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gpen (丹心何懼鬼森森)
標題[轉錄]◇ 梅蘭芳談崑曲
時間Fri May 27 01:32:04 2005
※ [本文轉錄自 hsingpen 信箱]
作者: hsingpen (為什麼要填暱稱?) 看板: NTUkungOpera
標題: 梅蘭芳談崑曲
時間: Sun Oct 5 00:50:04 2003
梅蘭芳是在民國初年被稱為「四大名旦」之一,男生反串旦角著名的京劇演員
,「梅派」可以說是京劇旦角的第一大門派,目前還是聲勢顯赫,而他就是本
派的開山始祖? 他是以一個京劇演員的角度來申論崑曲的?
●第一集
●第三章:
*「我第一次出臺是十一歲,光緒甲辰年七月七日。廣和樓貼演《天河配》,
我在戲裡串演崑曲《長生殿?鵲橋密誓》裡的織女。這是應時的燈彩戲」
*「梨園子弟學戲的步驟,在這幾十年當中,變化是相當大的。大概在鹹豐年間
,他們先要學會崑曲,然後再動皮黃。同、光年間已是崑、亂並學;到了光緒庚
子以後,大家就專學皮黃,即使也有學崑曲的,那就是出自個人的愛好,仿佛
大學裡的選課似了。我祖父在楊三喜那裡,學的都是崑戲,如《思凡》、《刺虎》
、《折柳》、《剔目》、《贈劍》、《絮閣》、《小宴》…等,內中《贈劍》
一出還是吹腔,在老 譜裡名為亂彈腔。」
*「為什麼從前學戲,要從崑曲入手呢?這有兩種原故:(一)崑曲的歷史是
最悠遠的。在皮黃沒有創制以前,早就在北京城裡流行了。觀眾看慣了它,一
下子還變不過來。(二)崑曲的身段、表情、曲調非常嚴格。這種基本技術的
底子打好了,再學皮黃,就省事得多。因為皮黃裡有許多玩藝,就是打崑曲裡
吸收過來的。」
*「前輩們的功夫真是結實,文的武的,哪一樣不練。像《思凡下山》、《活
捉三郎》、《訪鼠測字》這三出的身段,戲是文醜應工,要沒有很深的武工底子
,是無法表演的」
*「我演戲的路子,還是繼承祖父傳統的方向。他是先從崑曲入手,後學皮黃
的青衣、花旦…我是由皮黃青衣入手,然後陸續學會了崑曲裡的正旦、閨門旦
、貼旦。」
*「我祖母的娘家從陳金爵先生以下四代,都以崑曲擅長」
●第十章:
*「崑曲場面,用小鑼的地方多,外賓聽了,比較清靜。京戲場面,大抵是金
鼓喧闐的。沒有這種習慣的聽了,容易感到吵得慌。」
*「戲劇界的子弟最初學藝都要從崑曲入手。館子裡經常表演的,大部分還是
崑曲。這是我在前面已經講過的。我家從先祖起,都講究唱崑曲。尤其是先伯
,會的曲子更多。所以我從小在家裡就耳濡目染,也喜歡哼幾句。如《驚變》
裡的「天淡雲閒…」、《遊園》裡的「裊睛絲…」。我在十一歲上第一次出臺
,串演的就是崑曲。可是對於唱的門道,一點都不在行。到了民國二、三年上
,北京戲劇界裡對崑曲一道,己經由全盛時期漸漸衰落到了不可想像的地步。
臺上除了幾出武戲之外,很少看到崑曲了。我因為受到先伯的薰陶,眼看著崑
曲有江河日下的頹勢,覺得是我們戲劇界的一個絕大的損失。我想唱幾出崑曲
,提倡一下,或者會引起觀眾的注意和興趣。那麼其他的演員們也會響應了,
大家都起來研究它。您要曉得,崑曲裡的身段,是前輩們耗費了許多心血創造
出來的。再經過後幾代的藝人們逐步加以改善,才留下來這許多的藝術精華。
這對於京劇演員,實在是有絕大借鏡的價值的。 我一口氣學會了三十幾出的
崑曲,就在民國四年開始演唱了。大部份是由喬蕙蘭老先生教的。像屬於閨門
旦唱的《遊園驚夢》這一類的戲,也是入手的時候,必須學習的。喬先生是蘇
州人,在清廷供奉裡,是有名的崑旦。他雖然久居北京,他的形狀與舉止,一
望而知是一個南方人。」
*「最初我唱《遊園驚夢》,總是薑妙香的柳夢梅、姚玉芙的春香、李壽山的
大花神。〔堆花〕一場,這十二個花神,先是由斌慶社的學生扮的。學生裡有一
位王斌芬,也唱過大花神。後來換了富連成的學生來扮,李盛藻、貫盛習也都
唱過大花神」。薑六爺在一旁,又夾敘了幾句:「這出《遊園驚夢》,當年剛
排出來,梅大爺真把它唱得紅極了。館子跟堂會裡老是這一出。唱的次數,簡
直數不清。把斌慶社的學生唱倒了倉,又喚上富連成的學生來唱。您想這勁頭
夠多麼長!」
*「我想請教俞五爺的崑曲,他說:閨門旦貼旦的曲子,大半你都學過的。我
舉薦一套《慈悲願》的《認子》。這裡面有許多好腔,就是唱到皮黃,也許會
有借鏡之處」
*「崑戲的身段,都得配合著唱的。邊唱邊做,仿佛在替唱詞加註解」(
以上1997.08.20)
*梅蘭芳談《貴妃醉酒》:「它的來源究竟在那兒呢?我終於在清乾隆時一位
崑曲專家葉堂所編訂的《納書楹曲譜》補遺第四卷〔時劇〕類內找到了它的祖
本--《醉楊妃》。我拿京劇的《醉酒》和時劇的《醉楊妃》兩個本子對比一下
,劇情方面可說是全部相同,唱詞方面也看得出是一個源流,不過京劇本經過
了刪減要比時劇本少得多。還有吳太初做的《燕蘭小譜》卷四裡也記載著當時
北京崑曲班"保和部"的演員雙喜官,就常常演唱《醉楊妃》的。吳太初與葉
堂都是乾隆時人,這一點小小考據,又可以得到兩種旁証:(一)《醉楊妃》
在當時的舞臺上是出流行的劇目。(二)因為常在崑班表演,必定是用笛子伴
奏的。上面所說的"時劇",實際上就是崑曲的一種變格。唱法與崑曲無異,
作曲不合崑曲規律。崑曲有固定成套的牌子。像《醉楊妃》一劇除了首尾兩折
有牌子(頭一折是【新水令】,末一折是【清江引】),中間的一百四十多句
大段唱詞,雖然也採用長短句的形式,可沒有牌名了。前輩曲家承認它是道地
的崑曲,才收入在時劇類內。曹心泉、溥西園兩位老先生說過:最早北京戲班
裡沒有《醉酒》這出戲。光緒十二年七月間,有一位演花旦的漢戲藝人吳紅喜
,藝名叫月月紅,到北京搭班演唱,第一天打泡戲,就是《醉酒》。月月紅唱
開了天,大家這才跟著也演《醉酒》了。…這出戲的故事是依據《磨塵鑑》傳
奇編的。京劇的《醉酒》是從漢戲裡吸收來的。漢戲的《醉酒》可能是從時劇《
醉楊妃》輾轉改編過去的。時劇唱詞太長,京劇減去了三分之二是有必要的。
因為它在表演形式上,至今還保存了古典崑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如果唱詞加多
,演員的負擔更重,恐怕就難以勝任了。」
●第二集
●第三章:
*「從民國四年的四月到民國五年的九月,我都搭在雙慶社,一面排演了各種
形式的新戲,一面又演出了好幾出崑曲戲。…如《孽海記》的《思凡》,《牡
丹亭》的《春香鬧學》,《西廂記》的《佳期拷紅》,《風箏誤》的《驚醜》
、《前親》、《逼婚》、《後親》。「崑曲的詞句深奧,觀眾不能普遍聽懂。
這是它最大的缺點。不過崑曲的身段,是複雜而美觀的。可以供我們取材的地方
,實在太多了。我認為崑曲有表演的價值,是想把它的身段,盡量利用在京戲
裡面。你只要看我們前輩享名的老藝人,大半都是有崑曲底子的。所以我當年
提倡崑曲的用意,是希望能夠引起本界同人的興趣,大家共同來研究如何選用
它的好處。不是說把它的腔調唱穩了,字眼咬準了,就算盡了搬演崑 曲的能事的。」
*「我學的崑曲也有一定的秩序。這一出沒有學會,或者學得不結實,我是不
學第二出的。」
*「我從那時學起,前後學會的崑曲,總共有幾十出。在台上演過的,也不過
只占十分之六七,尤其是在民國六年以前,常演的只有上面所說的:(一)(《
白蛇傳》)《水鬥》《斷橋》,(二)(《孽海記》)《思凡》,(三)(《
牡丹亭》)《鬧學》 ,(四)(《風箏誤》)《驚醜》、《前親》、《逼婚》
、《後親》,(五)(《西廂記》)《佳期》《拷紅》這幾出戲。後來陸續唱
過的:(一)(《牡丹亭》)《遊 園》《驚夢》,(二)(《玉簪記》)《琴挑
》《問病》《偷詩》,(三)(《金雀記》)《覓花》《庵會》《喬醋》《醉圓》
,(四)(《獅吼記》)《梳妝》《跪池》《三怕》,(五)(《南柯夢》)《
瑤臺》,(六)(《漁家樂》)《藏舟》,(七)(《長生殿》)《鵲橋》《
密誓》,(八)(《鐵冠圖》)《刺虎》。還有兩出吹腔戲:《昭君出塞》和《
奇雙會》。其餘那些學會了沒有演出的原因,不是為了場子太冷,就是因為配
角缺乏。最可惜的是當年費了好些時間與精神,學會了總不唱,就印象模糊,
忘記了一大半了。」(以上1997.08.21)
*「我先從北京唱開了崑曲,觀眾看了並不討厭。每次叫座的成績,往往超出
我的預計之外。輿論上也都用很好的批評來鼓勵我。這一來引起了社會上多數
人的注意,有兩個大學裡面,還增加了研究南北曲的一門課程。聘請專家去教授
,當地報紙如顧君義主編的「又新日報」,邵飄萍、徐淩霄、王小隱辦的「京報
」都常發表有關崑曲的消息和評論。」
*「舊直隸省的高陽縣本有崑弋班。北京的戲班瞧我演出崑曲的成績還不錯,
就在民國七年間,把好些崑弋班裡的老藝人都邀到北京組班了。」
*「我在民國四五年間,開始演出崑戲。到了民國七年,北京一般愛好崑曲的
票友們也都興致勃勃的,由溥西園、袁寒雲等先後成立了好幾個崑亂合璧的票房
。如消夏社、餞秋社、延雲社、溫白社、言樂社。這裡面有孫菊仙、陳德霖、
趙子敬、韓世昌、朱杏卿、言菊朋、包丹亭…。包括了京、崑兩方面的內行和
名票,常常在江西會 館舉行彩排。每次都擠滿了座客。袁寒雲和陳老夫子的《
遊園驚夢》、《折柳陽關》,…趙子敬的《迎像哭像》,韓世昌的《癡夢》,
王麟卿的《醉皂》、《教歌》,朱杏卿的《昭君出塞》(他本來彈得一手好琵琶
,扮昭君是最合適沒有的),陸大肚的《拾金》,陳老夫子的《刺虎》,余叔
岩的《寧武關》,包丹亭的《探莊》,這些都是他們常露的戲。大家這樣提倡
崑曲,把本界一位老前輩孫菊仙的興致也引了起來,在一次消夏社彩排的時候
,他也排了一出幾十年不動的老崑劇叫《釵釧大審》。這出戲《綴白裘》裡有的
,是程大老闆的拿手好戲。據他對人說:程大老闆每貼這出戲,不論是堂會或
者館子裡,我總要趕去看的。戲裡有大審一場,他扮的是李若水,審案時察言
觀色的種種神氣,有很多的變化。加上兩旁紅燈照耀,站滿了衙役,在當時的
觀眾看了,真有點像在那裡觀審呢。從程大老闆死後,四十幾年沒有人唱過這
出戲了」
(以上1997.08.25)
*「崑曲到了民國初年,可以算是衰到極點。例外的倒是一齣《孽海記》的《
思凡》,知道的人還是很多」
*「在京戲裡,夾雜在唱工裡面的身段,除了帶一點武的,邊唱邊做,動作還
比較多些之外,大半是指指戳戳,比劃幾下,沒有具體組織的。崑曲就不同了
,所有各種細緻繁重的身段,都安排在唱詞裡面。嘴裡唱的那句詞兒是什麼意思
,就要用動作來告訴觀眾。所以講到"歌舞合一,唱做並重",崑曲是可以當
之無愧的」
(以上1997.08.26)
●第五章
*梅蘭芳談新編戲《木蘭從軍》:第十二場:「這一場完全採用崑曲。短短的
兩支曲子,看看也很簡單,有什麼吃重呢?這就是崑曲的組織,比京戲更要復
雜的緣故了。乾元山、夜奔、探莊…這些武戲裡面,也有【新水令】和【折桂令
】的牌子,跟我一樣,也是一個人在臺上,不管唱也罷,念也罷,處處都有身
段管著,從出場到進場,始終不能休息,真是夠累的了。上面我所說的,不過
是曲的時候,演員應該站在什麼地方;至於這裡面的種種大小身段,實在多得
寫不完,只能從略了。」
●第三集
●第一章:
*「清宮所演的劇目,在光緒九年以前,還是以崑曲為主體。咸豐十年,一度
從各大徽班挑選了三十二人進宮演奏,這裡面有幾位老藝人是專工皮黃的,他
們看到宮裡一般還是很愛崑曲,所以不久就自動告退了。」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全部演出的都是
崑曲,我和俞振飛兄合演生旦戲,如《斷橋》、《遊園驚夢》、《奇雙會》…
,協助演出的大部分是仙霓社傳字輩的崑曲演員。」
(以上1997.08.30)
●第二章
*梅蘭芳談新編戲《天女散花》:這齣戲的唱腔,是二黃西皮和崑曲合用,使
用這些曲調的目的,為的是便於舞蹈…,最末一場散花的時候,又用了兩段崑
曲調子---【賞花時】和【風吹荷葉煞】,是李釋戡和王又默兩位填詞,由
我的表叔陳嘉梁制譜整理工尺,在臺上就是他給我吹的笛子。【賞花時】曲譜
是套用崑曲《邯鄲夢》裡《掃花》的調子,【風吹荷葉煞】是套用《思凡》末
一段的調子,不過都有些小的變動。…崑曲的音調就不同些了,它基本上就含
有舞蹈的意味,所以配合身段比較適宜。當時研究到這兩支崑曲的身段的時候
,我就感到比皮黃容易合拍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2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