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ttlekang1 (Fight!)
看板Disabled
標題如何改善人行空間?台南請視障者當政府的眼睛
時間Sat Apr 30 11:35:58 2022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527
如何改善城市人行空間?台南請視障者當政府的眼睛|黃偉哲專欄
2022-04-28
文・黃偉哲(台南市市長)
愈來愈多朋友跟我們反映,希望城市行人空間能安全、友善、無礙;市府每天也接獲好幾
起檢舉路霸或違停案件——這表示,在城市順暢地步行,是許多人共同企盼的理想。
如何保障行的權利、改善走的環境,除了取締違規地「點」、獎勵住家商街暢通騎樓路「
線」,亦須設法創造「面」的作為,才能串聯所有策略,發揮最大綜效,改變不友善的都
市用路環境。
隨著科技蓬勃發展,將智慧化技術導入建構友善的用路環境,不再只是構想。
台南自2018年起透過公私協力,推動智慧有聲號誌。2021年,我們進一步執行「視障者當
政府的眼睛」計畫,邀請視障朋友擔任「無障礙交通改善大使」,將勘查結果轉化為開發
「智慧友善號誌系統」的動能。
這套系統不只讓視障者安心過馬路,將來也能擴大到更多弱勢用路者身上,是一種「賦能
取向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empowerment-base social innovation action plan)。
為何請視障者「看見」用路障礙?
為什麼要請視障朋友擔任政府的眼睛?因為視障者,往往最能發覺不友善的用路狀況,最
可以「看見」明眼人所忽略的盲點。
明眼的大家若遇到阻礙,不是側著或委身穿越,要不就繞經車道快步離開;但對視障者來
說,上述作法幾乎不可能——因為不友善的用路狀況,須冒更高風險、承受更多不便。
其實,看似簡單的步行,就得動員觸覺、聽覺、嗅覺等感官,來完成環境的定向和導航行
動,包含辨識方向、避開障礙物、判斷怎麼過馬路、尋找行經路線等,以抵達正確地點。
所以,視障者在外步行,通常要搭配手杖或由導盲犬帶領,亦須請「定向行動訓練師」協
助定向訓練、確認路程的定位點,才有辦法慢慢建置一套屬於自己的「心理地圖」。但即
使有心理地圖,每趟外出遭遇的路況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視障朋友要有辦法走出來,
遠比一般人更不輕鬆。
於此之外,他們最常遇到的不友善路況,除了人行空間被汽機車或攤販店家占用、路面高
低差太大等,最令他們灰心受挫的,往往是旁人的責難跟忽視、將他們當成麻煩般對待,
彷彿在告誡視障者不該外出行走一樣。
如無障礙交通改善大使連蕙蘭所述,擔任大使後,她更用心地走在陌生路線上,卻讓她感
到像回到剛失明時;因為,路上店家或旁人,常傳出「失明為什麼還要走出來?」「沒有
家人陪嗎?」「為什麼不叫車?」等言語。
對此,連蕙蘭的定向師高新喆就強調,沒有改變行人環境、民眾調整習慣,要視障者不斷
接受訓練,是無法有效改變,「如果沒有計畫,民眾很難有機會看到視障者走在路上,知
道他們也有外出的權利。」
我想誠摯地感謝每一位無障礙交通改善大使和定向師。他們再次踏上陌生的道路環境,反
覆經歷不友善的刺激,為我們蒐集珍貴經驗,供市府做規劃擬定與調整。同時,他們更促
進我們省思,如何扭轉使人障礙的社會,讓城市朝向友善無礙的方向前進。
新開發智慧友善號誌系統
在各項障礙的人行環境中,難度最高的項目,莫過於「過馬路」。
當視障朋友駐立在路口,至少會遇到以下四種情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到了路口、如何判
別出該路口名稱、確認步行剩餘秒數和間隔、過路保持正確方向且不偏移。
因此,交通號誌要怎麼將路口環境資訊傳遞給視障者,甚至輔助他們安全地通過馬路,是
我們開發智慧有善號誌的核心目的。
現在,視障者打開手機APP,便可獲取路口資訊和秒數;同時也讓號誌感應啟動鳥鳴聲等
引導音,不像過去還要自己尋找按鈕。新系統讓過馬路更便利,視障者對戶外移動也有較
高的掌握度和安全感。
如我們勞工局同仁、視障者余巧薇說:「平常要靠車流聲判斷,確認前面的聲音停了,跟
垂直的車流同方向,才可以走。有APP操作比較簡單,打開之後就兩個按鈕,一個是路口
資訊,一個是剩餘秒數,就可以比較安心地過馬路。」
從2018年起,在地新創公司、視障朋友和市府合作,從局部路線投入試驗。至今,台南從
無到有,已在16個路口設置智慧友善號誌系統;且地點位於醫院、車站、社福機構、市府
辦公大樓周邊,都是視障者較常行經的路線。
目前台南大概有超過5,000名視障朋友,全國也有超過五萬名視障朋友,以現有台南16個
路口的服務量能,肯定還不夠充足。所以未來,我們會繼續依照視障團體及定向師的建議
地點,列出優先劃設的路口,一個個改善。這是我身為市長,會持續努力的目標。
全國慈暉獎得主金筱真,她的女兒陳椘芸是位視障者,亦為總統教育獎得主;獲悉台南增
設視障友善號誌,兩人也一起到台南體驗、協助視障者和家屬共同發聲。她們也期盼,這
套智慧有聲號誌能進一步推廣到各縣市,讓城市的每個路口更安全。
回顧近四年的開發試驗中,最令我感動的在於,整個計畫徹頭徹尾地是一個「賦能取向的
社會創新」。視障者社群和家屬願意信任政府,接下改善大使的重任;定向師從過去一次
陪伴一位視障者,到協助我們開發一次服務多人的系統;還有跨局處的公務同仁不因循守
舊,願意跳進來接受這項全新挑戰。
當然,我也要感謝計畫發起單位,台南在地的新創企業先進感知股份有限公司,依據使用
者經驗回饋,投入軟硬體技術研發。他們不厭其煩地反覆來回溝通,甚至為了視障者權益
四處奔走、整合串接各項資源。
這都因為,大家都懷有共同目標,才能搭起這次公私協力的社會創新典範。現在,這套從
台南開端、藉智慧科技輔助視障者過馬路的系統,已逐漸改變府城的行人空間。
打造友善城市、建設公平永續的國家
事實上,隨著社會高齡化,可預見未來大家對擁有安全、舒適、友善的人行環境的需求會
愈來愈高。所以我們繼續研議,如何將智慧友善號誌系統擴及到更多弱勢用路人身上,讓
長輩、輪椅族、身障者也能受惠適用。
我也期待,能進一步將台南的經驗擴展到外縣市,並提供中央制定全國無障礙號誌的統一
規範,或跟國際無障礙智慧服務標準接軌。因為,視障者如你如我一樣,有跨縣市移動的
需求,唯有透過全國標準統一,才能讓視障者從制度所致的障礙中掙脫出來。
其實,2014年我國立法院就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正式將聯合國的《身心
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予以國內法化。其立法宗旨闡明:「維護身心障礙者權益,保
障其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之機會,促進其自立及發展」。由這個角度來看
,台南的經驗,無疑是符合CRPD的核心精神。
甚至,我們採取賦能取向的社會創新行動,亦可對應到聯合國2015年頒定的《2030永續發
展目標》(SDGs),包含「目標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及「目標11:促使城市與
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等項目。
我相信,注重無礙的行人空間,城市才會變得友善,台灣才能成為一個公平永續的國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199.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Disabled/M.1651289764.A.5EA.html
1F:→ pttfm: 執法者本身就選擇性視障,很難改善吧 05/03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