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stracize (bucolic)
看板Education
標題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時間Thu Oct 31 18:23:02 2024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他最關心的是:如何藉由各種教育途徑讓現代意識在臺灣社會能更加普及。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歷史學博士,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在二二八事件中殉難的台大教授兼《民報》社長林茂生,是日治時期第一位獲得東京帝國
大學文學士、第一位得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的臺灣人。他早年的生涯和長老教會
關係密切,特別和長老教中學(後來的長榮中學)有很深的淵源,也曾在《臺灣教會公報》
發表過不少文章。他一生一貫的目標是努力要將「現代化教育」普及於臺灣,且努力以開
放的文化觀來建構臺灣意識。他的信仰態度具有同時代人較少見的理性、開明特色,是一
位思想前進的基督徒教育家。
新使者在多年前已經刊載過鄭加泰牧師所寫的林茂生,因此不再詳加介紹他的生平,在此
僅就他與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關係以及他的思想、信仰提出一些觀察。
※ 受教會栽培的青年俊秀
林茂生,字維屏,號耕南, 1887年出生於臺南府城。父親林燕臣1895年他受在臺南傳教
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之邀,成為他們的漢文和台語教師,開始接觸基督教,對基督教有
所了解後產生好感,1898年9月10日由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施洗,正式成為
基督徒。林燕臣曾經任教於長老教中學(即後來的長榮中學),並在教會擔任長老,後來成
為牧師及神學院教授,是當時臺灣長老教會重要的本地牧者和教會領袖。
林茂生三歲由外祖父郭舉人啟蒙,開始讀書認字,打下漢文基礎。1898年進入日本佛教曹
洞宗所創設的日本語學校就讀,表現良好。1904年進入台南長老教中學就讀,在校成績甚
優,讓宣教師們刮目相看。巴克禮牧師鼓勵林燕臣將林茂生送到日本求學,並為他商請教
會人士提供學費。 1909年林茂生在前往日本京都,進入基督教人士所辦的同志社中學,
插班為四年生。1910考進京都第三高等學校文科,1913年考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
,主修東方哲學,專擅陽明學說。曾在《東亞研究》發表論文〈王陽明之良知觀〉。1916
年畢業,取得文學士學位。
畢業後林茂生在萬榮華(Edward Band)校長的邀請下,回母校長老教中學任教,並擔任「
教頭」(教務主任)。不過他在長老教中學專任的時間並不長。1918年他開始兼任台南師範
學校教授,1920年受派出任臺南商業專門學校教授。但是和長老教中學仍然維持很密切的
關係。
臺南商業專門學校僅有兩名教師是臺灣人,林茂生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潘貫。兩人都擔
當語言科目。林茂生教英語,上課輕鬆風趣,頗受學生歡迎。 而在語學課程中,他亦傳
遞思想。吳新榮回憶他所採用的教材是「卡雷爾的《法蘭西大革命史》和杜爾斯泰的《幸
福的家庭》」,他個人「初期思想的萌芽可說受林教授的影響最大」,又提到上課的情形
:「林先生的講義非常熱誠......林先生又時常偷用臺灣話說明他自己的故事,暗示不便
公開的世事,這使學生們感到光榮和興奮」。
※ 參與文化協會 追求台灣文化自主性
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林茂生為評議員之一,雖非核心成員,但相當引起日本當局的
注意,擔心他有激進的政治性表現,官方報紙《臺南新報》有意強調其社會地位來挑撥分
化。
事實上,林茂生雖然參與文化協會,並未投入議會設置運動,和政治運動保持一定的距離
。他在文化協會內的活動,以學術性演講為主。1923年10月20日起,臺南的文協幹部以基
督教青年會名義舉辦講習會,每個禮拜六聚會,以林茂生為講師,舉辦西洋歷史講習會,
共9次。隔年臺蔣渭水在臺北申請舉辦學術演講會,也邀林茂生主講西洋歷史,但當局未
准。另外,1924年起文化協會在霧峰林家舉辦「夏季學校」,連續三年林茂生都擔任講師
,第一年講「哲學」、第二年和第三年講「西洋文明史」。
1923年第三次會員大會之後,蔡培火接任文化協會專務理事,文化協會本部移到臺南市,
新年度理事擴充為62人,評議員也增加到40人。林茂生夫人王采蘩出現在1924年的文協理
事名單中, 林茂生則繼續擔任評議員。
林茂生和文化協會人士的關係密切,成了基督教界和社會運動連繫的一個管道。他一直沒
有站在抗爭的最前線,或許是出於高等文官的身分的不便,但是就像他在教會中不任長執
卻有實質的影響力,他在文化協會的運動中也是擔任「提供內容」的角色。
※ 博士論文闡述民主教育精神
1927年,林茂生由台灣總督府即文部省遴選,成為「在外研究員」,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
亞大學留學,投入當時教育哲學泰斗度威與門羅的門下。在哥大第二年,總督府資助時限
已屆,後來哥大與台灣總督府各負擔獎學金若干,其餘不足部分由林妻在台灣舉債,直至
1946年才還清。
留美期間一重要軼事是,和所住的國際會館同樣由洛克斐勒興建的「河邊教會」
(Riverside Church),邀請各國人士用本國文字書寫「上帝是愛」,作成彩繪玻璃嵌在教
堂的窗上,其中漢字的「上帝是愛」就是出於林茂生之手。
1929年他提出《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為
博士學位論文。這篇論文的出發點是檢討日本在臺灣所施行的教育,立場乃以近代民主主
義教育的理念檢視當時日本的殖民地教育行政,並在結論中指出透過教育的強迫同化,只
會激起反彈,支持教育機會平等的政策才有真正的建設性。從這篇論文可以看出縈繞他心
中的核心問題,是種族差別待遇現象,他渴望透過符合民主精神的教育,建造真正平等互
相尊重的社會。
※ 軍國主義下未竟的辦學理想
1930年林茂生回到臺灣,奉派到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任教。1931年,又受派擔任府立台南高
等工業學校教授,成為英語德語科主任兼圖書課長。
他在此時繼續擔任長老教中學理事,負責後援會的工作,並為學校立案問題上總督府交涉
。1933年獲選為長老教中學理事會理事長,是第一位擔任此職位的臺灣人。但是在爭取立
案就快要成功時,卻遭到阻撓。
1934年日本軍國主義日盛,政府欲加強對基督教學校的控制,從各方面找藉口質疑長老教
中學不夠「愛國」。林茂生因為與當時的教務主任上村一仁發生爭執,經媒體報導與在台
日本人的右派團體操弄,爭端擴大,林茂生成為攻擊箭靶。最後萬榮華校長不得不解散後
援會,與日本基督教會合作,聘請日籍校長,自己退為一般教師,來緩和這場危機。林茂
生則辭去長老教中學理事職,並宣布與學校斷絕一切關係。
※ 追求現代性的開明基督徒
林茂生因父親的緣故在幼年成為基督徒,因為具備深厚的東西文化素養,他對信仰有深刻
的體會和不凡的見解,深受教會界重視。從他所留下的文字資料來看,他的信仰甚少神秘
主義的成份,也未見狂熱的傳教意圖,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實踐信仰、貢獻社會。他反對迷
信,追求科學理性,基督教對他而言,除了是生命的終極關懷之外,也是現代性的來源。
林茂生曾於《台灣教會公報》發表〈基督教文明史觀〉(未連載完),對西洋現代文明有著
客觀的、現實主義的看法,把文明間的交流影響視為自然現象,並認為是互相有所幫助的
。不把東西文化視為截然對立,從人類的共同性出發來了解各種文化的特色並學習之,呈
現開放多元文化觀。基督教是西洋現代文明「靈」的部份,他認為基督教的博愛、贖罪觀
等,有助於豐富東洋的精神文明。
他一直以教育者自居,最關心的也是如何藉由各種教育途徑讓現代意識在臺灣社會能更加
普及。他之所以花很多心力在長老教中學的發展上,就是期待能整合教會與社會的力量,
建設臺灣人自主的教育機構。
※ 戰後關心政治改革 228遇害
戰後林茂生除了繼續在教育崗位上之外,也熱心參與公眾事務、關心政治改革。1947年爆
發228事件,林茂生當時的態度是:「必須想辦法迫使政府改變惡政,但是希望反政府暴
動不要蔓延過份,因為沒有組織和紀律,無法成為有效的群眾,應該要冷靜下來,用有建
設性的和平方法,達到改革政府並獲得平等待遇的目標,未來努力關鍵是對民眾的民主政
治教育,以及臺灣人與大陸人相互尊重的展開。」沒想到採取此種溫和立場的林茂生,卻
在中央派軍到台灣之後,被兩名身著中山裝的人從家中帶走,從此一去不回。
這位具有開明精神、追求民主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在他春秋鼎盛之年遭難,有志未伸,實
在令人痛惜。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14&strMAGID=M2009102002150
--
台日大辭典查詢(1931年上卷,1932年下卷)
http://taigi.fhl.net/dict/
1913年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查詢
http://taigi.fhl.net/dic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219.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Education/M.1730370188.A.0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