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hyguesswhy (时间)
看板ChineseTeach
标题[心得] 2016年教育部对外华语教学认证考试
时间Fri Oct 14 13:45:39 2016
2016年的考试低分通过了。
之前准备考试时,受惠於版上的分享不少,现在发文回馈给需要的人。
我不是相关科系,也离学生生涯有一段距离。
开始准备前,先做了2006年的考古题为盲测,成绩真是惨不忍睹。
那时真的认为,即便我是全职考生,但范围这麽大,怎麽可能考得过?
在此以历届考古题分享准备各考科的浅见:
我做考古题的顺序是按照年份。虽5/11就盲测,但实际开始密集研读大约是6月下旬。
因平常是到图书馆看书,所以考古题是利用没去的日子写完。
5/11:2006(盲测)
6/底:2007, 2008(因成绩很差,就没认真纪录 )
7/2:2009
7/4:2010
7/20:2011
7/20:2012
7/20:2013
7/22:2014
7/22:2015
--国文--
盲测时真的被吓坏了!选择题60分,填空题10分,总共70分,我只得33分。
前几年的国文,汉语语言学,华人社会与文化,这三科考题内容其实相互交杂。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先把国中高中的国学常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再看过几次,
我认爲算是基本分,还三科都可能用到。
原本我是不想多买抢救国文大作战,但做了前几回的考古题仍然没什麽信心,
所以还是投入了。
若是一开始就有这本书,内容其实就包含了国学常识,
我也还是又把这本书的国学常识,六书法则,字例及
应用文(书信,礼俗,对联,牌匾等)再看过几回。
然而,国文的命题及配分,自2012年起有很明显的变化,也已维持了五年至2016年。
选择题由60分降为40分,手写固定为:病句修改10分,翻译20分,作文30分。
我是到考试前几天才发现这件事,信心瞬间增加不少,
但小隐忧是翻译若与孔孟无关,分数也不一定拿得到。
选择题:
基本的:错别字,成语运用,字音,字义,律诗绝句的意涵
病句修改:
这我觉得是送分题,没有很难,一定要把握住。
练习过考古题後,大致应该不会失分。
翻译:
这大题的考古题,古代文人的文章,老子,庄子,中庸,礼记,都出过了。
2016年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佛心来着。
短文写作:
占了30分,若有时间,建议还是要练习。
我没练习,考试时写的内容离题了,用总分去推算,这大题我应该只拿10分
--汉语语言学--
选择题:
这科选择题,我认为是四科笔试中,有准备就一定有分数的一科,
惟一需要的是答题时要有耐心。
从2011年开始,考题已维持选择题35题70分,手写30分的模式到2016年。
在考试前,我对汉语语言学一点概念也没有,
但在看书时,越发觉得有趣,完全展现了『会说中文不代表会教中文』。
我先看的是:汉语语言学讲义 /林金锡.舒兆民/ 新学林 出版日:2008/12/01
这本很明显是因有了三年的考古题及考纲所写的书,呈现方式有点像是速写笔记。
虽然我看的那版本有少许勘误,且有些内容因为没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所以时常有看也没懂,但我认爲算是不错的入门书,可以给完全空白的读者一些概念。
这本书有些许部分,是我看的第二本书:汉语语言学/李子瑄、曹逢甫/正中 所没有的,
後期我常是两本互相比对参照着看。
不过,若是不喜欢以重点提要的方式来学习一个新科目,
那我会建议还是先从正中那本书开始,新学林那本就当作是练习或复习。
另,声母的发音部位及方式的表格很重要,一定要背起来,几乎每年都考了好几题。
我考试时太紧张,虽然之前做考古题都觉得已经背起来也没失分,
考前也特地再看了几次,但考试时就真的脑子一片空白。
手写:
可以考的语法及形式百百种,就是看当年的考官了。
但若选择题拿分比例高,手写就不会那麽紧张,或许反而较可发挥。
--华语文教学--
这科我视为大魔王呀!!
无法像其他科目提供像样的心得,只能建议,还是多找几本书来参考,至少4~5本...
基本如:各教学法,如:假说,理论,主义;中介语等
先前每做一次考古题,就出现不同的教学法及专有名词,这科才是真的没范围。
我先看了算是打基础的:实用华语文教学导论及实用华语文教材教法
再是:华语文教学讲义,这一本我没有全部看完,主要是看了几章後,发现前後篇章,
若提到相同的东西,说明的内容不太好统整,过於发散。
但有少许独立内容的章节,我当作补充前两本相对简短的说明。
果真考试时,至少60%是没看过的专有名词。
选择题,是非题:
每年考古题,包含2016正式考,我一半以上是猜的...
但也千万别丧失动力,要写完手写题。
手写:
我认爲考古题相对较制式化:如:教案编写,如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等。
没想到2016的考题相对活泼许多,38分,我几乎拿到满分,所以最後运气好过了。
--华人社会与文化--
这科我看的参考书籍最多本,因为每做一次考古题,就会发现还是有哪个环节不足。
其实跟国中高中时期读的国学常识,应用文,历史有关。
书看来看去其实大致都差不多,
但每个作者着重的重点会不同,所以算是一直充填自己的资料库。
大致如:国学常识,儒道墨法,宗教,汉人来台影响,
台湾祭祀的神明,习俗,礼俗,节气,时辰,(台湾的)文学艺术,等。
建议多找几本书来看。
手写:
题目都不算太刁钻。
绝对不要放弃不写,有时不太确定的答案,反而或许蒙中一点点分数。
(2016考的杨柳,我第一印象真的是跟阴间有关...但我还是没写XD)
--华语口语与表达--
考试时的发音,不能像平常说话的发音及语速。
各声调的发音要足,但也不能太过强调而拖到时间,
强烈建议练习时一定要录音,之後也一定要听跟看时间,才能修正。
考试时,绝对会听到其他考生的声音,这时要稳住自己的步调,不要被影响。
单音节字词:
基本的送气,不送气,卷舌,不卷舌,浊,清,ㄥ,ㄣ,ㄟ,ㄝ,等就不多说。
主要是声调,我一开始练习时,怕发音不稳会飘,就把一,二,四声拉长,
结果拖到秒数,好几回都没读完,时间就到了。
但这是一个过程,在听自己的录音时,我先听基本的是否有做到,再调整音长,
简洁有力就可。
三声则是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做足音高的变化,所以读三声字的秒数会比较长。
双音节词语:
儿化韵,啊的变音,轻声,比较让我担心。
看了华语口语与表达/黄声仪、易元培/新学林 的说明,也听了MP3,
即便考完试了,其实依旧无法完全掌握。
我觉得这本书比较可惜的是,说明的内容没有提供音档,
而模拟试题的回数倒是可以减少。
我听了所有模拟题的啊的变音,并没有听出依前字韵尾所致的变音....
只能说,尽量了,把握其他发音的分数。
短句:
要强调声调,词组,语气,语速等,就一定会吃螺丝。
除了多练习之外,在吃螺丝後,马上回复正常,也很重要。(我考试时也吃螺丝@@)
听自己的录音,我发现我在句子内的词组间跟逗号的停顿时间是一样的,
或者变成一个字一个字读,也不行。
短文:
跟短句差不多,但要多注意引号内的字的语气,及後面接着的字词,这边也常吃螺丝。
短述:
考试时,我讲的内容虽是完整的句子,组合起来却不是完整的文章,
中间甚至出现停顿好几秒才继续讲,但我很注意讲出来的语音!这很重要!
本大题的评分标准为以语音为主!所以假如题目不好发挥,
有讲到一些重点跟注意发音,多少会有一点分数。
我太紧张,纵使放了有秒针的手表在桌面,也忘记到底过了多久。
时间到时,我句子正讲到一半。
最後成绩低分通过。
※ 编辑: whyguesswhy (60.251.96.51), 10/14/2016 13:48:20
1F:推 derekk: 恭喜~~~ 10/14 16:24
2F:推 stephanie502: 详细推~恭喜~~ 10/14 20:10
3F:推 rita1020: 推,分享心得 10/17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