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載] 佛在人間(7)
時間Thu Feb 8 08:43:26 2007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間
4-1出家為不忍眾生苦
釋尊出家的主要動機,是不忍眾生苦---人世殘酷的慘殺、貧農的胼手胝足而不得溫飽;
不是消極厭離。這在《佛本行集經》(39)太子觀耕的故事中,可以明白看出。
佛教所說的苦,不單是「老死」,苦痛的解決,在勘破自我的愛取,在改變我們身心的行
為。相對的改善,就是世間的救濟;根本的解決,就是出世。世間與出世間,並非敵對相
反(不善世間是相反的)。世間的改善與淨化,決不障礙出世的解脫,反而是接近。
4-1-1太子觀耕
一時,其淨飯王共多釋種諸童子輩,并將太子,出外野遊,觀看田種。時彼地內所有作人
,赤體辛勤而事耕墾,以牛縻繫。彼犁轢端,牛若行遲,時時搖掣。日長天熱,喘嚇汗流
,人牛並皆困乏飢渴。又復身體羸瘦連骸,而彼犁傷土?之下,皆有虫出。人犁過後,時
諸鳥雀競飛下來食此虫豸。太子?茲犁牛疲頓,兼被鞭撻,犁轢研領,鞅繩勒咽,血出下
流,傷破皮肉。復見犁人被日炙背,裸露赤體,塵土坌身;烏鳥飛來,爭拾蟲食。太子見
已起大憂愁。譬如有人見家親族被繫縛時,生大憂愁。太子憐愍彼諸眾等,亦復如是。見
是事已起大慈悲,即從馬王揵陟上下,下已安庠經行。思念諸眾生等有如是事,即復唱言
:嗚呼嗚呼!世間眾生極受諸苦,所謂生老及以病死,兼復受於種種苦惱,展轉其中,不
能得離。云何不求捨是諸苦?云何不求厭苦寂智?云何不念免脫生老病死苦因?我今於何
得空閑處,思惟如是諸苦惱事?《佛本行集經》卷12(T03,705c20~706a10)
4-2出家才真正的走入人間
引言:釋尊是迦毘羅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圍中,他離開王宮,才真正的走入人間。
4-2-1從釋尊的行誼說
在釋尊教化弟子的時代,雖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禮,但釋尊卻這樣說:「我不攝受眾」。不
願以統攝者自居,是佛陀正覺緣起正法完滿的實踐。他服事病比丘洗滌(40);給盲比丘
衽針(41);向小比丘懺摩(42)(意思說請你容恕我)。他不再單是王公宰官與政客學者的
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誠摯的勸誡教誨者。釋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
也有屠戶、妓女、土匪與奴隸;有讀遍四韋陀(43)與十八大經(44)的名學者,也有三個月
讀不熟一偈的獃子(45);有威儀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躍的童子。他的足跡踏遍了
恆河兩岸,你說他出家是消極,棄離人間嗎?
4-2-2從釋尊的捨己為人說
釋尊為了真理與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悅心,怡然自得。他受著教敵的
毀謗、毒害,但他還是那樣慈悲無畏,到底在恬靜中勝過了一切。在入滅的時候,他還在
教化須跋陀羅,諄諄的教誨他的弟子。他為著什麼?拋棄了人間嗎?比那些稱孤道寡的統
治者,更消極嗎?一切屬於一切,唯有為眾生,特別是人類的痛苦,為人類的真理與自由
,為使人類向上;此外更不為自己,沒有自己。在這人類所知的歷史中,有比釋尊更在人
間的嗎!
---------------------------------------------------------------------------
39.原文作「佛本行經」,然《佛本行經》為偈頌,並無觀耕詳情,應是《佛本行集經》
,或參見《普曜經》卷3(T3,499a26-b6)
40.參見《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0,(T22,139c~140a)
41.參見《大智度論》卷10,(T25,129a6~15)
42.《增壹阿含經》卷24(T2,677a6-9):「世尊…?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
乎?又不犯身口意?」
43.即:梨俱、沙摩、夜柔、阿闥婆四吠陀。
44.六皮陀分、四韋陀、八論,合稱十八大經。參見《百論疏》卷1,(T42,251a~b),《中華
佛教百科全書》p318。
45.指周利槃陀伽。參見《增一阿含經》卷11,(T2, p601b)。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