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gpen (丹心何惧鬼森森)
标题[转录]◇ 梅兰芳谈崑曲
时间Fri May 27 01:32:04 2005
※ [本文转录自 hsingpen 信箱]
作者: hsingpen (为什麽要填昵称?) 看板: NTUkungOpera
标题: 梅兰芳谈崑曲
时间: Sun Oct 5 00:50:04 2003
梅兰芳是在民国初年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男生反串旦角着名的京剧演员
,「梅派」可以说是京剧旦角的第一大门派,目前还是声势显赫,而他就是本
派的开山始祖? 他是以一个京剧演员的角度来申论崑曲的?
●第一集
●第三章:
*「我第一次出台是十一岁,光绪甲辰年七月七日。广和楼贴演《天河配》,
我在戏里串演崑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这是应时的灯彩戏」
*「梨园子弟学戏的步骤,在这几十年当中,变化是相当大的。大概在咸丰年间
,他们先要学会崑曲,然後再动皮黄。同、光年间已是崑、乱并学;到了光绪庚
子以後,大家就专学皮黄,即使也有学崑曲的,那就是出自个人的爱好,仿佛
大学里的选课似了。我祖父在杨三喜那里,学的都是崑戏,如《思凡》、《刺虎》
、《折柳》、《剔目》、《赠剑》、《絮阁》、《小宴》…等,内中《赠剑》
一出还是吹腔,在老 谱里名为乱弹腔。」
*「为什麽从前学戏,要从崑曲入手呢?这有两种原故:(一)崑曲的历史是
最悠远的。在皮黄没有创制以前,早就在北京城里流行了。观众看惯了它,一
下子还变不过来。(二)崑曲的身段、表情、曲调非常严格。这种基本技术的
底子打好了,再学皮黄,就省事得多。因为皮黄里有许多玩艺,就是打崑曲里
吸收过来的。」
*「前辈们的功夫真是结实,文的武的,哪一样不练。像《思凡下山》、《活
捉三郎》、《访鼠测字》这三出的身段,戏是文丑应工,要没有很深的武工底子
,是无法表演的」
*「我演戏的路子,还是继承祖父传统的方向。他是先从崑曲入手,後学皮黄
的青衣、花旦…我是由皮黄青衣入手,然後陆续学会了崑曲里的正旦、闺门旦
、贴旦。」
*「我祖母的娘家从陈金爵先生以下四代,都以崑曲擅长」
●第十章:
*「崑曲场面,用小锣的地方多,外宾听了,比较清静。京戏场面,大抵是金
鼓喧阗的。没有这种习惯的听了,容易感到吵得慌。」
*「戏剧界的子弟最初学艺都要从崑曲入手。馆子里经常表演的,大部分还是
崑曲。这是我在前面已经讲过的。我家从先祖起,都讲究唱崑曲。尤其是先伯
,会的曲子更多。所以我从小在家里就耳濡目染,也喜欢哼几句。如《惊变》
里的「天淡云闲…」、《游园》里的「袅睛丝…」。我在十一岁上第一次出台
,串演的就是崑曲。可是对於唱的门道,一点都不在行。到了民国二、三年上
,北京戏剧界里对崑曲一道,己经由全盛时期渐渐衰落到了不可想像的地步。
台上除了几出武戏之外,很少看到崑曲了。我因为受到先伯的薰陶,眼看着崑
曲有江河日下的颓势,觉得是我们戏剧界的一个绝大的损失。我想唱几出崑曲
,提倡一下,或者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那麽其他的演员们也会响应了,
大家都起来研究它。您要晓得,崑曲里的身段,是前辈们耗费了许多心血创造
出来的。再经过後几代的艺人们逐步加以改善,才留下来这许多的艺术精华。
这对於京剧演员,实在是有绝大借镜的价值的。 我一口气学会了三十几出的
崑曲,就在民国四年开始演唱了。大部份是由乔蕙兰老先生教的。像属於闺门
旦唱的《游园惊梦》这一类的戏,也是入手的时候,必须学习的。乔先生是苏
州人,在清廷供奉里,是有名的崑旦。他虽然久居北京,他的形状与举止,一
望而知是一个南方人。」
*「最初我唱《游园惊梦》,总是姜妙香的柳梦梅、姚玉芙的春香、李寿山的
大花神。〔堆花〕一场,这十二个花神,先是由斌庆社的学生扮的。学生里有一
位王斌芬,也唱过大花神。後来换了富连成的学生来扮,李盛藻、贯盛习也都
唱过大花神」。姜六爷在一旁,又夹叙了几句:「这出《游园惊梦》,当年刚
排出来,梅大爷真把它唱得红极了。馆子跟堂会里老是这一出。唱的次数,简
直数不清。把斌庆社的学生唱倒了仓,又唤上富连成的学生来唱。您想这劲头
够多麽长!」
*「我想请教俞五爷的崑曲,他说:闺门旦贴旦的曲子,大半你都学过的。我
举荐一套《慈悲愿》的《认子》。这里面有许多好腔,就是唱到皮黄,也许会
有借镜之处」
*「崑戏的身段,都得配合着唱的。边唱边做,仿佛在替唱词加注解」(
以上1997.08.20)
*梅兰芳谈《贵妃醉酒》:「它的来源究竟在那儿呢?我终於在清乾隆时一位
崑曲专家叶堂所编订的《纳书楹曲谱》补遗第四卷〔时剧〕类内找到了它的祖
本--《醉杨妃》。我拿京剧的《醉酒》和时剧的《醉杨妃》两个本子对比一下
,剧情方面可说是全部相同,唱词方面也看得出是一个源流,不过京剧本经过
了删减要比时剧本少得多。还有吴太初做的《燕兰小谱》卷四里也记载着当时
北京崑曲班"保和部"的演员双喜官,就常常演唱《醉杨妃》的。吴太初与叶
堂都是乾隆时人,这一点小小考据,又可以得到两种旁证:(一)《醉杨妃》
在当时的舞台上是出流行的剧目。(二)因为常在崑班表演,必定是用笛子伴
奏的。上面所说的"时剧",实际上就是崑曲的一种变格。唱法与崑曲无异,
作曲不合崑曲规律。崑曲有固定成套的牌子。像《醉杨妃》一剧除了首尾两折
有牌子(头一折是【新水令】,末一折是【清江引】),中间的一百四十多句
大段唱词,虽然也采用长短句的形式,可没有牌名了。前辈曲家承认它是道地
的崑曲,才收入在时剧类内。曹心泉、溥西园两位老先生说过:最早北京戏班
里没有《醉酒》这出戏。光绪十二年七月间,有一位演花旦的汉戏艺人吴红喜
,艺名叫月月红,到北京搭班演唱,第一天打泡戏,就是《醉酒》。月月红唱
开了天,大家这才跟着也演《醉酒》了。…这出戏的故事是依据《磨尘监》传
奇编的。京剧的《醉酒》是从汉戏里吸收来的。汉戏的《醉酒》可能是从时剧《
醉杨妃》辗转改编过去的。时剧唱词太长,京剧减去了三分之二是有必要的。
因为它在表演形式上,至今还保存了古典崑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如果唱词加多
,演员的负担更重,恐怕就难以胜任了。」
●第二集
●第三章:
*「从民国四年的四月到民国五年的九月,我都搭在双庆社,一面排演了各种
形式的新戏,一面又演出了好几出崑曲戏。…如《孽海记》的《思凡》,《牡
丹亭》的《春香闹学》,《西厢记》的《佳期拷红》,《风筝误》的《惊丑》
、《前亲》、《逼婚》、《後亲》。「崑曲的词句深奥,观众不能普遍听懂。
这是它最大的缺点。不过崑曲的身段,是复杂而美观的。可以供我们取材的地方
,实在太多了。我认为崑曲有表演的价值,是想把它的身段,尽量利用在京戏
里面。你只要看我们前辈享名的老艺人,大半都是有崑曲底子的。所以我当年
提倡崑曲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引起本界同人的兴趣,大家共同来研究如何选用
它的好处。不是说把它的腔调唱稳了,字眼咬准了,就算尽了搬演崑 曲的能事的。」
*「我学的崑曲也有一定的秩序。这一出没有学会,或者学得不结实,我是不
学第二出的。」
*「我从那时学起,前後学会的崑曲,总共有几十出。在台上演过的,也不过
只占十分之六七,尤其是在民国六年以前,常演的只有上面所说的:(一)(《
白蛇传》)《水斗》《断桥》,(二)(《孽海记》)《思凡》,(三)(《
牡丹亭》)《闹学》 ,(四)(《风筝误》)《惊丑》、《前亲》、《逼婚》
、《後亲》,(五)(《西厢记》)《佳期》《拷红》这几出戏。後来陆续唱
过的:(一)(《牡丹亭》)《游 园》《惊梦》,(二)(《玉簪记》)《琴挑
》《问病》《偷诗》,(三)(《金雀记》)《觅花》《庵会》《乔醋》《醉圆》
,(四)(《狮吼记》)《梳妆》《跪池》《三怕》,(五)(《南柯梦》)《
瑶台》,(六)(《渔家乐》)《藏舟》,(七)(《长生殿》)《鹊桥》《
密誓》,(八)(《铁冠图》)《刺虎》。还有两出吹腔戏:《昭君出塞》和《
奇双会》。其余那些学会了没有演出的原因,不是为了场子太冷,就是因为配
角缺乏。最可惜的是当年费了好些时间与精神,学会了总不唱,就印象模糊,
忘记了一大半了。」(以上1997.08.21)
*「我先从北京唱开了崑曲,观众看了并不讨厌。每次叫座的成绩,往往超出
我的预计之外。舆论上也都用很好的批评来鼓励我。这一来引起了社会上多数
人的注意,有两个大学里面,还增加了研究南北曲的一门课程。聘请专家去教授
,当地报纸如顾君义主编的「又新日报」,邵飘萍、徐淩霄、王小隐办的「京报
」都常发表有关崑曲的消息和评论。」
*「旧直隶省的高阳县本有崑弋班。北京的戏班瞧我演出崑曲的成绩还不错,
就在民国七年间,把好些崑弋班里的老艺人都邀到北京组班了。」
*「我在民国四五年间,开始演出崑戏。到了民国七年,北京一般爱好崑曲的
票友们也都兴致勃勃的,由溥西园、袁寒云等先後成立了好几个崑乱合璧的票房
。如消夏社、饯秋社、延云社、温白社、言乐社。这里面有孙菊仙、陈德霖、
赵子敬、韩世昌、朱杏卿、言菊朋、包丹亭…。包括了京、崑两方面的内行和
名票,常常在江西会 馆举行彩排。每次都挤满了座客。袁寒云和陈老夫子的《
游园惊梦》、《折柳阳关》,…赵子敬的《迎像哭像》,韩世昌的《痴梦》,
王麟卿的《醉皂》、《教歌》,朱杏卿的《昭君出塞》(他本来弹得一手好琵琶
,扮昭君是最合适没有的),陆大肚的《拾金》,陈老夫子的《刺虎》,余叔
岩的《宁武关》,包丹亭的《探庄》,这些都是他们常露的戏。大家这样提倡
崑曲,把本界一位老前辈孙菊仙的兴致也引了起来,在一次消夏社彩排的时候
,他也排了一出几十年不动的老崑剧叫《钗钏大审》。这出戏《缀白裘》里有的
,是程大老板的拿手好戏。据他对人说:程大老板每贴这出戏,不论是堂会或
者馆子里,我总要赶去看的。戏里有大审一场,他扮的是李若水,审案时察言
观色的种种神气,有很多的变化。加上两旁红灯照耀,站满了衙役,在当时的
观众看了,真有点像在那里观审呢。从程大老板死後,四十几年没有人唱过这
出戏了」
(以上1997.08.25)
*「崑曲到了民国初年,可以算是衰到极点。例外的倒是一出《孽海记》的《
思凡》,知道的人还是很多」
*「在京戏里,夹杂在唱工里面的身段,除了带一点武的,边唱边做,动作还
比较多些之外,大半是指指戳戳,比划几下,没有具体组织的。崑曲就不同了
,所有各种细致繁重的身段,都安排在唱词里面。嘴里唱的那句词儿是什麽意思
,就要用动作来告诉观众。所以讲到"歌舞合一,唱做并重",崑曲是可以当
之无愧的」
(以上1997.08.26)
●第五章
*梅兰芳谈新编戏《木兰从军》:第十二场:「这一场完全采用崑曲。短短的
两支曲子,看看也很简单,有什麽吃重呢?这就是崑曲的组织,比京戏更要复
杂的缘故了。乾元山、夜奔、探庄…这些武戏里面,也有【新水令】和【折桂令
】的牌子,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在台上,不管唱也罢,念也罢,处处都有身
段管着,从出场到进场,始终不能休息,真是够累的了。上面我所说的,不过
是曲的时候,演员应该站在什麽地方;至於这里面的种种大小身段,实在多得
写不完,只能从略了。」
●第三集
●第一章:
*「清宫所演的剧目,在光绪九年以前,还是以崑曲为主体。咸丰十年,一度
从各大徽班挑选了三十二人进宫演奏,这里面有几位老艺人是专工皮黄的,他
们看到宫里一般还是很爱崑曲,所以不久就自动告退了。」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後,我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全部演出的都是
崑曲,我和俞振飞兄合演生旦戏,如《断桥》、《游园惊梦》、《奇双会》…
,协助演出的大部分是仙霓社传字辈的崑曲演员。」
(以上1997.08.30)
●第二章
*梅兰芳谈新编戏《天女散花》:这出戏的唱腔,是二黄西皮和崑曲合用,使
用这些曲调的目的,为的是便於舞蹈…,最末一场散花的时候,又用了两段崑
曲调子---【赏花时】和【风吹荷叶煞】,是李释戡和王又默两位填词,由
我的表叔陈嘉梁制谱整理工尺,在台上就是他给我吹的笛子。【赏花时】曲谱
是套用崑曲《邯郸梦》里《扫花》的调子,【风吹荷叶煞】是套用《思凡》末
一段的调子,不过都有些小的变动。…崑曲的音调就不同些了,它基本上就含
有舞蹈的意味,所以配合身段比较适宜。当时研究到这两支崑曲的身段的时候
,我就感到比皮黄容易合拍些」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09.232.26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09.2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