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ngra (大安地列斯)
看板Fahrenheit
標題[新聞] 不只台灣 連東南亞華人也漸漸陌生遺忘(尊)
時間Tue Nov 21 11:35:40 2017
來源
https://asean.thenewslens.com/article/83396
2017/11/20, 文化觀察
不只台灣,連東南亞華人也漸漸陌生、遺忘的「華僑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國民黨政府視自身為海外華僑的中心,代表東南亞華僑處在邊陲的南洋。隨著各東南亞國家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為擺脫這些代名詞,在東南亞各國的華裔多自稱東南亞華人,已少自稱「南洋華僑」。
2017年10月11日,台灣副總統陳建仁出席「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第65屆華僑節典禮」,除表示對僑胞為中華民國作出貢獻的肯定,也期勉僑胞持續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共創繁榮與美好願景。
實際上,華僑節真正的時間點是10月21日,但為顧及來台參加「雙十國慶」的海外華僑華人的行程,多年來均提早舉行。
1952年的10月21日,甫退守到台灣的蔣介石政府為捍衛其身為「正統中國」的地位,而召開首次「全球僑務會議」。當時有海內外僑胞307人與會,會議一連七天舉行。由於孫中山靠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力量而推翻了滿清,且海外華僑華人也支援抗日戰爭,因此蔣介石政府為感念華僑「愛國之熱忱」,而特令將會議第一日定為「華僑節」。
「華僑節」的意涵在於,因為「正統中國」與否總不能由蔣介石政府「自己說了算」,必須要獲得夠資格的人或群體的證明、認可。因此對蔣介石政府而言,擁有「流著中國人的血」的海外華人就是最佳的證人,因此必須從民族主義的情緒去爭取海外華人的認同。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華僑節」早已是陌生的節日,畢竟對中國的認同感已不若當年,因此更不會在乎「正統中國」與否。
「中華民國是正統中國」對時下台灣年輕時代而言是過期的名詞,或是偶爾用於消遣及娛樂的談資,就如台灣最紅的政治議題網紅團體「眼球中央電視台」所言的,對岸是「中華民國大陸淪陷重災區」。
無可否認地,「華僑節」具有大中國主義的色彩,而與這節日最相關的組織-僑委會,每當政黨輪替後,都出現是否要將僑委會裁撤或裁併,以及該照顧華僑或台僑的爭議。
在華僑節舉行65年的今日,已經歷三次政黨輪替、解嚴30年的台灣的「本土意識」已興起,未來對僑委會、僑胞定義的「檢討」聲浪必然有增無減,同時對海外華人的態度,對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對周邊國家人民(含華人在內)的關注,應會是更從「民主主義」的角度出發,少了更多的民族主義式的關注。
中華民國唯一的僑鄉:金門
在華僑節前夕,10月18日馬來西亞華商、祖籍金門金寧鄉東堡的丹斯裡楊忠禮病逝,享年87歲。楊忠禮是第二代馬來西亞華人,父親楊清廉是來自金門的木材商,楊忠禮在9名子女中排行第三。
楊忠禮曾是馬國第八大富豪,他創辦的「楊忠禮集團」(YTL Corporation Bhd)是馬國最大的綜合型企業,主要業務包括公共事業、發電廠、基礎建設等項目,範圍除馬國外,還包括英國、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大陸。
RTR2R85V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馬來西亞「楊忠禮集團」集團創辦人、馬來西亞二代華人企業家楊忠禮先生曾被富比士雜誌(Forbes)評選為馬來西亞第八大富豪。
金門人的海外移民遍佈東南亞國家,除楊忠禮外,著名的祖籍金門的華人還有印尼船王黃進益、新加坡銀行家黃祖耀、來台發展的汶萊華人
吳尊等人。
不少移民社會有「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理念,下南洋的華人亦然。楊忠禮在18歲時與友人合資創辦了巴生興華中學,至今該校是馬國華文教育體系中的知名學府。
同時,南洋華人也多有回饋鄉里的理念,事業有成的楊忠禮曾大力出資協助金門大學建校,2014年被聘為終身名譽校長,也獲得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頒發的四等景星勳章。可見祖籍是金門的楊忠禮和「中華民國」有很深的淵源,這得益于至今金門仍由「中華民國」所實質管轄中。
馬英九在2014年頒授“_四等景星勳章”給楊忠禮(左),肯定其促進台馬关係的貢獻
Photo Credit: 中央社馬英九在2014年頒授「四等景星勳章」給楊忠禮(左),肯定其促進台馬關係的貢獻。
過去各界認為,中共之所以不繼續拿「奪回」金門、馬祖列島,是不為了讓台美因而真正切斷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進而形成實質上的「台獨」。各界比較少關注到的角度是,若少了金門,就會讓台灣斷了與廣大華人世界 / 大中華圈的「關係」,因金門是不少海外華人移民的祖籍地,至今金門是中華民國政府實質管轄下唯一的「僑鄉」。
在中共的對台工作中,除國台辦等涉台部門外,還有統戰部、國僑辦及各地方僑辦也是重要的對台工作單位,扮演輔助的角色。對中共政府而言,期望透過海外華僑華人基於血緣、中華民族情感,在「防獨促統」的工作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在各國成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畢竟不少華人在各國擁有一定政經影響力,可形成「防獨」的輿論壓力。
以200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一中促進會」為例,創會人李三春是馬國最大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的前總會長,也是馬國前交通部長,李三春接受香港《亞洲週刊》採訪時稱「一中促進會並非干預他國內政,而是舉凡對中國有感情的海外華人,若看到台灣搞獨立是必然要反對的,這符合大馬政府的一中政策」。
雖該會表明稱各成員僅代表個人參加,然而該會成員多為馬國知名的華商或前華裔政治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影響力,而楊忠禮也是成員之一。
台灣與東南亞華人的未來
自楊忠禮18日逝世以來,台灣主流媒體中少數(如中時電子報)有相關報導,其它主流媒體鮮少關注,除反映金門是台灣的「邊陲」這因素,還有當下的台灣官方及社會不再如從前強調自身為「正統中國」,蔡英文政府對「中華民族主義」的熱情也不比馬英九政府。
那在民進黨政府未來可能的長期執政下,各界還關注的是未來台灣僑委會的去留。仍深深鑲嵌在台灣行政院組織架構內的僑委會,或許會在強調台灣「主體性」的浪潮下,持續面對存廢的質疑,但由於金門還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實質管轄中,對於金門還有與海外華人的鄉親關係,這方面的業務使得僑委會的存在仍有其必要性。
Photo Credit: 多維記者杜晉軒金門大學為紀念祖籍金門的馬來西亞華商楊忠禮捐助建校,而設楊忠禮園。
不過僑委會自身除面對內部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變遷,也會面對外部「華人世界」自身的國族認同變遷,如最近僑委會為尊重僑生的國族認同,而將之更名為「僑(華)生」即為顯例。
海外華人有對中國的「認同」情感,就必然有「中心」與「邊陲」的存在,而過去國民黨政府視自身為海外華僑的「中心」,那在東南亞的華僑,就是處在邊陲的「南洋」。然而「南洋」與「華僑」一詞雖然是約定俗成的稱謂,但難免仍有以「中原」為中心的意涵。
由於各東南亞國家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為擺脫「南洋」 與「華僑」這「邊陲」的代名詞,現今在東南亞各國的華裔多自稱東南亞華人,已少自稱「南洋華僑」。
同樣地,在台灣本土意識的興起下,自然地未來台灣人難再以民族主義的角度去看待海外「華僑」。因此在「華僑節」65周年之際,不僅台灣社會自身忽略這節日,其實不少東南亞華人也不懂這節日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82.184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Fahrenheit/M.1511235342.A.E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