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rk (http://98.to/IOO XD)
看板Education
標題張志偉:如何看待魔鏡效應
時間Mon Jun 14 14:01:49 2004
公共電視播出以能力分班為主題的紀錄片「魔鏡」效應持續擴大
中,本文無意去指責一手主導或間接唱和「能力分班」的教育行政人
員、教師、家長、行政官僚與政客,他們的自私與對教育理念的棄守
,雖然讓人深感憤怒與悲哀,但他們所暴露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我
想更進一步去討論的是這部影片裡所呈顯較為幽微的問題,這包括了
能力分班至今仍然存在的背後所立基的一套論述基礎。
如同教育界的人所熟知的,能力分班在台灣(特別是中南部)是
普遍而被默認的現象。那麼這部影片的拍攝究竟為何讓人感到震驚?
當然整部影片是有預設立場的,製作者已經預設受訪者會講出怎樣的
話語,透過適度的引導,甚至可以引出在預設之外,更讓人欣喜的材
料,可以被剪接與應用於各個橋段之中。
這樣的處理過程常常可見於一些媒體的報導中,透過專業工作者
對一些有賣點的報導材料精細處理與加工,常常可以達到催淚與觸動
人心的功效,例如早先很轟動的南投小如的故事。與這部紀錄片類似
的,它們都採取「孩子」這樣一個可以挑動同情心的主題,不停地環
繞與此主題上,如同看一部感人肺腑的劇情長片一樣,非常能博得閱
聽人在情感上的同情:小如跟後段班的小孩都同樣面對一個惡劣的外
在環境而顯得如此可憐,他們需要我們(大人們)的幫忙。
但是單單是訴諸情感,只是讓閱聽人去發洩甚至消費情緒,並沒
有留給閱聽人更多值得思考的空間。它只是像宗教儀式一樣,不斷地
引領你進入一套已經被設計好的話語中。透過參與觀看的過程,個人
的情緒被撩動起來,我們覺得不平、憤怒與同情,我們覺得他們受到
不公平的對待,有良知與正義感的我們確實應該感到憤怒。
但是憤怒或同情什麼呢?或者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這樣一個普遍
而被默認的現象?在紀錄片中,報導者以鹿港國中為例子,說明就算
沒有能力分班,升學率一樣可以很高。但是擠進明星高中本身,不就
是另一種更大範圍的能力分班嗎?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訴諸情感,我
們看到的問題本身就會是受到侷限的。而且這種情感是很容易被另一
套訴諸更大範圍的情感給掩蓋掉:例如訴諸台灣民族主義為基礎的論
述就可以暢言能力分班才能提升台灣下一代的競爭力,為了台灣的下
一代更好,我們有必要實施能力分班。
對於紀錄片工作者,如果要帶進自身的立場,那應該要像一個學
術研究者一樣,敏感到自己的立場本身所可能帶來的在視角上的限制
,避免情緒上的宣洩,更多的去討論此一主題與現象背後所環繞的論
述基礎,進一步解構這些論述,對於事物的核心或許可以描繪得更為
清楚。當然,更聰明的,也更為流行的,是完全在影片中隱藏作者自
身的立場,單純透過畫面與被報導者來呈現其自身,在這個過程中,
不見得看不到作者的立場,但是它留給閱聽人更多思考的空間,而不
只是單純的情緒宣洩與消費。
縱然本部紀錄片有上述的不完美,但是整個製作團隊的勇氣卻是
很讓人感到鼓舞的。如果有更多類似的聲音,有更多願意思索「教育
」本質為何並進一步在行動中去努力的教育工作者,一個更大的、結
構上的轉變是可以被期待的。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2004.06.13 中國時報】 @
http://chinatimes.com/
berk眉批:
感覺上這部紀錄片在後製過程上的瑕疵已經導致觀眾原本對此議
題的主觀認知受到刻意地扭曲…… (  ̄ c ̄)y▂ξ
※延伸閱讀: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berk&article_id=322344
《郭力昕:誰在唱衰公共媒體制度?》
--
原po也很正 <( ̄︶ ̄)>
http://www.wretch.twbbs.org/user/berk
[轉讓] 文史哲政商管財金投資理財系列書籍
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berk&article_id=25392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11.75
1F:→ bigbow1:你每篇文章都只有一兩句所謂"眉批" 到底你 218.166.86.147 06/15
2F:→ bigbow1:的立場看法是啥?只會一兩句的放話真的很討 218.166.86.147 06/15
3F:→ bigbow1:厭耶-_- 218.166.86.147 06/15
4F:推 ecoman:那你看本文就好 61.30.168.82 06/18
5F:噓 bigbow1:噓~牛頭不對馬嘴的建議 218.166.75.87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