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onlike (Thema & Variationen)
看板Chinese
標題[心得]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蘇軾
時間Sun Apr 17 10:30:24 2016
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
單用一句話來含括蘇東坡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
我會用「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這是東坡「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首詩的第二聯,
描寫的是海上所見的景色以及聯想,
然而卻也有很美的象徵意義。
這首詩作於蘇東坡65歲。
不久前他才因為宋哲宗去世後政局暫時改變,
因而遇赦,結束了謫居的海南島的處分,可以北歸。
這趟旅程並不順利,在渡海前還遇到暴風雨。
這首詩字面上便是描述這場風雨過後的景象與心境,
同時似乎也是描述他自己從漫長的政治風暴中解脫後的心境。
這首詩的敘事井然有序,先交代時間與背景,
其次刻劃眼前景色,繼而抒情,最後總結。
「
參橫斗轉欲三更」,
三更是現在的午夜前後(23時至次日1時),
「參橫斗轉」是星星的運動,
這句暗示東坡仰觀天空可能有一段時間了,
才能觀察到星宿的變換。
為什麼他會觀察夜空如此之入神呢?
「
苦雨終風也解晴」,
在此之前他經歷了一段暴風雨。
風雨之夜,是看不見星空的,
此刻東坡對星空如此入迷,
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他看到的星空是怎樣的呢?
「
雲散月明誰點綴」。
詩題紀載了這首詩的時間是農曆6月20日,
這時的月亮雖然已不是滿月,
但還是挺明亮的,
足以與天上的雲彩構成一幅美景。
(我自己從國小四年級以後住在臺北縣這個光害嚴重的地方,
所以不熟悉「月光」為何物。
直到去花蓮當兵,晚上輪值夜哨,
這才知道在沒有光害的地方月光是如此明亮,
照射出來的影子也極為明顯。)
東坡是一個敏銳的詩人,詩人都有一些容易感動的氣質,
看到美麗的景色往往會想入非非,
繼而他問一些癡心的問題:
這樣的美景為什麼存在呢?
「女為悅己者容」,化妝點綴了女子的美貌,
是為了喜愛這女子的人而存在。
而眼前所見如此美景,「雲散月明」,
又是為了誰而存在呢?
這種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
東坡也沒有打算回答的意思。
他繼續往更深一層看去:「
天容海色本澄清」。
雲與月,是為了點綴天與海兒存在嗎?不是。
天容與海色本已是澄清的。
不需要額外的雲與月來多餘的襯托與裝飾,
天容與海色的澄清,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美。
我想當蘇東坡體驗
「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的那一刻,
他應該是無限震撼的。
這首詩是「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是東坡在海上的經驗,此時上是天、下是海,
當他意識到「
天容海色本澄清」時,
也就意識到:正是他自己,也置身於這無限的澄清之中。
(這種境界大約可以借用康德所謂的「昇華、崇高」來形容吧?)
「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句,
除了境界極大以外,讀到這句的後世人,
大概也很難不聯想到蘇東坡的為人。
他一生中多遭波折,可是他似乎始終保持純淨的本心。
在黃州,他能寫下赤壁賦這類超脫的作品;
在海南島,比黃州更遠了,
而東坡寫下的作品反而更平易近人了,
例如下面幾首絕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知祀竈,隻雞斗酒定膰吾。
(以上是「縱筆三首」。)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以上是「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的前兩首。)
「牛矢」指的就是「牛屎」,
在漢語的詩歌裏,
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詞彙實在少見,
然而「
但尋牛矢覓歸路」自有其平凡中的情趣,
卻是沒有體驗過田園生活的人所不易領會的。
鄭騫「詩人的寂寞」一文裏,提到「但尋牛矢覓歸路」,
曾有「
何以東坡筆下這樣無擇」這樣的疑惑;
而當鄭教授到了臺灣,經歷了一次在田間迷路,
「
走來走去,轉不出圈子,沿路看到不少牛矢;
我立即想起牛矢歸路之語。
從此對於東坡此詩,
不但不覺得奇怪,反而甚為欣賞了。」
這趟迷途讓鄭先生做了四首詩,其中一首寫道
「
少年常怪東坡老,牛矢何緣寫入詩?
今日南荒迷歸路,臨風惆悵立多時。」
由此可知「
但尋牛矢覓歸路」是有其情趣的,
只是要有這樣的經驗、還要有閒情雅致
才能領略那種最平凡卻最本真的原初生命情懷。
東坡到海南島,
地理上是當時國家的天涯海角,
年歲上也已是老邁之身,
卻還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以往未曾領略過的趣味、
且樂在其中,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的胸懷的可愛了。
在描述過令人讚嘆的美景之後,
東坡接著寫道「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這兩句卻是描述自己的感受了。
這兩句各有典故,用的也很有趣。
「
空餘魯叟乘桴意」用論語‧公冶長篇孔子所說的話: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蘇東坡說「
空餘魯叟乘桴意」,
他本來就是乘船在海上、
本來就是「道不行」所以才會被貶謫到這麼遠的地方,
而自比為「魯叟」,身為一個儒者似乎也不無可洋洋得意處。
至於「
粗識軒轅奏樂聲」,
則是指暴風雨,
典故出自韓非子‧十過篇裏的寓言,
這篇寓言我覺得也挺有意思,抄錄如下:
奚謂好音?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
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
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使人問左右,
盡報弗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
。」因靜坐撫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
習也,請復一宿習之。」靈公曰:「諾。」因復留宿,明日
,而習之,遂去之晉。晉平公觴之於施夷之臺,酒酣,靈公
起,公曰:「有新聲,願請以示。」平公曰:「善。」乃召
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止之,曰:
「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師曠
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
延東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
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
子其使遂之。」師涓鼓究之。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
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
?」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
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
薄,不足以聽。」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願試聽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
來,集於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
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於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
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於清徵乎?」
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聞乎?」師
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
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
,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
今主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
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
之,有玄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
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之間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務聽治
,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事也。
韓非子所記載的故事,其實挺淒厲恐怖的。
可是東坡寫「
粗識軒轅奏樂聲」,
卻帶有一絲幽默的語氣,
一則字面上看起來好像很「風雅」,
「軒轅」是黃帝,照字面上很容易聯想到君王,
而君王用的音樂當然是最精緻美妙的,
不讀書誰會想到「軒轅奏樂」指的是暴風雨呢?
更何況照故事裏師曠的說法,
「清角」確實也是最高檔的音樂,
還不是隨便的人都能聽得,
「
主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
而東坡在「
粗識軒轅奏樂聲」之後,能夠平安,
還能陶醉感歎於「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之美,
對比平公的狼狽,是不是代表我東坡也算是個有德之人呢!
抱持著這種心胸,回首過往的凶險,
東坡寫下「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作為這首詩的結尾。
--
http://lignumque.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17.html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88.247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Chinese/M.1460860229.A.A5E.html
1F:推 venq1218: 喜歡這首詩 04/18 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