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stracize (bucolic)
看板Education
标题开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时间Thu Oct 31 18:23:02 2024
开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藉由各种教育途径让现代意识在台湾社会能更加普及。
关键字:
作者/王昭文 (历史学博士,新使者执行总编辑)
在二二八事件中殉难的台大教授兼《民报》社长林茂生,是日治时期第一位获得东京帝国
大学文学士、第一位得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的台湾人。他早年的生涯和长老教会
关系密切,特别和长老教中学(後来的长荣中学)有很深的渊源,也曾在《台湾教会公报》
发表过不少文章。他一生一贯的目标是努力要将「现代化教育」普及於台湾,且努力以开
放的文化观来建构台湾意识。他的信仰态度具有同时代人较少见的理性、开明特色,是一
位思想前进的基督徒教育家。
新使者在多年前已经刊载过郑加泰牧师所写的林茂生,因此不再详加介绍他的生平,在此
仅就他与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化启蒙运动的关系以及他的思想、信仰提出一些观察。
※ 受教会栽培的青年俊秀
林茂生,字维屏,号耕南, 1887年出生於台南府城。父亲林燕臣1895年他受在台南传教
的英国长老教会宣教师之邀,成为他们的汉文和台语教师,开始接触基督教,对基督教有
所了解後产生好感,1898年9月10日由巴克礼牧师(Rev. Thomas Barclay)施洗,正式成为
基督徒。林燕臣曾经任教於长老教中学(即後来的长荣中学),并在教会担任长老,後来成
为牧师及神学院教授,是当时台湾长老教会重要的本地牧者和教会领袖。
林茂生三岁由外祖父郭举人启蒙,开始读书认字,打下汉文基础。1898年进入日本佛教曹
洞宗所创设的日本语学校就读,表现良好。1904年进入台南长老教中学就读,在校成绩甚
优,让宣教师们刮目相看。巴克礼牧师鼓励林燕臣将林茂生送到日本求学,并为他商请教
会人士提供学费。 1909年林茂生在前往日本京都,进入基督教人士所办的同志社中学,
插班为四年生。1910考进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文科,1913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
,主修东方哲学,专擅阳明学说。曾在《东亚研究》发表论文〈王阳明之良知观〉。1916
年毕业,取得文学士学位。
毕业後林茂生在万荣华(Edward Band)校长的邀请下,回母校长老教中学任教,并担任「
教头」(教务主任)。不过他在长老教中学专任的时间并不长。1918年他开始兼任台南师范
学校教授,1920年受派出任台南商业专门学校教授。但是和长老教中学仍然维持很密切的
关系。
台南商业专门学校仅有两名教师是台湾人,林茂生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潘贯。两人都担
当语言科目。林茂生教英语,上课轻松风趣,颇受学生欢迎。 而在语学课程中,他亦传
递思想。吴新荣回忆他所采用的教材是「卡雷尔的《法兰西大革命史》和杜尔斯泰的《幸
福的家庭》」,他个人「初期思想的萌芽可说受林教授的影响最大」,又提到上课的情形
:「林先生的讲义非常热诚......林先生又时常偷用台湾话说明他自己的故事,暗示不便
公开的世事,这使学生们感到光荣和兴奋」。
※ 参与文化协会 追求台湾文化自主性
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成立,林茂生为评议员之一,虽非核心成员,但相当引起日本当局的
注意,担心他有激进的政治性表现,官方报纸《台南新报》有意强调其社会地位来挑拨分
化。
事实上,林茂生虽然参与文化协会,并未投入议会设置运动,和政治运动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在文化协会内的活动,以学术性演讲为主。1923年10月20日起,台南的文协干部以基
督教青年会名义举办讲习会,每个礼拜六聚会,以林茂生为讲师,举办西洋历史讲习会,
共9次。隔年台蒋渭水在台北申请举办学术演讲会,也邀林茂生主讲西洋历史,但当局未
准。另外,1924年起文化协会在雾峰林家举办「夏季学校」,连续三年林茂生都担任讲师
,第一年讲「哲学」、第二年和第三年讲「西洋文明史」。
1923年第三次会员大会之後,蔡培火接任文化协会专务理事,文化协会本部移到台南市,
新年度理事扩充为62人,评议员也增加到40人。林茂生夫人王采蘩出现在1924年的文协理
事名单中, 林茂生则继续担任评议员。
林茂生和文化协会人士的关系密切,成了基督教界和社会运动连系的一个管道。他一直没
有站在抗争的最前线,或许是出於高等文官的身分的不便,但是就像他在教会中不任长执
却有实质的影响力,他在文化协会的运动中也是担任「提供内容」的角色。
※ 博士论文阐述民主教育精神
1927年,林茂生由台湾总督府即文部省遴选,成为「在外研究员」,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
亚大学留学,投入当时教育哲学泰斗度威与门罗的门下。在哥大第二年,总督府资助时限
已届,後来哥大与台湾总督府各负担奖学金若干,其余不足部分由林妻在台湾举债,直至
1946年才还清。
留美期间一重要轶事是,和所住的国际会馆同样由洛克斐勒兴建的「河边教会」
(Riverside Church),邀请各国人士用本国文字书写「上帝是爱」,作成彩绘玻璃嵌在教
堂的窗上,其中汉字的「上帝是爱」就是出於林茂生之手。
1929年他提出《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学校教育──其发展及有关文化之历史分析与探讨》为
博士学位论文。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检讨日本在台湾所施行的教育,立场乃以近代民主主
义教育的理念检视当时日本的殖民地教育行政,并在结论中指出透过教育的强迫同化,只
会激起反弹,支持教育机会平等的政策才有真正的建设性。从这篇论文可以看出萦绕他心
中的核心问题,是种族差别待遇现象,他渴望透过符合民主精神的教育,建造真正平等互
相尊重的社会。
※ 军国主义下未竟的办学理想
1930年林茂生回到台湾,奉派到台北高等商业学校任教。1931年,又受派担任府立台南高
等工业学校教授,成为英语德语科主任兼图书课长。
他在此时继续担任长老教中学理事,负责後援会的工作,并为学校立案问题上总督府交涉
。1933年获选为长老教中学理事会理事长,是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台湾人。但是在争取立
案就快要成功时,却遭到阻挠。
1934年日本军国主义日盛,政府欲加强对基督教学校的控制,从各方面找藉口质疑长老教
中学不够「爱国」。林茂生因为与当时的教务主任上村一仁发生争执,经媒体报导与在台
日本人的右派团体操弄,争端扩大,林茂生成为攻击箭靶。最後万荣华校长不得不解散後
援会,与日本基督教会合作,聘请日籍校长,自己退为一般教师,来缓和这场危机。林茂
生则辞去长老教中学理事职,并宣布与学校断绝一切关系。
※ 追求现代性的开明基督徒
林茂生因父亲的缘故在幼年成为基督徒,因为具备深厚的东西文化素养,他对信仰有深刻
的体会和不凡的见解,深受教会界重视。从他所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看,他的信仰甚少神秘
主义的成份,也未见狂热的传教意图,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实践信仰、贡献社会。他反对迷
信,追求科学理性,基督教对他而言,除了是生命的终极关怀之外,也是现代性的来源。
林茂生曾於《台湾教会公报》发表〈基督教文明史观〉(未连载完),对西洋现代文明有着
客观的、现实主义的看法,把文明间的交流影响视为自然现象,并认为是互相有所帮助的
。不把东西文化视为截然对立,从人类的共同性出发来了解各种文化的特色并学习之,呈
现开放多元文化观。基督教是西洋现代文明「灵」的部份,他认为基督教的博爱、赎罪观
等,有助於丰富东洋的精神文明。
他一直以教育者自居,最关心的也是如何藉由各种教育途径让现代意识在台湾社会能更加
普及。他之所以花很多心力在长老教中学的发展上,就是期待能整合教会与社会的力量,
建设台湾人自主的教育机构。
※ 战後关心政治改革 228遇害
战後林茂生除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之外,也热心参与公众事务、关心政治改革。1947年爆
发228事件,林茂生当时的态度是:「必须想办法迫使政府改变恶政,但是希望反政府暴
动不要蔓延过份,因为没有组织和纪律,无法成为有效的群众,应该要冷静下来,用有建
设性的和平方法,达到改革政府并获得平等待遇的目标,未来努力关键是对民众的民主政
治教育,以及台湾人与大陆人相互尊重的展开。」没想到采取此种温和立场的林茂生,却
在中央派军到台湾之後,被两名身着中山装的人从家中带走,从此一去不回。
这位具有开明精神、追求民主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在他春秋鼎盛之年遭难,有志未伸,实
在令人痛惜。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14&strMAGID=M2009102002150
--
台日大辞典查询(1931年上卷,1932年下卷)
http://taigi.fhl.net/dict/
1913年甘为霖厦门音新字典查询
http://taigi.fhl.net/dick/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14.36.219.4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Education/M.1730370188.A.0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