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ChineseOpera
標 題◇ 生旦淨末丑(全)
發信站Group.NCTU.edu.tw (Thu Jun 2 21:21:04 2005)
轉信站ptt!Group.NCTU!ptt.cc!bugu0518.bbs
作者: minhow (巴茲光年) 看板: NTUTradOpera
標題: 生旦淨末丑(全)
時間: Wed Mar 1 01:05:07 2000
為方便閱讀,將其整理至一起.(今天終於一次將其認真的看完......)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十二日聯合報第十二版〈生旦淨末丑〉
作者:曾永義
清道光間,北京的戲園有這樣一副對聯:「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
登場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成空。」
梁章鉅也曾自我解嘲的寫了一副長聯:「儒為戲,生旦淨丑外副末,呼十門
角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師大排場,看破世情都是戲;學而優,五六工尺上四合
,添兩字凡乙,共成七調,唱余和汝小伎倆,即論文行己兼優。」
這就是所謂「人生如戲」,仔細看來,君子小人、才子佳人,和戲台上的生
旦淨末丑有有什麼兩樣呢?
「生旦淨末丑」是中國古典戲劇角色的五個綱領,由於習焉不察,已經很少
人知道他們的來歷和名義。筆者應編者索稿,作簡單說明如下:
生,即男子的稱呼。漢代以後儒者都稱作生,如言禮的高堂生;也作「先生
」的略稱,如信陵君的上客侯生;又作自謙之稱,如晚生、侍生、小生。意思雖
然有別,但總離不開「男子」之義;所以戲劇取作男性腳色之名。生為南戲傳奇
皮黃中的腳色,始見於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為男主腳。傳奇分化為生、小生二類
;皮黃更分為儒生、武生、武老生、小生四種。(1/10)
旦的名詞最費解,比較可信的是:曹魏以來,歌妓都稱作「姐」,俗文學有
省文和訛變之例,於是由「姐」變成「旦」,便有兩條線索:一是先省作「且」
再訛作「旦」,此例見元刊雜劇三十種;一是先訛作「妲」,再省作「旦」,此
例見周密武林舊事官本雜劇段數和陶宗義輟耕錄院本名目。
旦為各種戲劇的女主腳,首見元雜劇。南戲分為旦、貼;傳奇衍為旦、貼、
小旦、小貼、老旦、老貼;元雜劇元刊本有正旦、外旦、小旦、老旦等名目,元
曲選本含有明人的增飾,名目更多,有正旦、副旦、貼旦、小旦、外旦、大旦、
二旦、老旦、旦兒、架旦、搽旦、色旦、魂旦、眾旦、林旦、岳旦等。皮黃則有
青衣(正旦)、花旦、花彩、老旦、彩旦(丑旦)、刀馬旦、閨門旦、玩笑旦、潑辣
旦、武旦、貼旦等名目。(2/10)
淨的名義也很費解,大抵說來是:淨初見於宋雜劇,宋雜劇的前身是唐參軍
戲,所以參軍戲中的「參軍」,就等於宋雜劇中的「淨」。
「淨」即「參軍」二字的促音。起先作「靚」,取其「粉白黛綠」之義,間
以說明其扮相;但因「靚」字較生,故宋代或作「靖」、或作「淨」,最後「淨
」自以其易識,最為通行,也因此大失本來面目。
宋雜劇的正淨退居「引戲」(即導演),演戲的任務由副淨(亦作次淨、付淨、
副靖)擔任。南戲但有淨,傳奇分淨、副淨(付淨)、大淨、中淨、小淨、元雜劇元
刊本有淨、外淨、二淨;元曲選本有淨、副淨、董淨、薛淨、胡淨、柳淨、高淨
;皮黃分正淨、副淨、武淨。(3/10)
末的定義蓋由男子自謙之辭而來,唐變文伍子胥「有不恥下末愚夫,願請具
陳心事」之語,南戲小孫屠劇孫必達自稱「卑末」,又清焦循易餘曲錄說:「金
人名剌或稱生晚,或稱晚末,眷末或稱眷生。」可見「末」作為男子自謙之辭,
由來已久。其在戲劇中皆扮飾男性,其得名之由亦與「生」略同。
末的來源是唐參軍戲的「蒼鶻」,始見馬令南唐書。宋雜劇正末職司主張(劇
團團長),演劇由副末擔任。南戲分末、外;傳奇有末、副末(付末)小、末、外、
小外;元雜劇元刊本有正末、外末、駕末、外孤、小末、孤末、眾外,元曲選本
有正末、沖末、外、小末(小末尼)、副末。皮黃則併入生行。(4/10)
丑的名義與「醜」無關。宋雜劇的散段叫「雜扮」,屬滑稽小戲,其主要腳
色稱「紐元子」;所以「丑」即「紐元子」的「紐」字省文而來。丑始見南戲。
元雜劇無丑,元曲選之「丑、劉丑、張丑」乃明人所增入;明傳奇分丑、小丑,
皮黃分文丑、武丑。
此外,元明戲劇尚有「雜」、「眾」兩種不入流的腳色。「雜」字由「雜當
」省略而來,猶言雜事;「眾」字由「眾人」省略而來,是許多人物的意思。皮
黃中所謂「零碎腳」、「掃邊的腳」,大概類似「雜」的性質;而所謂「流行」(
即龍套,又叫打旗的)、「武行」(也叫打英雄的)、「上下手行」(又名跟頭匠,
即專門翻筋斗的),則有點近似「眾」,因為都是成群結隊上場的。(5/10)
若仔細觀察中國古典戲劇各門腳色的淵源,名義及其分化衍脈,則有以下一
些可注意的現象:
1. 由於戲劇內容藝術的由簡趨繁,腳色的類別名目也隨著孳乳起來。唐參軍戲只
有二色,宋金雜劇院本衍為「五花」,元雜劇則有三剛十三目(以元刊本為準),
宋元南戲為五類七目,明傳奇為六門二十目,至於清皮黃更有七行三十三目。
2. 腳色綱行之命義,追溯其本源皆緣俗稱,如晚生之為生,卑末之為末,姐兒之
為旦、參軍之為淨,紐元子之為丑。即元雜劇習見之「卜」,亦由「娘」簡筆作
「女卜」再省文而來。(6/10)
3. 腳色之分化,約有四條原理可循:其一由地位分,以資鑑別在該行中之輕重,
如傳奇中之生、小生,旦、貼旦都是一正一副的意思。其二用以說明所扮飾人物
的身分或性情,如元曲選的駕旦為后妃,色旦為美女;皮黃的玩笑旦、潑辣旦即
取其玩笑、潑辣之性情。其三再由其所專精的技藝分,如皮黃之鬚生分唱工與作
派,武生分長靠與短打。其四由所扮飾的特徵分,如皮黃小生中有扇子生、雉尾
生,正旦中有青衣、花衫,都是因服飾、砌末而得名。元雜劇、明傳奇腳色分化
之理是由前面兩條線索,皮黃則兼具後面三條線索。(7/10)
4. 宋雜劇以至清皮黃,皆腳色專稱與俗稱並用。專稱即發展完成後之生旦淨末丑
雜。俗稱或出自市井口語,或出自劇界行話;前者如元雜劇官員稱「孤」、老頭
稱「孛老」、強盜稱「邦老」,兒童稱「徠兒」;後如皮黃稱淨為「花臉、銅錘
、黑頭」,丑為「開口跳」。
5. 由於劇種不同,其主要腳色亦因之而異,如宋金雜劇院本由副淨、副末主演,
元雜劇則正末、正旦,南戲傳奇則生、旦;皮黃早期由老生當家,後來則以花衫
為貴。(8/10)
6. 由於劇種不同,名目相同的腳色所涵蓋的意義亦因之而異。如元雜劇的末、旦
為主唱的男女主腳,故由其所扮飾之人物類型觀之,實包括傳奇、皮黃中各門腳
色所扮飾的人物。傳奇之生,在皮黃中可能為老生或小生。同一「小旦」,而元
刊雜劇為次於正旦之義,元曲選則為年輕婦女之義;同理,同一「小生」,傳奇
與皮黃意義各殊。同一「末」色,而宋金雜劇院本職司主演,元雜劇主唱,明傳
奇打雜。
7. 腳色雖由劇種轉變而孳乳,亦有因之而湮滅者,如宋金雜劇院本之副淨、副末
不見於元刊雜劇,而改為外淨、外末,取淨、末之外又一淨、末之義;元刊雜劇
之外淨、外旦、外末,明傳奇皆不見;明傳奇之外、末,至清皮黃而併入生行。
亦有由次要而不定型之腳色發展成為獨立之腳色者,如「外」腳,元曲選已成為
「外末」之專稱,明傳奇逐漸趨向老生之義,至崑曲則定型為白髯老者矣。(9/10)
8. 演員所扮飾的人物,其性別不必與演員相同,也就是男可以女妝,女可以男妝
,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而腳色之門類,生、末照例扮演男性,旦照例扮演女性
;淨、丑在雜劇、傳奇中男女兼飾,可是到了皮黃,淨行又變成男性的腳色了。
至此,如果給中國古典戲劇的腳色下個定義的話,那就是,中國古典戲劇的
腳色只是一種符號,必須透過演員對劇中人物的扮飾才能顯現出來。它對於劇中
人物來說,是象徵其所具備的類型和性質;對於演員來說,是說明其所應具備的
藝術造詣和在劇團中的地位。所以一般辭書以「演員」釋「腳色」,難免有粗疏
之譏。(10/10)
--
我睡著了,因為"Z"出現了......
ZZZZzzz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h134.s55.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