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妙雲華雨的禪思》---第二章 (6)
時間Fri Apr 13 09:26:48 2007
第三節、修定正方便
為了修定而持戒,叫做增上戒學。那末戒學清淨,當然要依戒而「進修於定學」了。首先
要肯定認識:如修定而想有成就,那一定要『離欲及惡不善法』。因為定是屬於色無色界
的善法;如心在欲事上轉,不離欲界的惡不善法,那是不能進入色界善法的。這一點,有
些人是忽略了。念念不忘飲食男女,貪著五欲,對人做事,不離惡行,卻想得定,發神通
,真是顛倒之極!最顛倒的,道教中有,印度教中也有,聽說也有混進佛法中來的。這就
是想從男女淫樂中修定,說什麼性命雙修啦,身心雙修啦!這不單是哄騙愚人,特別是誘
惑那些有錢有勢,而身心日漸衰老,想縱情享受而乾著急的人物(從前都流行於宮廷、宰
官間)。其實,道教徒也有看不慣這股邪風,而予以嚴正評擊的。淺薄的道教徒,都還有
知道邪正的,有佛法正知見的,還會錯誤嗎?原來,印度的『三摩缽底』一詞,意義是等
至----平等能至,指禪定的心境而說。但印度人也稱男女性交為三摩缽底----『雌雄等至
』,因那時也有心意集中,淫樂遍身,類似定心的現象。這正如現法涅槃的外道,拍拍吃
飽了肚子說:這就是涅槃(苦去而安樂)一樣。想得定而又捨不得欲樂的,從三摩缽底的
字義中,有意無意的雜揉起來,這才修精煉氣,在色身及淫欲上用功,而不覺得誤入歧途
了,這真是可悲可憫! (成佛之道(增注本)‧一九九~二00)
修學出世道的,要能夠隨遇而安。不可多求多欲,俗語也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對衣
服,飲食,醫藥,日常用品,隨緣所得的,就要「知足」。不但多得了心意滿足,就是少
得了,或者得到的不太合意,也能知足。能這樣,煩惱就少了,心也安了,容易修行。人
不能離群,有群就有人事。如歡喜談話,歡喜事務,歡喜人多,就障礙遠離。有的,整天
忙碌碌的在事務上轉。有的,與人聚談,『言不及義』,整天說些:『王論,賊論,食論
,飲論,妙衣服論,淫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總之,這
都是增長愛染,不能身心遠離,在靜處修行的。所以要「心遠離」,不歡喜世論,世業,
才能專心佛法。 (成佛之道(增注本)‧一九六~一九七)
禪定必須離欲,欲到底是什麼呢?微妙的五欲,不過是誘發情欲的因緣。內心一向受著環
境的誘惑,所以呵責五欲。欲是習以成性,隨境染著的貪欲。所以說:「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而汝則不有」(法句經)。『雜含經』(卷四八‧一二八六經
)說:「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佛法的修定離欲,重於
內心煩惱的調伏,並非拒絕世間一切。否則,守護根門,遠離五欲,會同於外道波羅奢那
的堵塞聰明了(雜阿含卷一一‧二八二經)。 (佛法概論‧二三0)
在應「離」的欲及惡不善法中,欲是「五欲」;惡不善法是「五蓋」。五欲是淨妙的色聲
香味觸,這是誘惑人心,貪著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攝心向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於
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為一時滿意的快感而惑亂,反而要看出他的過患相,以種種理
論,種種事實來呵責他。看五欲為:偽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藥,如刀頭的蜜。這才能不取
淨妙相,不生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為離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
為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為了男女情愛,引
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為:如緊緊的繩索,縛得你破皮,破肉,斷筋,斷骨,
還不能捨離。這是與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習禪定,也非節淫欲不可。
五蓋,是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都是覆蓋淨心善法而不得
發生,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所以叫蓋。欲貪,從五欲的淨妙相而來。瞋恚,從可憎境
而起。惛沈是心情昧劣下沈,與睡眠鄰近,這是從闇昧相而來的。掉舉與惛沈相反,是心
性的向上飛揚。惡作是追悔,是從想到親屬,國土,不死,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或亂想
三世而引起的。疑從三世起,不能正思惟三世的諸行流轉,就會著我我所,推論過去世中
的我是怎樣的,……這一類的疑惑。這要修不淨想來治欲貪;修慈悲想來治瞋恚;修緣起
想來治疑;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惡作。這五蓋能除
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叫心(定)增上學,就是住心法門。佛多教授「不淨」觀,
「及持息」念,使弟子們從此下手,修定而修發真慧的。這在古代,「名」這二者為「二
甘露」門。印度語的甘露,與中國傳說的仙丹相近,是不死藥。佛法以此譬喻不生滅的涅
槃;修習這二大法門,能了脫生死,所以叫甘露門。其後,阿毘達磨論師,加上界分別,
稱為『三度門』。
佛所開示的禪觀,如約眾生的煩惱特重不同,修習不同的對治,使心漸歸安定清淨來說,
古師曾總集為『五停心』(玄奘譯為五種淨行),就是:以不淨觀治貪欲;慈悲觀治瞋恚
;緣起觀治愚癡;界分別治我慢;持息念治尋思散亂。這是針對某一類的煩惱特別強,而
施用的不同治法。但一般說來,佛是多以這二大法門來教授的。這不但對治欲貪,散亂(
這是障定最重的),依此修成禪定,也可由此進修真慧而了生死的。
不淨觀,是先取死屍的不淨相而修習的,就是九想:一、青瘀想;二、膿爛想;三、變壞
想;四、膨脹想;五、食噉想;六、血塗想;七、分散想;八、骨鎖想;九、散壞想。這
是對治貪欲 淫欲貪,身體愛最有力的。持息念,俗稱數息觀,是心念出入息(呼吸)
而修定的,就是六妙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還有十六
勝行,那是持息念中最高勝的。 (成佛之道(增注本)‧二00~二0三)
一、調身與調息
說到修習禪定的方法,不外乎調攝身心。「調」是調伏,調柔,人心如攏悷的劣馬,不堪
駕御;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
的意欲而轉。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
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
調攝的對象,有「三事」----身,息,心,如《小止觀》等說。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
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顎,也不可用力
。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也不可動形,似有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
,不可過急。調心,使心繫念緣中,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
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關係,以心為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 (成佛之道(增注本)‧一一九~一二0)
以「念息」為方便而修止,也是容易得力的法門。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緣身心而
轉的,對身心的粗動或安定,有密切關係,所以安定身心的定學,對修息極為重視。修息
的有六門:數,隨,止,觀,還,淨;但後三者,是依止起觀的觀法。一、「數」息:以
息為所緣,吸入時,以心引息而下達於臍下;呼出時,心又隨息而上,自鼻中呼出。這樣
的一呼一吸為一息,數入息的不再數出息,數出息的不再數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數下去,
到十數為止,再從一數起。數息,如念佛的捏念珠一樣,使心在息 所緣上轉,不致於
忘失。初學的如中間忘記了,那就從一數起,以做到一息一息的不加功力,憶念分明為限
。二、「隨」息:久久心靜了,不再會忘失,就不必再數,只要心隨於息,心息相依,隨
息而上下,覺息遍身等。這樣,連記數的散亂,也離去了。三、「止」息:久久修息漸成
,心與息,如形影的不離。忽而心息不動,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凡修息的,
以細長為妙,但初學不可勉強,以免傷氣。又息須均勻,切勿忽長忽短。佛法的持息,本
意在攝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體上著想。修習久了,如少腹充滿,發熱,或吸氣時直達到
足跟趾端,或覺臍下氣息下達,由尾閭而沿脊髓上升,或氣過時,幻覺有光色,音聲等
----這都是氣息通暢,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切勿驚奇誇眩,落入氣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又修息以微密勻長為準,所以「非風」相:息出入時,如風的鼓盪一樣,出入有聲,那是
太粗而要不得的。也「非喘」相:這雖然出入無聲,但不通利(艱濇),如刀刮竹一樣,
一頓一頓的有形可見。也非「氣」相:雖然通利了,但口鼻仍有氣入的感覺。離此風相,
喘相,氣相,微密勻長,古人形容為『悠悠揚揚』,『若存若亡』,才合於息相的標準。
(成佛之道(增注本)‧三二四~三二六)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28t2te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02.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