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lamingos (红鹤老爸阵线)
看板FamilyCircle
标题[分享] 教囝仔,不是「教训」囝仔
时间Sun Mar 31 11:48:23 2019
近年发生的重大儿虐事件,多数都是父母不具备专业亲职知识与技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保持传统但错误的「不打不成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打,就不会教」观念。近期儿童权益促进会理事长王薇君接受媒体访问、媒体标题「教囝仔,不是『教训』囝仔」(
https://goo.gl/kJjPTz
)亦相当说明了错误教育方式或体罚,都是儿虐产生的重要根源。各位别觉得体罚距离我们很遥远、或者自己身旁周遭同温层已经鲜少在体罚孩子,事实上就整体社会言,体罚、打骂孩子仍然相当普遍的!有时开玩笑讲:假若今日举办公投「您是否同意,全面立法禁止针对儿少体罚」……很不幸的,这个公投命题应该是「不同意」居多、甚至可能是绝对多数……
这类掌握孩子、把小孩视为自己的延伸或私产之心态,当发展到了极点、或者父母遇到重大挫折时,就可能发生更不幸的悲剧:连孩子的生命存续都要决定、带着孩子自杀!民间或政府单位,与其浪费时间与资源在母亲节、父亲节举办奴化、呆板、强调权威与顺从、「子女属於父母」的「洗脚活动」、「下跪活动」,不如全面在各阶段实施亲职教育,才能让代代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获得高雄毛钰棻律师授权,将高雄律师会讯的文章「谈童年创伤-协助未成年子女远离父母分离之伤害」全文转载於此、以飨网友,希望越多人建立正确观念、不要控制孩子、离异父母皆可维持与孩子的正常会面交往,长期才能降低未来悲剧的发生。
---------以下全文转载---------
---------若引用,请保留注明相关作者出处资讯---------
高雄律师会讯2019年1~2期第16页
谈童年创伤-协助未成年子女远离父母分离之伤害
作者:毛钰棻律师
台湾彰化地院於108年1月7日办理家事调解委员讲座,邀请何惠玉老师(注1)讲述「谈童年创伤─协助未成年子女远离父母分离之伤害」,以下就此课程内容作摘要及心得分享:
一般人总以为婴幼儿是没有记忆的,所以不管怎麽对待他们,只要吃饱穿暖,自然就会长大。照顾者之情绪、表现并非重要。然这样的想法,从人之大脑发展来看,显非如此。
脑部发展对於幼童影响甚大,在各时期若受到创伤,因脑之发展顺序(脑干→间脑→缘脑→小脑→新皮质,注2)将进而影响幼儿肌肉协调、情绪控管、学习认知,造成社交障碍,甚至可能采取自伤之行为(注3)。举例来说,2岁前是发展脑干之时期,若婴幼儿在这阶段承受父母离异之创伤,恐造成其脑干发展迟缓,影响其肌肉协调,较「粗手粗脚」,容易跌倒、分心或好动;2-22岁是大脑皮质发展时期,而最敏感时期系在2-6岁间,若儿童在此阶段受到创伤,将影响其「认知」功能而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之症状。换言之,童年创伤若严重,将影响成年期健康(包括生理及心理),必然冲击国家生产力,这都是国人须共同承担的代价(健保费支出、犯罪预防及执行等)。
孩童是需要得到父母之保护才能生存,这种保护,除了满足孩童生理上之需要,也要与孩童有温暖之交流(包含爱、支持、鼓励……等),除此之外,对脆弱之孩童而言,都是生存的威胁(例如责骂、体罚、大声吼叫、漠视……等)。美国大型医疗机构Kaiser Permanente的内科医师Vincent Felitti与疾管局流行病学家Robert Anda合作,汇整资料後提出10 种「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包括「情感虐待」、「肢体虐待」、「性侵害」、「肢体忽视」、「情感忽视」、「和酗酒者或滥用药物者同住」、「和忧郁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或曾尝试自杀者同住」、「母亲遭受暴力对待」、「父母离异或分居」、「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狱)」(注4)。其中「父母离异或分居」居然荣登排行榜之一,令人相当讶异。我想这是因为父母离异或分居之过程中,孩子多多少少得经历父母之冲突,甚至家庭暴力,或少了一方之陪伴和爱,无法与父母有温暖之依附关系而有了「创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权意识俱增,父母离异比例越来越高,另外儿虐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是造成未成年人翘家、吸毒、吸菸、精神疾病之根本原因(为了生存所采取「逃避」之行为),其中毒品再犯率高达六成八,目前国家耗费相当大之经费在「打击犯罪」、治疗「疾病」,却未能从「防止儿童受到创伤」着手,只治标不治本,令人遗憾。希望家事法庭能运用创伤知情的策略来维护未成年人之最佳利益,也希望更多人明白,父母之冲突会深深冲击孩子之心理,恶性刺激会一再损伤孩子,而孩子的脆弱性自然经不起大人的折磨,他们的脑神经会记得每一个悲惨事件,影씊T他们一生,所以别再说「孩子还小,什麽都不懂」,「爱他(她),就不要害他(她)」,「若无法做好夫妻,也要努力成为好父母」。
注1:台湾高冲突关怀协会理事长,纽西兰Canterbury 大学心理学硕士。
注2:参阅「脑科学为基础的课程与教学」,网址:
https://goo.gl/P2Qo9J ,最後浏览日2019.1.10。
注3:参阅林成之(Hayashi Nariyuki),3岁、7岁、10岁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网址:
https://goo.gl/CWfUEw ,最後浏览日2019.1.10。
注4:参阅Nadine Burke Harris,The Deepest Well: Hea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
https://goo.gl/DHDWtm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14.45.104.24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FamilyCircle/M.1554004108.A.3FF.html
1F:推 llggrreenn: 推 04/05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