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rk (http://98.to/IOO XD)
看板Education
标题张志伟:如何看待魔镜效应
时间Mon Jun 14 14:01:49 2004
公共电视播出以能力分班为主题的纪录片「魔镜」效应持续扩大
中,本文无意去指责一手主导或间接唱和「能力分班」的教育行政人
员、教师、家长、行政官僚与政客,他们的自私与对教育理念的弃守
,虽然让人深感愤怒与悲哀,但他们所暴露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我
想更进一步去讨论的是这部影片里所呈显较为幽微的问题,这包括了
能力分班至今仍然存在的背後所立基的一套论述基础。
如同教育界的人所熟知的,能力分班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是
普遍而被默认的现象。那麽这部影片的拍摄究竟为何让人感到震惊?
当然整部影片是有预设立场的,制作者已经预设受访者会讲出怎样的
话语,透过适度的引导,甚至可以引出在预设之外,更让人欣喜的材
料,可以被剪接与应用於各个桥段之中。
这样的处理过程常常可见於一些媒体的报导中,透过专业工作者
对一些有卖点的报导材料精细处理与加工,常常可以达到催泪与触动
人心的功效,例如早先很轰动的南投小如的故事。与这部纪录片类似
的,它们都采取「孩子」这样一个可以挑动同情心的主题,不停地环
绕与此主题上,如同看一部感人肺腑的剧情长片一样,非常能博得阅
听人在情感上的同情:小如跟後段班的小孩都同样面对一个恶劣的外
在环境而显得如此可怜,他们需要我们(大人们)的帮忙。
但是单单是诉诸情感,只是让阅听人去发泄甚至消费情绪,并没
有留给阅听人更多值得思考的空间。它只是像宗教仪式一样,不断地
引领你进入一套已经被设计好的话语中。透过参与观看的过程,个人
的情绪被撩动起来,我们觉得不平、愤怒与同情,我们觉得他们受到
不公平的对待,有良知与正义感的我们确实应该感到愤怒。
但是愤怒或同情什麽呢?或者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样一个普遍
而被默认的现象?在纪录片中,报导者以鹿港国中为例子,说明就算
没有能力分班,升学率一样可以很高。但是挤进明星高中本身,不就
是另一种更大范围的能力分班吗?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诉诸情感,我
们看到的问题本身就会是受到局限的。而且这种情感是很容易被另一
套诉诸更大范围的情感给掩盖掉:例如诉诸台湾民族主义为基础的论
述就可以畅言能力分班才能提升台湾下一代的竞争力,为了台湾的下
一代更好,我们有必要实施能力分班。
对於纪录片工作者,如果要带进自身的立场,那应该要像一个学
术研究者一样,敏感到自己的立场本身所可能带来的在视角上的限制
,避免情绪上的宣泄,更多的去讨论此一主题与现象背後所环绕的论
述基础,进一步解构这些论述,对於事物的核心或许可以描绘得更为
清楚。当然,更聪明的,也更为流行的,是完全在影片中隐藏作者自
身的立场,单纯透过画面与被报导者来呈现其自身,在这个过程中,
不见得看不到作者的立场,但是它留给阅听人更多思考的空间,而不
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与消费。
纵然本部纪录片有上述的不完美,但是整个制作团队的勇气却是
很让人感到鼓舞的。如果有更多类似的声音,有更多愿意思索「教育
」本质为何并进一步在行动中去努力的教育工作者,一个更大的、结
构上的转变是可以被期待的。
(作者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4.06.13 中国时报】 @
http://chinatimes.com/
berk眉批:
感觉上这部纪录片在後制过程上的瑕疵已经导致观众原本对此议
题的主观认知受到刻意地扭曲…… (  ̄ c ̄)y▂ξ
※延伸阅读: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berk&article_id=322344
《郭力昕:谁在唱衰公共媒体制度?》
--
原po也很正 <( ̄︶ ̄)>
http://www.wretch.twbbs.org/user/berk
[转让] 文史哲政商管财金投资理财系列书籍
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berk&article_id=253925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6.111.75
1F:→ bigbow1:你每篇文章都只有一两句所谓"眉批" 到底你 218.166.86.147 06/15
2F:→ bigbow1:的立场看法是啥?只会一两句的放话真的很讨 218.166.86.147 06/15
3F:→ bigbow1:厌耶-_- 218.166.86.147 06/15
4F:推 ecoman:那你看本文就好 61.30.168.82 06/18
5F:嘘 bigbow1:嘘~牛头不对马嘴的建议 218.166.75.87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