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nlong (葫蘆提醉一回)
看板ChineseOpera
標題[文摘] 廖奔:〈20世紀中國戲劇學的建構〉
時間Fri May 27 00:53:33 2005
20世紀中國戲劇學的建構
中國戲曲家協會研究員 廖奔
推動20世紀中國戲劇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傳統繼
承而來的古典戲曲,一是由西方舞臺引入的話劇。20世紀中國戲劇
學的建構也確立在這兩個基礎之上,即古典戲劇學與西方戲劇學。雖
然它們在構成中國戲劇學的動態過程中互為作用、彼此滲透、日漸交
融而一,但來源的清晰性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理解的清晰性。因此,我
們還從這兩個方面來分別切入。
一、古典戲劇學的轉型
中國古典戲劇學最初的概念只是曲學。中國戲曲的敘事模式是從說唱
文學來的,曲牌形式是從詩詞來的,所以它最初只注重填詞,講究格
律韻腳宮調,與文學、音韻學、音樂學相關。可以說,一直到明萬曆
時王驥德寫的《曲律》,所有的戲劇學著作都是曲學著作。王著儘管
已經提出結構概念,但尚不自覺,對於結構的認識仍然包籠在「曲論
」當中。只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才出現曲學向戲劇學轉化的苗頭,金
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講規定情境中的人物性格與語言,進行文
藝心理學分析,這還只是新型戲劇文學理論的出現;李漁《閑情偶記
》講結構、人物、沖突,就已經接近現代戲劇學的概念了,更晚的道
光年間梁廷(木冉)《曲話》則開始用結構眼光來分析古典戲曲作品。
古典戲劇學在此時取得進步的原因,是傳奇創作已經積累起二百年的
正反方面經驗。但此後 ,文人傳奇衰落,地方戲興起,劇本改由藝
人自己編寫,文人不再對之投以注意力,古典戲劇學就沒有再進一步
發展。直到20世紀初的王國維,在西方文藝思想影響下寫出了他的
科學性的戲曲史著,同時首次將西方的悲劇觀念搬過來,運用到對古
典戲曲作品的評價上,於是建立起嶄新的戲曲史學,奠定了20世紀
戲曲史學的基本面貌。但除此之外,20世紀前半葉的古典戲劇學仍
無大的改變,戲曲被時代視作遺老遺少的長辮藝術。梅蘭芳等人雖然
也著力對之進行改革,時代卻更傾心於能夠直接反映現實的話劇,注
意戲曲理論問題的人就更少了。此時產生的吳梅戲曲理論,是死了的
劇作法,談的仍然是傳奇的格律、聲韻、宮調,於世無補。建國以後
出現轉機,由於京劇的寫作積累起經驗,於是有范鈞宏、馬少波等人
寫出新一類的京劇劇作法,其中引進了諸多西方戲劇學的概念和理論
範疇,像矛盾、沖突、節奏、性格之類,頗具實踐指導意義。80年
代之後,總結性的戲曲美學探討增多,將中國戲曲歸納出一系列的美
學特徵,像寫意性、虛擬性、程式性、綜合性等,極有建樹。但理論
方面的混亂也存在。例如編印中國古代十大悲劇集、十大喜劇集、十
大悲喜劇集,就是套搬西方美學範疇及概念,這一誤區從王國維就形
成了。利用現代人所熟知的戲劇美學概念--悲劇、喜劇來引起人們對
古典戲曲作品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論上不科學,容易對社會普
遍認識形成誤導。事實上西方悲劇、喜劇概念都有特定內涵,而且是
變量、呈歷時態的不斷發展演變。例如理論界常講古希臘悲劇是命運
悲劇,莎士比亞悲劇是性格悲劇,這其中就有美學內涵上的差異。悲
、喜劇的概念在不同時期又有特定的政治觀念因素摻入,例如文藝複
興時期的人規定悲劇寫貴族所從事的歷史性活動,喜劇寫平民的生活
俗事。當悲劇被視作一種舞臺樣式時,它又和「三一律」等形式要求
掛上了鉤。以後隨著戲劇觀念的轉變,西方舞臺上典型的悲劇又消失
了。直至今天,我們沒有人能夠將西方悲劇與喜劇範疇的演變說得很
清楚,看到過一本《西方悲劇史綱》,似乎並沒有在這種明晰意識支
配下操作,沒能把觀念的轉化和定義的變遷顯著標示出來。中國古典
曲學不講悲劇喜劇,講的是悲歡離合、善惡相報、苦盡甘來、人生團
圓,而現在我們通常說的悲劇就是以悲慘結局結束,喜劇就是帶有歡
樂基調,這與西方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單純用西方概念套,
就會方枘圓鑿。果不其然,搞中國悲喜劇集的人也由於標准難定而爭
論不休,有時看法甚至截然相反、背道而馳,你說這部作品應該是悲
劇,他卻說應該是喜劇。30年代以後的戲曲舞臺,在西方戲劇和現
代科技的交叉影響下發生了傾斜與轉型,現代觀念支配下的燈光、佈
景與舞臺空間處理,帶來戲曲舞臺時空分割法的靈活多變,也改變了
戲曲的節奏感、韻律感和形式感,現代戲曲已經顯得面目全非,與傳
統容貌相去甚遠。這種情形正在加速中國古典戲劇學在困惑中的轉型
。
二、西方戲劇學的引進
20世紀初田漢、洪深、歐陽予倩等人將西方話劇引入中國舞臺,這
個舉動與時代脈搏合拍,一時間話劇取代傳統戲曲而興盛。當時也有
學者紹介西方戲劇理論,如宋春舫、餘上沅等人,撰寫了許多文章和
書籍。可以說,引進西方話劇與引入西方戲劇理論的工作同步展開,
但其間卻有一個時態的差異。引進的舞臺話劇是過去時,其主導方面
是西方古典式,是易蔔生式的寫實劇,而不是當時西方舞臺上正在蓬
勃興起的現代派戲劇。寫實話劇當時處於穩定狀態,已經有了二百年
的積累,准備了一大批優秀作家和成功劇目,在舞臺表現方式上也容
易為中國觀眾所理解。相反,當時處於探索變化狀態中的西方現代派
話劇,不易為中國觀眾所接受。例如留美回來的洪深模仿美國表現派
大師奧尼爾的《瓊斯皇》創作出的話劇《趙閻王》,人們普遍感到看
不懂。中國戲劇大師曹禺的作品雖然也有象徵主義色彩,但其主導傾
向仍然是易蔔生式寫實、三一律,影響很大。引進的戲劇理論卻是現
在進行時,例如宋春舫曾大量撰文介紹西方當代戲劇變革的先行理論
:現代舞臺燈光之父阿庇亞、戲劇舞臺革新的實踐者戈登‧格雷、象
徵型戲劇的推動者萊因哈特等等這些當代西方戲劇人的思考和實踐 ;
余上沅也一再著文紹介。但是他們的聲音被大革命洪流遮掩了。建國
後,由於這些學者的思想都帶有灰色基調,他們的聲音就消失了。值
得注意的是,張庚於30、40年代的紅色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戲
劇系講課時寫過一本《戲劇藝術引論》,卻講到了自然主義的矛盾、
舞臺藝術的革新、象徵主義的批判,講到了阿庇亞、戈登‧格雷、萊
因哈特、梅耶和德等人的舞臺革新,他的理論思維與當時的西方戲劇
實踐保持了大體同步,現在讀來顯得十分超前。不過,時代並沒有十
分注意這些東西。以後由於蘇聯政治革命的強大影響,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的寫實主義成為主導性理論,中國戲劇界就長期萬馬齊喑了。當
然學者們還是陸續做了不少對西方戲劇理論的譯介工作,例如50年
代編印的《古典文藝理論譯叢》,介紹了諸多西方古典戲劇家的思想
,大體上歷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有涉及,但介紹方法僅只是片段、點滴
性擷取,並且前後時間倒錯,對呈歷時性變化的西方戲劇學史形不成
連貫認識。我過去讀萊辛《漢堡劇評》,讀不甚懂,因為它是特定時
期戲劇現象的理性總結,有著特定對象與含義,只有瞭解了西方戲劇
觀念的演進情形以後才有可能對之真正讀解。西方劇作法一類著作介
紹到中國來的也有了一些,例如阿契爾的《劇作法》,影響中國現代
話劇創作頗巨。國人於是也開始寫《論戲劇性》(譚霈生)等書,歸
納出戲劇創作的某些美學規律,對中國傳統戲曲樣式的創作也產生潛
移默化的作用。80年代以後國門洞開,對於西方當代戲劇的研究多
起來了,一時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荒誕派、殘酷戲劇、間離戲劇、
質樸戲劇都有介紹,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缺乏系統性。餘秋雨《
戲劇理論史稿》的重點放在通論東西方戲劇思想史,而對於西方戲劇
觀念演進步伐的勾勒則只是點的連接和片段的組合,沒有試圖從事貫
通的工作,也未觸及現代。我本人苦惱摸索了很久,才形成比較完整
的認識,但是沒有能力來寫成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