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DummyHistory
標題Re: [假設] 如果明朝從未定都北京
時間Wed Apr 25 16:07:17 2007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推 slcgboy:不是 他紀錄8萬 實際3萬 能打的只有3000 應該是這樣吧 04/25 10:42
: : 推 armed:2F他是說點名單上有8萬,國軍如明末,共軍如清初,誠哉此言丫.04/25 10:47
: : 推 slcgboy:所以阿 可不是什麼3000吃八萬= =(也太好吃了吧) 04/25 10:50
: : 推 slcgboy:三千兵力每人發10人份 我還倒吃五萬勒... 04/25 10:52
: 我的意思是 冊上八萬 只有3000個是可以打仗的
: 也就是說 有27000個湊數的...大概是鄉民之類的 50000個是根本空缺
: 你說3000親信每人拿十人份 這是有可能的 27000個鄉民大概連裝備都不齊
: 其他的或許真的吳家父子都倒吃掉了XD 不過他們也不是吃的那麼高興
: 就一般狀況來說 可能還有一拖拉庫人要打點 再說 軍餉常常會欠發.......
: 嗯 以上都是猜測狀況 ^^b
不是的,您要曉得明末軍中有一種「家丁」傳統,這些「家丁」是最最精銳待遇
也最好的部隊(雖然有點誇張,但是Spartan其實是很好的形容詞),因而他們通常不是
直接拿國家齊頭式的薪餉當飯吃,而是由將領所豢養的。所以一個將領養到三千人是
很了不起的數字了。(這是當時一個名將可以打仗的本錢的,就是賦閒革職也要養著,
否則以後沒得東山再起了)
至於那另外兩萬七千人雖然沒那麼精銳,但也不是湊數的鄉民之類;他們是明朝
一般制度下所能養得起的正規軍──雖然他們可能正如版友所說,其戰力評價與現在
台灣的國軍不會差太遠,但是一般說來他們也得受過最低程度的訓練(和現在的國軍一
樣),而且至少他們不缺實戰經驗(這點大概要勝過現在的國軍)。畢竟和沒有受過正規
訓練的老百姓是有差別的。
我要補充一下為何會有此種少數精強+多數正規的兵力結構。就某個層次而言這
是軍事問題,這些精銳部隊不是用來作為擊破敵軍的「開罐器」就是作為預備隊,隨
時準備抓住一閃即逝的戰機投入戰場,或者用於堵塞缺口與逆襲。而其他的部隊大部
分只是採取守勢,在不利或持平的戰況下只要求能夠穩住陣腳不被擊破即可;如果他
們能大幅消減敵人戰力,通常都要等到敵人士氣崩潰、追亡逐北的階段。而要達到這
種有利己方的階段,一般是要靠各種手段(上述那種精銳部隊是其中一種)打擊敵人的
士氣、擾亂敵人陣腳以後才能辦到。明代(實際上可能中國歷代以來都是)是有意識的
根據上面那一套對戰場上交戰的理解而編組其部隊的。
不過另一個理由則是經濟的;那麼多精銳養不起。(但是,八旗滿洲可能接近這種
標準。附帶一提的是,滿洲人也有類似的戰力結構,但此種強+普通的結構不是用錢
養起的;最精銳的擺牙剌前鋒營是從護軍營抽出的,護軍營兵又是從驍騎營兵抽出的
。再再一點:八旗人數是非常少的,順治年間正規的兩個前鋒營加起來可能不到一千
人,滿蒙漢八旗不超過三萬人)
關於兵力結構,詳可參見拙文〈營壘陣戰──對古中國史書、兵書與小說中戰爭
場面的詮釋〉:
http://blog.pixnet.net/Cimon/post/991893;關於正規的八旗編制
,請參見Warfare版5371一文。不過該文寫得很不好看就是。
--
http://blog.pixnet.net/Cim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57.250
※ 編輯: Nomic 來自: 210.69.57.250 (04/25 16:07)
1F:推 tingan:這跟共軍那種選鋒的邏輯很像嘛 XD 04/25 16:08
2F:→ Nomic:洪承疇在評價八旗兵時說"我兵之強 天下無敵"雖然有點臭屁 可 04/25 16:10
3F:→ Nomic:是我覺得那在事實基礎的考據上甚至是站得住腳的 04/25 16:11
4F:推 amaranth94:吳的三千精兵是特勤隊,剩下的2.7萬是國軍陸軍嗎? 04/25 16:24
5F:推 mrape:不過八旗到清末好像也.... 04/25 16:55
6F:推 mrape:印象比較深的是清末的殺漢團 04/25 16:57
7F:推 lovelovelove:小弟很好奇,既然滿蒙漢八旗人數人數如此之少... 04/26 01:40
8F:→ lovelovelove:是怎樣席捲大江南北的呢? 還是也收編了不少數量的 04/26 01:41
9F:→ lovelovelove:原明朝軍隊呢? 04/26 01:41
10F:推 armed:樓上說的是低,那玩意入清後官方名稱叫做綠營.XD 04/27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