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onlike (Thema & Variationen)
看板Chinese
标题[心得]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
时间Sun Apr 17 10:30:24 2016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单用一句话来含括苏东坡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他,
我会用「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这是东坡「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首诗的第二联,
描写的是海上所见的景色以及联想,
然而却也有很美的象徵意义。
这首诗作於苏东坡65岁。
不久前他才因为宋哲宗去世後政局暂时改变,
因而遇赦,结束了谪居的海南岛的处分,可以北归。
这趟旅程并不顺利,在渡海前还遇到暴风雨。
这首诗字面上便是描述这场风雨过後的景象与心境,
同时似乎也是描述他自己从漫长的政治风暴中解脱後的心境。
这首诗的叙事井然有序,先交代时间与背景,
其次刻划眼前景色,继而抒情,最後总结。
「
参横斗转欲三更」,
三更是现在的午夜前後(23时至次日1时),
「参横斗转」是星星的运动,
这句暗示东坡仰观天空可能有一段时间了,
才能观察到星宿的变换。
为什麽他会观察夜空如此之入神呢?
「
苦雨终风也解晴」,
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一段暴风雨。
风雨之夜,是看不见星空的,
此刻东坡对星空如此入迷,
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他看到的星空是怎样的呢?
「
云散月明谁点缀」。
诗题纪载了这首诗的时间是农历6月20日,
这时的月亮虽然已不是满月,
但还是挺明亮的,
足以与天上的云彩构成一幅美景。
(我自己从国小四年级以後住在台北县这个光害严重的地方,
所以不熟悉「月光」为何物。
直到去花莲当兵,晚上轮值夜哨,
这才知道在没有光害的地方月光是如此明亮,
照射出来的影子也极为明显。)
东坡是一个敏锐的诗人,诗人都有一些容易感动的气质,
看到美丽的景色往往会想入非非,
继而他问一些痴心的问题:
这样的美景为什麽存在呢?
「女为悦己者容」,化妆点缀了女子的美貌,
是为了喜爱这女子的人而存在。
而眼前所见如此美景,「云散月明」,
又是为了谁而存在呢?
这种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
东坡也没有打算回答的意思。
他继续往更深一层看去:「
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与月,是为了点缀天与海儿存在吗?不是。
天容与海色本已是澄清的。
不需要额外的云与月来多余的衬托与装饰,
天容与海色的澄清,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美。
我想当苏东坡体验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那一刻,
他应该是无限震撼的。
这首诗是「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是东坡在海上的经验,此时上是天、下是海,
当他意识到「
天容海色本澄清」时,
也就意识到:正是他自己,也置身於这无限的澄清之中。
(这种境界大约可以借用康德所谓的「昇华、崇高」来形容吧?)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
除了境界极大以外,读到这句的後世人,
大概也很难不联想到苏东坡的为人。
他一生中多遭波折,可是他似乎始终保持纯净的本心。
在黄州,他能写下赤壁赋这类超脱的作品;
在海南岛,比黄州更远了,
而东坡写下的作品反而更平易近人了,
例如下面几首绝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竈,只鸡斗酒定膰吾。
(以上是「纵笔三首」。)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以上是「被酒独行徧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的前两首。)
「牛矢」指的就是「牛屎」,
在汉语的诗歌里,
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汇实在少见,
然而「
但寻牛矢觅归路」自有其平凡中的情趣,
却是没有体验过田园生活的人所不易领会的。
郑骞「诗人的寂寞」一文里,提到「但寻牛矢觅归路」,
曾有「
何以东坡笔下这样无择」这样的疑惑;
而当郑教授到了台湾,经历了一次在田间迷路,
「
走来走去,转不出圈子,沿路看到不少牛矢;
我立即想起牛矢归路之语。
从此对於东坡此诗,
不但不觉得奇怪,反而甚为欣赏了。」
这趟迷途让郑先生做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
少年常怪东坡老,牛矢何缘写入诗?
今日南荒迷归路,临风惆怅立多时。」
由此可知「
但寻牛矢觅归路」是有其情趣的,
只是要有这样的经验、还要有闲情雅致
才能领略那种最平凡却最本真的原初生命情怀。
东坡到海南岛,
地理上是当时国家的天涯海角,
年岁上也已是老迈之身,
却还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以往未曾领略过的趣味、
且乐在其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胸怀的可爱了。
在描述过令人赞叹的美景之後,
东坡接着写道「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这两句却是描述自己的感受了。
这两句各有典故,用的也很有趣。
「
空余鲁叟乘桴意」用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所说的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苏东坡说「
空余鲁叟乘桴意」,
他本来就是乘船在海上、
本来就是「道不行」所以才会被贬谪到这麽远的地方,
而自比为「鲁叟」,身为一个儒者似乎也不无可洋洋得意处。
至於「
粗识轩辕奏乐声」,
则是指暴风雨,
典故出自韩非子‧十过篇里的寓言,
这篇寓言我觉得也挺有意思,抄录如下: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
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使人问左右,尽报
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
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
。」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
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
,而习之,遂去之晋。晋平公觞之於施夷之台,酒酣,灵公
起,公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
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
「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
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
延东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於濮水之上。先闻
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
子其使遂之。」师涓鼓究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
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
?」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
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
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
。」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
来,集於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
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於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
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於清徵乎?」
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
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
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
,鬼神在後,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
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
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
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於廊室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务听治
,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韩非子所记载的故事,其实挺凄厉恐怖的。
可是东坡写「
粗识轩辕奏乐声」,
却带有一丝幽默的语气,
一则字面上看起来好像很「风雅」,
「轩辕」是黄帝,照字面上很容易联想到君王,
而君王用的音乐当然是最精致美妙的,
不读书谁会想到「轩辕奏乐」指的是暴风雨呢?
更何况照故事里师旷的说法,
「清角」确实也是最高档的音乐,
还不是随便的人都能听得,
「
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
而东坡在「
粗识轩辕奏乐声」之後,能够平安,
还能陶醉感叹於「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之美,
对比平公的狼狈,是不是代表我东坡也算是个有德之人呢!
抱持着这种心胸,回首过往的凶险,
东坡写下「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为这首诗的结尾。
--
http://lignumque.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17.html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14.24.188.247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Chinese/M.1460860229.A.A5E.html
1F:推 venq1218: 喜欢这首诗 04/18 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