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nlong (葫蘆提醉一回)
看板ChineseOpera
標題[文摘] 歷盡滄桑話崑曲---訪崑曲傳字輩老藝人
時間Thu May 26 01:44:09 2005
●本世紀初南崑傳字輩藝人簡史-----
歷盡滄桑話崑曲---訪崑曲傳字輩老藝人
(邵芭著)
1921年的秋天,由於穆藕初氏的大力贊助,在蘇州成立了崑曲傳習
所.崑曲傳習所的出現,不僅使當時己由盛到衰,瀕於式微的古老
崑曲免於絕響的厄運,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崑曲接班人--
-傳字輩演員.這批傳字輩中人,後來對於挽救這一古老劇種,起
了積極作用.影響所及還遍及越劇、滬劇、錫劇、蘇劇等大批江南
戲曲,溫故而知新,現在先從崑曲傳習所談起.
崑曲傳習所的成立:
崑曲與蘇州,始終有著密切的關係.明魏良輔創新崑曲(水磨腔)
後,首先為蘇州的崑曲藝人所接受,而紛紛唱出了新聲.直到清朝
乾隆以後,崑曲儘管已開始衰落,但在蘇州卻仍然興盛.道光、光
緒年間,蘇州的集秀班、高天小班、聚福班都曾經名聞一時,迨清
末民初,則每下愈況,僅存全福班(因為專演文戲,又稱文全福)
和四六班(四成武戲,六成文戲)以及一部份業餘愛好者所辦的曲
社(票房).曲社中的成員,稱之為曲友.他們雖是外行,但對於
崑曲事業的發展卻舉足輕重.崑曲傳習所就是一部份曲友,眼見文
福班身懷絕藝的老藝人逐漸凋零,崑曲瀕臨失傳的邊緣,在詞曲大
家吳梅(字瞿安,蘇州人,曾任北京大學、中央大學詞曲學教授)
,俞粟廬(俞振飛之父)的影響下,由穆藕初(名湘玥,上海人)
和他的曲友張紫東、徐鏡清、貝介眉等人創辦的.先是1920年五月
,穆氏在北京登門拜訪了吳瞿安,二人一見如故,暢談崑曲的前途
甚是投契,在吳氏的倡議下,他有了興學辦校的動機.南返後是年
夏天,他約了曲友多人去西湖避暑,在靈隱寺西北的一座原名廣嚴
院的韜光寺內,一邊拍曲,一邊談如何成立崑曲傳習所的事宜.結
果由穆氏斥資五萬元為開辦費,租得蘇州桃花塢五畝園一所原來寄
放棺柩的會館,作為校址,取名『崑曲傳習所』.並在上海假座靜
安寺路夏令配克電影院(今南京西路新華電影院址),為傳習所的
成立籌募經費,由崑曲名票串演三天.據俞振飛回憶:他第一次和
項馨吾、謝繩祖合演《遊園驚夢》,第二天和翁瑞午(陸小曼的後
夫)、謝繩祖合演《斷穚》,第三天和蘇州名票張紫東、徐鏡清合
演《跪池》,穆藕初本人也粉墨登台,演的劇目是《折柳陽關》.
崑曲傳習所就是在得到財源後,於1921年在蘇州正式成立的.所長
是蘇州道和曲社的孫詠雩.
招考學生延聘名師:
傳習所開辦之前,在蘇州城內外的大街小巷,張貼了很多用紅紙寫
成的招生廣告.在當時說來,窮苦人家的子弟,入了傳習所,既能
學得一技之長,又能求得衣食無慮,無不認為是大好良機,因而應
招而來的苦孩子,為數不少.考試那天由沈月泉主試,看看五官和
身材,問問年齡和籍貫,然後教唱一二句曲子,聽聽樂感和喉音,
就算完畢.結果選擇了五十多名(全是男孩).說明試學一年,一
年後,所方認為有培養前途,再寫關書.所謂關書,與封建科班已
不盡相同;取消了『生死由命,學成後要幫師三年』一類的詞句.
主要內容著重在:『不得半途而廢,行為不端者,應予勒令退學』
等等.學員進所後,不收學費,並免費供應伙食.中午兩葷一素,
理髮洗澡也不用付錢,所以學生入學後,都能安心學藝,努力向上
.後來他們大都成才,這也是客觀因素之一.更主要的是請來了四
位當年全福班的老藝人充任教師.據沈傳芷說,這四位教師首先是
被尊為『大先生』的沈月泉;他是崑曲全才,生、旦、淨、丑無一
不能.並曾向著名曲師殷溎深學曲,藝術上造詣很深.在所內,主
要教生行(冠生、巾生、鞋皮生、雞毛生),但有時也教大、小花
臉戲,著名崑丑華傳浩的傑作《問探》,也是由他教的.第二位是
吳義生,擅演老外角色和老旦,教老生、老外和老旦,他對學生十
分嚴格,教戲一絲不苟.因為早鰥,隻身住在所裡,以所為家,對
學生起了督導作用.另一位是沈月泉的兄弟,『二先生』沈斌泉,
原工副淨,教授大花臉、二花臉和小花臉.再有就是旦角老師尤彩
雲了,他是清末著名崑丑丁蘭蓀的弟子,正旦、五旦(閨門旦)、
六旦(小姑娘)、刺殺旦、老旦一腳踢,都是由他教授.尤彩雲教
學嚴肅認真,有人勸他馬虎點,不要讓學生記恨.他說:『我只知
道憑良心教學生,不計較其他』.他教戲時,手裡總是拿著一把戒
尺,但是只見他發火時高高舉起,卻從未打過學生.因為傳習所規
定,廢除舊科班的體罰.然而有一天,尤彩雲對一個調皮學生忍無
可忍了,竟然戒尺舉起後,落到這個學生身上,事為沈月泉所悉,
認為他違反校規,要將他辭退,而尤彩雲也是個僵脾氣,寧可離去
不肯認錯.就在這種情況下,那個被打的學生,竟然跪在兩位老師
面前,求沈月泉留下尤彩雲,求尤彩雲不要離去,兩位老師被學生
所感動,一場糾紛就此平息,從此學生們更加勸學苦練,尤彩雲也
就不再拿戒尺嚇唬學生了.
傳習所除了以上四位老師外,還有教文化課的周子久,後來又換了
傅子蘅.傳習所不著重武戲,所以沒有武戲專職演員,(後來的武
戲,是請京劇名演員林樹森、林樹棠來教的),只請了一位拳腳師
邢福海,教授武術如少林拳、刀槍把子等等,為學生打下武功的基
礎.
『桌台』出身『傳』字排行:
在上海八仙橋小菜場邊的一條舊式弄堂裡,筆者訪問了崑曲名旦張
傳芳,他今年七十三歲,雙目己失明.他回憶了當年在崑曲傳習所
學藝的景況.他說:『我們開始學戲時,並不分行當,有幾折戲人
人都要唱的.如《上壽》《賜福》《賞荷》《定情》等.為什麼要
唱這幾折呢?因為這幾折是合唱,有共同練習的機會.老師可以聽
了每一個人的嗓音後,決定他是那一行的材料,經過一段時期,再
分行歸當,等到行當分定,就坐在桌台旁拍曲清唱了.如此學唱三
年之久,所以我們崑曲科班出身的人,被稱為『桌台出身』,出典
即在於此.』我問他是否還有其他的課程?他接著說:『除坐在桌
邊拍曲學唱外,每天還有一小時的國文課,當時擔任國文教師的叫
周子久,年紀很輕,時常要和學生吵嘴,後來就教不下去了,才換
了一位精通古文的傅子蘅先生.』他們學唱三年以後,在1925年開
始踏戲(即上台演出).那時他們都己學會崑曲一百折左右,為了
要對外演出,穆藕初請王慕吉吉為學生題了藝名,一律以傳字排行
,意思是崑曲將由這一代人流傳下去.傳字下面的一個字,照不同
行當,用玉、草、金、水四個字傍題名.唱生行的都是斜玉傍,取
玉樹臨風之意,如周傳瑛、趙傳珺、顧傳玠、沈傳球、顧傳琳、陳
傳琦、史傳瑜等.唱旦行的都是用草字頭,取美人香草之意,如朱
傳茗、沈傳芷(原名傳璞,習老生)、張傳芳、方傳芸、王傳蕖、
馬傳菁、姚傳薌、劉傳蘅、袁傳蕃(原名傳璠,習老生)、沈傳芹
、華傳萃、龔傳華、陳傳葵等.淨行用金字傍,意在“黃鐘大呂,
得音響之正;鐵板銅琶,得聲情之激越”.如倪傳鉞、鄭傳鑑、薛
傳鋼、施傳鎮、周傳錚、屈傳鐘、邵傳鏞、華傳銓、汪傳鈐等.其
餘丑、副行名用水字傍,以示“口若懸河”之意,如華傳浩、王傳
淞、周傳滄、顧傳瀾、姚傳湄、呂傳洪、周傳濬、張傳湘等.約計
五十餘人,都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行當齊全,服裝漂亮,他們的
演出,給奄奄一息的崑曲,帶來一線曙光,大家當時都把繼承、發
揚崑曲事業,寄托在這一代人身上.
從『新樂府』到仙霓社:
1926年,穆藕初經營紗廠失敗,週轉不靈瀕於破產,像過去那樣每
年要拿出近萬元貼補崑曲傳習所,已不可能,只好叫這批己然卒業
的傳字輩青年們另投門路.可是他們都已長大成人,原來的服裝已
不能使用,要演戲既找不到場子,又要另製服裝,經濟上首先發生
困難.後來幸得崑曲愛好者陶希泉、嚴惠宇二位的同情,先後由他
們來接辦,改名『新樂府』.1927年先在上海笑舞台演唱了半年,
1928年又轉到大世界和新世界,當時他們經常演出的節目有朱傳茗
(杜麗娘)、張傳芳(春香)、周傳瑛(柳夢梅)全部《牡丹亭》
;朱傳茗(楊貴妃)、趙傳珺(唐明皇)、鄭傳鑑(陳元禮)全部
《長生殿》以及汪傳鈐的短打武生戲《夜奔》《鬧天宮》;華傳浩
的武丑戲《偷雞》《盜甲》等.最初也能號召一時,後來業務逐漸
衰退,只好靠演堂會戲了.那時堂會戲生意倒是很不錯,有時一天
要趕四、五家,僅哈同夫人羅迦陵,就叫過幾十次堂會之多.但是
到了三十年代初期,由於營業清淡,班主無意經營,為了生活,為
了崑曲事業,傳字輩的同學們,團結一致,自組『兄弟班』,大家
都是老板,自負盈虧,這就是後來的『仙霓社』.『仙霓社』的名
宇,是另一位崑曲愛好者,筆名海上漱石生的老報人孫玉聲取的,
取義於李商隱舊句『眾仙同日詠霓裳』.
組草台班流浪江湖:
仙霓社成立後是蹇滯多難的,一二八的砲火,給了他們迎頭痛擊,
到了1935年只好下鄉去跑草台班了.為了瞭解他們當年的真實情況
,筆者又去上海戲劇學院,訪問了方傳芸副教授,他作了以下的回
憶:那時我們組成草台班,下鄉演戲,流浪賣藝,是非常艱苦的.
跑的是杭嘉湖一帶.有四條船,頭一條船的船頭放置行頭衣箱,按
照前輩老先生的囑咐,把刀鎗把子橫在船頭,並且打出從前全福班
的旗號,這樣綠林好漢,水上英雄,一看即知我們是江湖賣藝的船
隻,便可通行無阻,不會遭到什麼麻煩.另外幾條船載人,我們的
一切生活吃住都在船上.如果遇到夜半對面來船,時常會相撞,船
上的風爐鍋鑊,就要全被打翻.到了鄉下,是在土台上演戲,台上
鋪滿稻草,氣候正常還好,如遇刮風下雨,就很難應付.風大時能
使你張不開嘴,下雨天翻個跟斗稻草就要裏到身上.而且一天一個
碼頭,唱完戲就要趕路.因此好戲都放在倒第二,倒第三唱.以便
早點唱完,服裝入箱好準備趕路.大軸戲只演《思凡》一類人少行
頭簡單的戲.每天要演日夜兩場,每場四個小時,有時也演陰陽戲
,所謂陰陽戲就是從日出演到月上梢頭.一打鬧台,農民就從四面
八方趕來看戲,先要跳加官,在上場門放三塊瓦片,加官出場,連
走三步,要把三塊瓦片踩碎,這叫做歲歲平安.但是有時偏偏遇到
不平安的事情;那是我們在浙江湖州附近的荻港演出時期,我演完
《盜仙草》卸裝時,聽說前台有個觀眾很不講理,不但不買票,反
而出口傷人,當時我年少氣盛,換好衣服趕到前台,和那人講理.
誰想他竟然和我動手,於是我就報以老拳,和他打了起來.我們師
兄弟聞訊趕到,他一看我們人多勢眾,狼狽而逃.但是別人向我報
信,說他是當地有名的地痞流氓,必心不甘休,於是我們就收拾行
裝,星夜離開荻港.在那些年月裡,飢寒事小,受氣受辱使人難以
忍耐.方傳芸談到這裡似乎無限感慨.
碩果僅存十六人---按:如今只存三人
崑曲傳字輩的藝人們,可以說是飽經憂患,從傳習所出科後,初到
上海時有五十餘人,後來逐漸減少只剩下三十餘人,迨跑草台班下
鄉演出,因為生活非常清苦,走的走了,...,到後來,只剩下
十八個人同舟共濟,堅持到底.那時被稱為『十八頂網子』.由於
人員少,演戲時不得不突破行當,一齣戲下來就要趕另一齣戲,什
麼角色都演.但是最後抗戰軍興,仙霓社的衣箱毀於炮火.赤手空
拳何以演戲?終於以散夥告終.仙霓社散夥後,師兄弟們各奔東西
,沈傳芷、薛傳鋼情況較好,到北方投奔北崑;朱傳茗、張傳芳留
在上海教戲,鄭傳鑑擔任了越劇團的技導,其餘大多進了蘇灘班子
.周傳瑛、王傳淞、包傳鐸、周傳錚四個人,參加朱國樑的『國風
社』,方傳芸、袁傳蕃、沈傳芹加入了施湘雲蘇灘班,劉傳蘅、汪
傳鈐被張冶兒的文明戲班約去,周傳滄進了施春軒的班改唱申曲,
姚傳湄拜了孟鴻茂(孟小冬的叔父)為師,改唱京劇,八一三後隨
孟同去南洋一帶演出,後來在南洋招親,作了異鄉人.倪傳銊和邵
傳鏞由俞振飛介紹,入川到了重慶,在四川絲業公司工作也改了行
.從此崑曲絕跡將近十年,直到五十年代初,才能重放光芒.遺憾
的是美景不長,不久又遭到一場空前浩劫,崑曲受到更嚴重的摧殘
.時至今日,雖然崑曲獲得再生,但是這一批藝術精湛的老藝人,
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白髮蒼蒼年逾古稀,碩果僅存者尚有十六位
老人.(站長註:這是十多年前的著作,那時尚存的有十六位,如
今只存三位了)此十六人中方傳芸已成為大專教授,在上海戲劇學
院擔任體型課,鄭傳鑑、張傳芳、邵傳鏞、周傳滄在上海戲校任教
,沈傳芷現在江蘇崑劇院任教,姚傳薌、沈傳錕、包傳鐸、周傳瑛
、王傳蕖、王傳淞在浙江崑劇院任教,薛傳鋼、倪傳銊在蘇州蘇崑
劇團任教,劉傳蘅在武漢歌舞院任教,呂傳洪在新疆文工團任教.
他們的門牆桃李,遍及全國各地.當代崑劇著名演員如江蘇的張繼
青(五旦)、上海的華文漪(五旦)、梁谷音(六旦)、王芳泉(
人的親授.以上這批新秀,都是當代傑出的人才,他們的藝術,得
自前人己勝過前人,說他們青出於藍,決非過譽之詞.1981年在紀
念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周傳瑛說:『這一代人(
指張繼青等)的藝術,確己超過我們(指傳字輩),只是他們會的
戲,沒有我們那麼多罷了.』這是中肯之言.崑曲這一脈也將由他
們繼續發揚光大,而傳字輩藝人的功勞也是值得肯定的.●
--
*◢███◣*****************************
◥◥◥◥█ 有一個女孩叫舔舔 從小生長在愛洨會 還有許多洨朋友 相吸相含又相舔
□︵□ █ 這裏的人情最溫暖 這裏的人們最和善 好像一個大家庭 大家都愛洨舔舔
◥◣o ◢█◤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轉眼之間已長大 依依不捨說再見
◥
▼ ◣ 每一個洨孩都勇敢 每一個洨孩都樂觀 自立自強有信心 前途光明又燦爛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