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gpen (丹心何懼鬼森森)
標題[轉錄]◇ [小戲迷電子報]崑曲的復興
時間Fri May 27 01:27:09 2005
※ [本文轉錄自 hsingpen 信箱]
作者: hsingpen (為什麼要填暱稱?) 看板: NTUkungOpera
標題: [小戲迷電子報]崑曲的復興
時間: Thu Oct 2 00:08:51 2003
抗戰時期,大好河山瘡夷滿目、民生凋疲,崑劇演出團體只剩下金華地區半職業性的“民
生樂社”,以蘇灘藝人朱國梁領導的“國風新型蘇劇團”這個“半付崑班”。國風蘇劇團
起初不唱崑曲,但當著名而可憐的崑劇演員王傳淞、周傳瑛先後參加後,這個劇團開始採
用一種奇特的演出方式:演折子戲,常常是兩折蘇灘、兩折崑劇、加一折滑稽。劇團中的
朱國梁、龔祥甫及張氏三姐妹(張豔雲、張鳳雲、張嫻)開始學習崑曲,成為近代崑劇
男女合演的第一輩演員。國風蘇劇團在惡劣的流浪環境中不斷延續崑劇的舞臺實踐,同時
也隨團培養“世”字輩第一批演員。1949年後,國風蘇劇團在杭州註冊,後更名為
“國風崑蘇劇團”。
五十年代,隨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而進行的戲改政策,流散各地的崑劇藝人陸續吸
收到各文藝團體中。北崑演員韓世昌、白雲生、侯永奎、侯玉山等先參加北京人民藝術
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等團體中任教員或導演。1953年華東戲曲研究院在上海籌備成立
崑曲班,學員在1954年春開始正規學藝,由朱傳茗、張傳芳、沈傳芷授課。1954年10月,
在上海舉辦第一屆華東區戲曲會演,國風崑蘇劇團攜崑曲劇目參加會演,在上海的“傳”
字輩演員也參加了演出。
戲曲會演後,國風崑蘇劇團開始嘗試改編傳統名劇《長生殿》、《牡丹亭》、《風箏誤》
等。在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的紀念活動中,在杭州和上海公演的《長生殿》引起廣泛
的關注。1956年國風劇團的《十五貫》晉京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京華爭說《十
五貫》”,“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十五貫》的成功,和當時政治形勢和政治要求
是有關係的,但它的成功,對崑劇界?生了巨大的影響。到1960年,全國演出團體除浙
江崑蘇劇團(國風崑蘇劇團)外,還成立了上海青年京崑劇團(以1954年戲曲學校崑劇
班同學組成,以俞振飛、言慧珠領導)、北方崑曲劇院、江蘇省蘇崑劇團和郴州專區
湘崑劇團。
各地業餘曲社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發展,1956年南京樂社會和崑曲組步入正規;同年8月,
北京崑曲研習社成立,俞平伯任社長;1957年4月上海崑曲研習社成立,趙景深任社長。
其後,各崑劇團培養了一批新人,如上海的計鎮華、華文漪、梁谷音、蔡正仁、岳美緹、
劉異龍、王芝泉;北京的侯少奎、洪雪飛、蔡瑤銑、馬玉森;浙江的汪世瑜、王世瑤、
張世錚、龔世葵、王奉梅、林?林;江蘇的張繼青、石小梅、張繼蝶、林繼凡;湖南的
雷子文、張富光等著名演員。
附重要崑劇電影片名目及主演
1956年《十五貫》:周傳瑛(況鍾)、王傳淞(婁阿鼠)、朱國梁(過於執)
1960年《牡丹亭.遊園驚夢》:梅蘭芳(杜麗娘)、俞振飛(柳夢梅)、言慧珠(春香)
1963年《牆頭馬上》:俞振飛(裴少俊)、言慧珠(李千金)、梁谷音(梅香)
1979年《西園記》:汪世瑜(張繼華)、沈世華(王玉真)
19??年《牡丹亭.遊園驚夢》:張繼青(杜麗娘)、王亨愷(柳夢梅)、徐華(春香)
參考自:
[1] 《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2] 《崑劇生涯六十年》,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2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