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gpen (丹心何懼鬼森森)
標題[轉錄]◇ [小戲迷電子報]崑曲的繁盛
時間Fri May 27 01:26:57 2005
※ [本文轉錄自 hsingpen 信箱]
作者: hsingpen (為什麼要填暱稱?) 看板: NTUkungOpera
標題: [小戲迷電子報]崑曲的繁盛
時間: Thu Oct 2 00:06:50 2003
崑劇的興盛和它稱霸劇壇的時間約長達二百三十年久,即從明代隆慶、萬曆之交開始,到
清代嘉慶初年(1570-1800)。這是崑劇藝術最有光輝和成就最? 顯著的階段,出現“家家收
拾起、戶戶不提防”的繁榮景象。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
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演出折子戲。折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
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遝、雷
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淨、丑本行?主的應工戲,
是觀?百看不厭的精品。
這一階段裏,崑山腔興盛使得文人創作如春潮般湧起,名家名作層出不窮。在戲劇史上、
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如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
、《紫釵記》),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生在這個時期,稍次的作
品但影響也很大的有沈景的《義俠記》,高濂的《玉簪記》、周朝俊的《紅梅記》、汪廷
納的《獅吼記》、徐複祚的《紅梨記》、李玉的《一捧雪》和《占花魁》、朱佐朝的《漁
家樂》、朱素臣的《十五貫》、方成培的《雷峰塔》等等。在漫長的歲月裏,崑劇不斷
地遵循要求自身發展必須兼收並蓄的藝術規律,不但把原先根本不是崑山腔唱的“北曲”
逐步改造適應,使之成?“北曲南唱”吸取過來,且和同時盛行各地的弋陽腔交流頻頻,
和絃索調、調腔、吹腔、小曲等也不拒絕。還把說唱藝術、舞蹈等成份有意揉合在演出
中使表演形式絢爛多彩。
崑劇的繁盛時期,擁有大批技藝高超的演員。崑曲演員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民間戲班
的職業藝人,從京城到鄉鎮都有專業崑腔班,流動演出于各地,湧現出一大批各個行當的
精英;二是士大夫蓄養的家班、家樂,以示風雅,凡名妓、家姬都能串戲,士大夫本身
也是串戲迷,其水平不亞於專業戲班,其中不乏出類拔萃的人才;三是業餘“串客”,
士農工商皆會唱曲。每年在蘇州虎丘“千人石”舉行盛大的群?性的唱曲比賽,虎丘曲會
傳承至今。萬曆時期,著名演員有蔣六、宇四等,著名的崑曲戲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
夫蓄養的家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家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鋮家班
、長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
凝碧等。
其時,戲曲理論研究相當活躍,明代研究唱曲的論著有魏良輔的《南詞引正》、沈寵綏的
《弦索辨訛》和《度曲須知》。從明代中葉起,戲曲創作日漸繁榮,各種曲譜應運而生。
先是蔣孝根據陳白二氏舊編《南九宮目錄》及《十三調南曲音節譜》編成《南九宮譜》,
萬曆音,沈景據蔣譜面編訂了《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明末,沈景的族侄沈自晉又將沈景
《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增補?《南詞新譜》。明代人寫北曲遵循的曲譜有朱權的《太和正
音譜》,明末又有徐于室初輯,李玉編成的《北詞廣正譜》。關於戲曲作家與作品研究的
專著,則應推呂天成《曲品》和祁彪《遠山堂曲品劇品》,王驥德《曲律》則是中國戲曲
史上第一部全面的、系統的、獨創性的理論著作。清代的唱腔曲譜有乾隆十一年(1746)
編成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乾隆五十四年(1789)編成的《吟香堂曲譜》,乾隆
五十七年(1792)編成的《納書楹曲譜》等。
參考自:
[1] 《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2] 《中國戲曲史略》,余從、周育德、金水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3] 《藝海一粟--汪世瑜談藝錄》,汪世瑜著,金陵書社出版公司,1993
[4] “環球華人網”中有關崑曲的介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2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