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hyguesswhy (時間)
看板ChineseTeach
標題[心得] 2016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認證考試
時間Fri Oct 14 13:45:39 2016
2016年的考試低分通過了。
之前準備考試時,受惠於版上的分享不少,現在發文回饋給需要的人。
我不是相關科系,也離學生生涯有一段距離。
開始準備前,先做了2006年的考古題為盲測,成績真是慘不忍睹。
那時真的認為,即便我是全職考生,但範圍這麼大,怎麼可能考得過?
在此以歷屆考古題分享準備各考科的淺見:
我做考古題的順序是按照年份。雖5/11就盲測,但實際開始密集研讀大約是6月下旬。
因平常是到圖書館看書,所以考古題是利用沒去的日子寫完。
5/11:2006(盲測)
6/底:2007, 2008(因成績很差,就沒認真紀錄 )
7/2:2009
7/4:2010
7/20:2011
7/20:2012
7/20:2013
7/22:2014
7/22:2015
--國文--
盲測時真的被嚇壞了!選擇題60分,填空題10分,總共70分,我只得33分。
前幾年的國文,漢語語言學,華人社會與文化,這三科考題內容其實相互交雜。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先把國中高中的國學常識,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再看過幾次,
我認爲算是基本分,還三科都可能用到。
原本我是不想多買搶救國文大作戰,但做了前幾回的考古題仍然沒什麼信心,
所以還是投入了。
若是一開始就有這本書,內容其實就包含了國學常識,
我也還是又把這本書的國學常識,六書法則,字例及
應用文(書信,禮俗,對聯,牌匾等)再看過幾回。
然而,國文的命題及配分,自2012年起有很明顯的變化,也已維持了五年至2016年。
選擇題由60分降為40分,手寫固定為:病句修改10分,翻譯20分,作文30分。
我是到考試前幾天才發現這件事,信心瞬間增加不少,
但小隱憂是翻譯若與孔孟無關,分數也不一定拿得到。
選擇題:
基本的:錯別字,成語運用,字音,字義,律詩絕句的意涵
病句修改:
這我覺得是送分題,沒有很難,一定要把握住。
練習過考古題後,大致應該不會失分。
翻譯:
這大題的考古題,古代文人的文章,老子,莊子,中庸,禮記,都出過了。
2016年的桃花源記,真的是佛心來著。
短文寫作:
佔了30分,若有時間,建議還是要練習。
我沒練習,考試時寫的內容離題了,用總分去推算,這大題我應該只拿10分
--漢語語言學--
選擇題:
這科選擇題,我認為是四科筆試中,有準備就一定有分數的一科,
惟一需要的是答題時要有耐心。
從2011年開始,考題已維持選擇題35題70分,手寫30分的模式到2016年。
在考試前,我對漢語語言學一點概念也沒有,
但在看書時,越發覺得有趣,完全展現了『會說中文不代表會教中文』。
我先看的是:漢語語言學講義 /林金錫.舒兆民/ 新學林 出版日:2008/12/01
這本很明顯是因有了三年的考古題及考綱所寫的書,呈現方式有點像是速寫筆記。
雖然我看的那版本有少許勘誤,且有些內容因為沒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所以時常有看也沒懂,但我認爲算是不錯的入門書,可以給完全空白的讀者一些概念。
這本書有些許部分,是我看的第二本書:漢語語言學/李子瑄、曹逢甫/正中 所沒有的,
後期我常是兩本互相比對參照著看。
不過,若是不喜歡以重點提要的方式來學習一個新科目,
那我會建議還是先從正中那本書開始,新學林那本就當作是練習或複習。
另,聲母的發音部位及方式的表格很重要,一定要背起來,幾乎每年都考了好幾題。
我考試時太緊張,雖然之前做考古題都覺得已經背起來也沒失分,
考前也特地再看了幾次,但考試時就真的腦子一片空白。
手寫:
可以考的語法及形式百百種,就是看當年的考官了。
但若選擇題拿分比例高,手寫就不會那麼緊張,或許反而較可發揮。
--華語文教學--
這科我視為大魔王呀!!
無法像其他科目提供像樣的心得,只能建議,還是多找幾本書來參考,至少4~5本...
基本如:各教學法,如:假說,理論,主義;中介語等
先前每做一次考古題,就出現不同的教學法及專有名詞,這科才是真的沒範圍。
我先看了算是打基礎的: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及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
再是:華語文教學講義,這一本我沒有全部看完,主要是看了幾章後,發現前後篇章,
若提到相同的東西,說明的內容不太好統整,過於發散。
但有少許獨立內容的章節,我當作補充前兩本相對簡短的說明。
果真考試時,至少60%是沒看過的專有名詞。
選擇題,是非題:
每年考古題,包含2016正式考,我一半以上是猜的...
但也千萬別喪失動力,要寫完手寫題。
手寫:
我認爲考古題相對較制式化:如:教案編寫,如何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活動等。
沒想到2016的考題相對活潑許多,38分,我幾乎拿到滿分,所以最後運氣好過了。
--華人社會與文化--
這科我看的參考書籍最多本,因為每做一次考古題,就會發現還是有哪個環節不足。
其實跟國中高中時期讀的國學常識,應用文,歷史有關。
書看來看去其實大致都差不多,
但每個作者著重的重點會不同,所以算是一直充填自己的資料庫。
大致如:國學常識,儒道墨法,宗教,漢人來台影響,
台灣祭祀的神明,習俗,禮俗,節氣,時辰,(台灣的)文學藝術,等。
建議多找幾本書來看。
手寫:
題目都不算太刁鑽。
絕對不要放棄不寫,有時不太確定的答案,反而或許矇中一點點分數。
(2016考的楊柳,我第一印象真的是跟陰間有關...但我還是沒寫XD)
--華語口語與表達--
考試時的發音,不能像平常說話的發音及語速。
各聲調的發音要足,但也不能太過強調而拖到時間,
強烈建議練習時一定要錄音,之後也一定要聽跟看時間,才能修正。
考試時,絕對會聽到其他考生的聲音,這時要穩住自己的步調,不要被影響。
單音節字詞:
基本的送氣,不送氣,捲舌,不捲舌,濁,清,ㄥ,ㄣ,ㄟ,ㄝ,等就不多說。
主要是聲調,我一開始練習時,怕發音不穩會飄,就把一,二,四聲拉長,
結果拖到秒數,好幾回都沒讀完,時間就到了。
但這是一個過程,在聽自己的錄音時,我先聽基本的是否有做到,再調整音長,
簡潔有力就可。
三聲則是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做足音高的變化,所以讀三聲字的秒數會比較長。
雙音節詞語:
兒化韻,啊的變音,輕聲,比較讓我擔心。
看了華語口語與表達/黃聲儀、易元培/新學林 的說明,也聽了MP3,
即便考完試了,其實依舊無法完全掌握。
我覺得這本書比較可惜的是,說明的內容沒有提供音檔,
而模擬試題的回數倒是可以減少。
我聽了所有模擬題的啊的變音,並沒有聽出依前字韻尾所致的變音....
只能說,盡量了,把握其他發音的分數。
短句:
要強調聲調,詞組,語氣,語速等,就一定會吃螺絲。
除了多練習之外,在吃螺絲後,馬上回復正常,也很重要。(我考試時也吃螺絲@@)
聽自己的錄音,我發現我在句子內的詞組間跟逗號的停頓時間是一樣的,
或者變成一個字一個字讀,也不行。
短文:
跟短句差不多,但要多注意引號內的字的語氣,及後面接著的字詞,這邊也常吃螺絲。
短述:
考試時,我講的內容雖是完整的句子,組合起來卻不是完整的文章,
中間甚至出現停頓好幾秒才繼續講,但我很注意講出來的語音!這很重要!
本大題的評分標準為以語音為主!所以假如題目不好發揮,
有講到一些重點跟注意發音,多少會有一點分數。
我太緊張,縱使放了有秒針的手錶在桌面,也忘記到底過了多久。
時間到時,我句子正講到一半。
最後成績低分通過。
※ 編輯: whyguesswhy (60.251.96.51), 10/14/2016 13:48:20
1F:推 derekk: 恭喜~~~ 10/14 16:24
2F:推 stephanie502: 詳細推~恭喜~~ 10/14 20:10
3F:推 rita1020: 推,分享心得 10/17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