事調解委員講座,邀請何惠玉老師(註1)講述「談童年創傷─協助未成年子女遠離父母分離之傷害」,以下就此課程內容作摘要及心得分享:
一般人總以為嬰幼兒是沒有記憶的,所以不管怎麼對待他們,只要吃飽穿暖,自然就會長大。照顧者之情緒、表現並非重要。然這樣的想法,從人之大腦發展來看,顯非如此。
腦部發展對於幼童影響甚大,在各時期若受到創傷,因腦之發展順序(腦幹→間腦→緣腦→小腦→新皮質,註2)將進而影響幼兒肌肉協調、情緒控管、學習認知,造成社交障礙,甚至可能採取自傷之行為(註3)。舉例來說,2歲前是發展腦幹之時期,若嬰幼兒在這階段承受父母離異之創傷,恐造成其腦幹發展遲緩,影響其肌肉協調,較「粗手粗腳」,容易跌倒、分心或好動;2-22歲是大腦皮質發展時期,而最敏感時期係在2-6歲間,若兒童在此階段受到創傷,將影響其「認知」功能而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之症狀。換言之,童年創傷若嚴重,將影響成年期健康(包括生理及心理),必然衝擊國家生產力,這都是國人須共同承擔的代價(健保費支出、犯罪預防及執行等)。
孩童是需要得到父母之保護才能生存,這種保護,除了滿足孩童生理上之需要,也要與孩童有溫暖之交流(包含愛、支持、鼓勵……等),除此之外,對脆弱之孩童而言,都是生存的威脅(例如責罵、體罰、大聲吼叫、漠視……等)。美國大型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的內科醫師Vincent Felitti與疾管局流行病學家Robert Anda合作,彙整資料後提出10 種「兒童期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包括「情感虐待」、「肢體虐待」、「性侵害」、「肢體忽視」、「情感忽視」、「和酗酒者或濫用藥物者同住」、「和憂鬱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或曾嘗試自殺者同住」、「母親遭受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註4)。其中「父母離異或分居」居然榮登排行榜之一,令人相當訝異。我想這是因為父母離異或分居之過程中,孩子多多少少得經歷父母之衝突,甚至家庭暴力,或少了一方之陪伴和愛,無法與父母有溫暖之依附關係而有了「創傷」。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平權意識俱增,父母離異比例越來越高,另外兒虐事件層出不窮,這些都是造成未成年人翹家、吸毒、吸菸、精神疾病之根本原因(為了生存所採取「逃避」之行為),其中毒品再犯率高達六成八,目前國家耗費相當大之經費在「打擊犯罪」、治療「疾病」,卻未能從「防止兒童受到創傷」著手,只治標不治本,令人遺憾。希望家事法庭能運用創傷知情的策略來維護未成年人之最佳利益,也希望更多人明白,父母之衝突會深深衝擊孩子之心理,惡性刺激會一再損傷孩子,而孩子的脆弱性自然經不起大人的折磨,他們的腦神經會記得每一個悲慘事件,影씊T他們一生,所以別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愛他(她),就不要害他(她)」,「若無法做好夫妻,也要努力成為好父母」。
註1:臺灣高衝突關懷協會理事長,紐西蘭Canterbury 大學心理學碩士。
註2:參閱「腦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網址:
https://goo.gl/P2Qo9J ,最後瀏覽日2019.1.10。
註3:參閱林成之(Hayashi Nariyuki),3歲、7歲、10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競爭力,網址:
https://goo.gl/CWfUEw ,最後瀏覽日2019.1.10。
註4:參閱Nadine Burke Harris,The Deepest Well: Hea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
https://goo.gl/DHDWtm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104.24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FamilyCircle/M.1554004108.A.3FF.html
1F:推 llggrreenn: 推 04/05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