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n33 (麻煩無暇)
看板FJU-ACCR93
標題[會計] 匯率政策的行政裁量
時間Fri Feb 9 23:32:39 2007
會計經緯》
匯率政策的行政裁量
陳伯松
2006年即將結束之際,泰國央行演出了一齣「夕令夕改」的外匯管制戲碼,國際金融市場給它的評語,可以用華爾街日報的標題「搖擺不定」(flip-flop)來形容,也就是自亂陣腳的意思啦。
各國的央行,尤其是一些像泰國、阿根廷、墨西哥這類的國家,可能要感覺到:自己愈來愈像一隻羚羊,周圍則虎視眈眈,一雙雙又飢又渴的獅、豹、豺狼、野狗…的眼睛,這些國家的央行隨時都戒備著:是不是要祭出外匯管制來防衛自己?這種行政裁量措施的本質要素有三:時機、方向與幅度。
泰銖於2006年對美元升值達17%,這對泰國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它的外貿競爭對手-中國大陸的人民幣並未大幅升值,這使泰商出口競爭力大傷,此外,泰銖升值與外資湧入、股市飛騰互為因果,也互相激盪,逐漸引來國際掠食者資金的注意。
所以,當泰央行這隻羚羊由狐疑而焦慮,再也忍不住的時侯,牠選擇了在12月18日泰國股市收盤後,宣布兩項措施:一、對短期(一年內)外資課10%托賓稅,二、對新湧入外資,指定其30%部份須存入泰央行的無息帳戶一年以上。前者曾在1991年智利實施過,而且,湧入的外資既能賺錢,對課以10%的稅的衝擊並不大;後者則形同凍結30%本金無法運用,它的殺傷力才大,故各方(當然是指曼谷的各方外資)群起反對。
尤其是,泰央行事前保密到家,並選擇周一收市宣布,對外資而言,這種突如其來的意外所造成的市場心理重擊,最容易導致市場崩盤。事實上,金融市場由多頭轉向空頭的崩盤,通常有兩種情形,一是因市場內涵的動能,位置到了就是到了,牛市轉熊市,二是政府措施的時機和力道都對,一拳擊倒。前者的例子如1929和1987的華爾街股市,後者的例子如台灣的證所稅風波(1988)。
另一方面,政府出手干預,通常是:「把它壓下去」的措施有時會成功(而且是太成功了);「把它拉上來」的措施則大多有心無力,護盤常摃龜,市場它自己從谷底爬上來,而非被人拉上來的。
泰國股市在12月19日(周二)當天,最深跌20%,收盤已呈回升,仍跌15%,那一整天,泰國官員一定飽受壓力與煎熬,央行行長顯然不是鐵娘子,因為在當天晚上8點,官員宣布放棄上述兩管制措施。接著次日泰股市反彈11%,12月29日股市收盤在680點,距其歷史高點780點已經不遠,此外泰銖對美元回到35.48的匯率,也顯示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一切都沒改變,也就是泰國官員原來所憂慮的情況都還在:泰銖升值,金融市場泡沫化。政府並沒改變什麼,官員歷經12月19日的驚魂未定之後,此刻仍然重新回到狐疑與焦慮的氛圍中。
如果泰國政府硬挺下去,而沒有12月19日選擇半途而廢(畢竟,行政權遭受業者、市場上的交易商的壓力就變,那以後豈不要形成裁判要比賽者同意才能執法?)結果會怎樣呢?社會科學無法重新複製實驗,本題的答案永遠是謎。
這個案例顯示,金融管制措施要拿捏得宜還真煞費苦心。首先,力道和時機,太輕和太早根本無效果,太重及太準卻又一發不可收拾。其次,朝令夕改固然表示知錯能改,政策轉變有何不可?可是,那又何必當初(興起要干預一下的念頭)?何況,怎知道錯了?(當天股市已開始從深處反彈。)政策既定,不堅持下去就沒機會見到預定的效果出現。
羚羊並沒有脫離掠食者的眼界,仍然在別人晚餐的菜單上。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本專欄周四刊登)
【2007-01-04/經濟日報/A13版/稅務法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107.60
1F:推 Ricky14:可憐的泰國... 可是台灣居然被泰國欺負.. 可憐的台灣! 03/08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