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gpen (丹心何懼鬼森森)
標題 [文摘]崑曲家門(一)生
時間Fri May 27 01:22:58 2005
我國戲曲傳統,演員分部飾色,其源已久。早在唐、五代就有所謂「參軍」之說,宋、元
已具「淨、末、旦」之分,至明則「生、旦、淨、末、丑」已齊備。這種分類,古稱「部
色」,現今一般稱「行擋」,在我們崑曲則叫做「家門」。
崑曲相傳「十個家門」:冠生、巾生、老外、末、老旦、五旦、六旦、淨、付丑、小丑。
按劇中人物的身份、年齡、特別是獨具的表演藝術手法等諸方面,大致又可以細分為二十
路,即二十個細家門。
崑曲中原來並無「武生」、「武旦」、「武淨」、「武丑」的家門,因為不管是哪門生,
也不管什麼行當,都要文武兼備。例如其他劇種的武旦只重開打,而崑曲的武旦唱唸作打
並重,要把動聽繁重的唱段、高難度的作功配合在精彩的開打之中,如《扈家莊》的扈三
娘、《西遊記》的鐵扇公主。
大官生
官生(冠生):官就是做官的,如稱冠生是青年男子到了齊家治國的年齡,舉行「冠禮」
,由此而得。官生低音用本嗓,高音用小嗓,大小嗓的交換要不露痕跡。官生依年齡、身
份的不同,可分為大官生和小官生,其扮相和用嗓方式都有區別。
◆大官生──年紀較大,帶髯口(鬍子),運用較多本嗓,顯得沈穩,如《長生殿》的唐
明皇,《邯鄲記》的呂洞賓、《千忠戮》的建文帝、《醉寫》的李白。崑曲大官生是戲曲
中少有「戴鬍子的小生」,十分獨特。
◆小官生──年紀較輕,不帶髯口,運用較多小嗓,顯得年輕,如《荊釵記》之王十朋、
《白羅衫》之徐繼祖、《琵琶記》的蔡伯喈,《金雀記》的潘安、《牧羊記》的李陵。
大小官生雖同為官生,但在崑曲中分擋相當嚴格,即使在同一個戲裡,由於劇情發展需要
,也會變動,如《琵琶記》的蔡伯喈,原是歸小官生家門,而到《書館》一折後則必是大
官生應行。
◆巾生──尚未做官或年未弱冠的風流書生、瀟瀟文士,頭戴方巾、必正巾,故稱巾生。
其看家戲有所謂的「風花雪月」、「琴棋書畫」。
風──《風箏誤》之韓琦仲
花──《占花魁》之賣油郎秦鍾
雪──《雪杯圓》之莫昂
月──《拜月亭》之蔣世隆
琴──《玉簪記‧琴挑》之潘必正
棋──《西廂記‧跳牆著棋》之張君瑞
書──《西樓記‧拆書》之于叔夜
畫──《牡丹亭‧拾書叫畫》之柳夢梅
鞋皮生
◆鞋皮生──窮困潦倒的書生,腳下拖沓著塌了後跟的鞋,江南人叫做「拖鞋皮」。落魄
書生即使窮極了,仍要保留那雙不中看也不中穿的破鞋,以顯示自己的身份仍是個讀書人
,不是「打赤腳」的粗人。鞋皮生看家戲有《彩樓記》中<拾柴>、<潑粥>、<評雪辨
蹤>的呂蒙正、《繡襦記》中<賣興>、<當巾>的鄭元和、《永團圓》中<擊鼓>、<
堂配>的蔡文英,可謂「三雙拖鞋皮」。
◆雉尾生──在崑曲中又稱「雞毛生」,雉尾也叫「翎子」,因此也稱為「翎子生」。代
表人物有《連環計》之呂布、《白兔記》之咬臍郎、《西川圖》之周瑜,崑曲裡稱為「三
付雉雞毛」。
以上細分為五個家門,統稱為「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2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72
※ 編輯: hsingpen 來自: 140.109.232.72 (05/27 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