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isuretime3 (自性自度)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絕待天地四念住
時間Wed Jan 10 23:04:36 2007
讚歎 大卿 弘法師,
法師能將死板板的佛法文字,用很「詳實、具體」的文字內容講給現代人聽。
教導現代人如何做到維摩詰所說的:「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
教導現代人如何在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中落實佛法之真實修行,
達到離苦得樂的實際目標,完成自利利他的修行生活。
讚歎 大卿 弘法師!
------------------------------------------------------------------------------
http://www.szjt.org/xuexiu_daoh/rufozhijian/contents/fodao_42.htm
絕待天地四念住
大卿 弘法師
佛陀將入大般涅磐前,尊者阿難代所有眾生以四事問佛。其中第三問:
“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們將依什麼而住呢?”
佛遺教言:“我入涅槃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以四念處而住。”
印度是用蓮花來比喻出世間跟世間的關係,到了中國跟日本是用梅花。蓮花是出淤泥而不
染,整個的荷花池的淤泥和水,代表著滋養我們的世間。雖然有時候它真的是惡臭不堪,
但是它還是滋養我們的父母。就像我們還在媽媽的子宮內的時候,在古代的印度人認為:
胎兒是住在生腸(胃)跟熟腸(直腸)之間,好象窩住在水深火熱之中。一般人以為在
子宮內很舒服,但古代人認為胎兒不是很舒服,我們現代人對那個比較沒有感覺,
這是古今感覺的不同。古人是覺得在懷胎的時候,胎兒應該不是很好受的,但我們現在
人的理解是好象他天天都在睡覺、不用吃、不用呼吸,全部靠臍帶在輸送供應,天昏地暗
有什麼關係,反正他已經很習慣了,我們認為沒有什麼,但古人認為胎兒是很苦的。
古代印度真的用蓮花來比喻這個世間,到了中國跟日本還是繼續有用蓮花,外又有梅花,
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又是另外一種譬喻。譬喻這個世間是
歷煉我們修行、人性、佛性的一個地方。好象是真的要這樣子,淬煉過那麼多的起起落落
,我們的人性的光輝才會流露出來!有時候能夠讀一些二千五百年來聖人的一些傳記,
應該是有幫助對這種人性光輝的體會。有時候我們想說:我也沒經過戰爭、也沒經過真正
的一窮二白,我吃的苦也不一定那麼多,我是不是能說我自己已經嘗過世間的苦難。
那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經歷過世間的苦難?如果說我從小到大平平安安,也沒有吃過什麼
苦,我是不是就不能修行?
基本上,我們都是吃過苦的人,只是說我們有沒有去面對苦?世間很多的苦啊!不一定是
戰爭才是極苦啊!有時候一個愛別離苦、怨憎恚苦,都是可以苦到極點啊!苦到讓我們
完全的失去控制。完全無法集中精神,苦的讓我們覺得一死百了啊!甚至苦的讓我們覺得
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要自殺又沒有勇氣。種種的求不得苦,從小到大也實在是經歷了
不少。每一個人都有相當多的經歷,只是面對苦的態度可能不太一樣。有的人經歷過苦了
,他就希望把它像洗頭一樣,把那些髒的東西通通洗掉,不要留在身上,把已經有的記憶
就放在幽暗的角落,不再去翻動它,也不想再去面對它。甚至自己很生氣的人,也不想再
見到他、不想再去想起他、不想再聽到人家講他的名字。
很多事情我們一想到就有一些難過,這樣子算起來從小到大,點點滴滴,應該有很多的事
情。把一些舨愛別離苦、怨憎恚、求不得、包括每一個當下五蘊苦迫的不安,很多事情從
小到大,我們今天回想再重新面對,想想說我們如果再來世間再走一遭、再來一次,我現
在是不是還有那種勇氣、智慧來經歷過我這一生曾經走過的路、曾經面對的情境,我是否
能夠比以前泰然千百倍。還是說:最好不要發生,最好不要再來一次,那個經驗太可怕了
,所以不要說以後了,光是過去可能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我們還是很怕再經歷一次的。
我們不需要離開過去,就像蓮花的根不需要離開池塘的底盤,不但不需要離開所有的過去
,還可以是我們源源不絕的滋養。『苦』這個東西真的可以是我們慧命的滋養。所謂出世
間就是離苦得樂,世間就是有苦有樂,出世間就是離苦得樂。這樣子的離苦得樂是放棄了
對世間苦樂的抓取,內心裏面對世間的樂沒有一絲一毫的愛染,對世間的苦也沒有一絲一
毫的迴避,當然更不會要了。
出世間沒有要世間的苦,也沒有要世間的樂,他是看透了世間的苦樂的不實際、不出離、
不能夠離苦得樂就是不實際。出世間的實際就是一個看透、看破世間的苦樂。不再去要
世間的樂、不再去不要世間的苦,當然也不會要世間的苦。這是沒有要、沒有不要的離
兩邊,離開要樂不要苦的兩邊。那要做到這個就必須的一直的回到我們的內心世界來,
真的看到整個世間是心在做主導的。這個心不是裏面的心、不是外面的心、不是你的心、
我的心,心只是一個明覺的狀態、心就是菩提的意思。菩提心事實上是一個複義詞,兩個
字是同一個意思:菩提就是心、心就是菩提啊!明就是菩提啊!明就是解脫啊!
出世間就是把這個世間主導的心導出來,真的讓這個心來作主導,真的讓世間得到光明。
出世間就是要回來面對這樣子的一種心。真的來看這個心、真的去看,真的去看我們整個
身心狀態,真的看到我們整個身心狀態是整個世間的縮影,也真的看到這個當下的身心
狀態跟世間一直是在互相的迴流,我們來看當下的身體、看當下的感受、看當下的心念、
看當下的立身處地的生命的大方向、大原則、大依准,這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
法念住。
法念住就是我們的生命的最基本的原則,生命最基本的原則可以是煩惱、可以是真理。
真理就佛教名詞來講就是四諦、七覺支;煩惱就佛教的名詞就是五蓋。我們對事情的那種
習慣性反應的那種依准,沒有修行的話,都是依准貪瞋慢這些大煩惱、習氣,來對世間
做一些自我保護,做一些自己跟別人區隔的一種反應。那很多事情我們還沒有看清楚,
還不知道什麼事,我們就捕風捉影或很本能性的做一些趨樂避苦的反應。
很多事情我們沒有消化,我們還沒有吃我們就排斥了或者吃了也沒好好的消化就排掉了。
那回到我們的自身對自身的觀察,來看看我們的身對六根觸境的反應,
看到一個顏色、看到一個形形色色的東西,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聽到一個聲音,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聞到一個味道,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品嘗到一個好吃的、不好吃的東西,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摸到一個粗的、細的、滑的、澀的,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在整個的色身香味觸法六塵的觸境裏面,我們的身體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可意、不可意
的反應,甚至很喜歡的、甚至害怕的反應。
比如說:我們摸到蛇、摸到毛毛蟲、摸到蜥蜴、摸到青蛙、摸到蟾蜍、蛞蝓、摸到蜘蛛、
摸到魚、摸到老虎、摸到花、摸到樹、摸到仙人掌、摸到石頭、摸到水、摸到不同質料
的衣服,都可以引起很多的可意、不可意的反應,甚至非常喜歡、甚至非常恐懼、排斥的
反應。
聲音是我們最常遇到的,聽到車子的聲音、救護車的聲音、消防隊救火車的聲音、警車的
聲音、跑車呼嘯而過的聲音、鳥叫的聲音、不同的鳥叫的聲音、冰箱的聲音、炒菜的聲音
、冷氣的聲音、暖氣的聲音、電扇的聲音、飛機飛過的聲音、蟋蟀的聲音、各種不同的
音樂、古典音樂、甚至不同的古典音樂我們都有不同的反應、那現代音樂就更多種反應
了,聽到不同的講話的腔調、男人的聲音、女人的聲音、粗的聲音、細的聲音、大聲、
小聲,我們都有很多可能的可意、不可意的反應,非常喜歡的反應,甚至很恐懼的反應。
很多我們並沒有好好的面對過,當然更沒有好好的去想過,我們很自然的就避開了,很自
然的就趨近了,很本能的趨避了。我們不一定知道為什麼,只是喜歡、只是不喜歡,也沒
有好好的去消化、也沒有好好的去看我們的心量、也沒有好好的去觀察我們身體的鬆緊的
變化、開合的變化。
什麼是「內」?我們願意打開讓它進來的就是「內」;
什麼是「外」?你不願意讓它進來的就是「外」。
什麼樣的刺激,我們願意讓它進來,那就是內;
什麼樣的刺激,我們不願意讓它進來,那就是外。
什麼東西進來,我們急著要把它排出去的,那就是外;
什麼東西進來以後,我們一直想把它留在裏面的,那就是內。
什麼樣的記憶我們想要留在裏面,那就是內;
什麼樣的記憶我們不想要留在裏面的,那就是外。
什麼叫做內?外面的東西看久了就變內了!裏面的東西看久了就變外了!
什麼叫裏面?什麼叫外面?
好好的去看:我們的身體對六塵的反應,對六根六識觸各種境界的反應,看我們身體的
鬆緊開合,收縮膨脹。空氣是裏面還是外面?水是裏面還是外面?溫度是裏面還是外面?
風是裏面還是外面?土壤、飲食是裏面還是外面?形形色色是裏面還是外面?
聲音是裏面還是外面?香臭是裏面還是外面?味道是裏面還是外面??
粗細滑澀各種觸覺是裏面還是外面?各種的想法:想要的想法、不想要的想法、揮之不去
的想法、裏面還是外面?可意還是不可意?一開始可意後來變成不可意、一開始不可意
後來變成可意、沒有什麼可意不可意,它就在那邊幌來幌去,裏面還是外面?
陽光是裏面還是外面?我們有我們要的陽光、有我們不要的陽光、我們要陽光幫助我們
製造維他命D,我們要陽光幫助我們取得溫暖、我們不喜歡太熱的陽光,我們不喜歡會
傷害皮膚的紫外線。清潔劑、肥皂是裏面還是外面?我們要他們幫我們清潔我們不要的
東西,我們又怕它裏面有害的東西,不要讓它進到我們的體內來,不要讓我們皮膚吸收了
有害的東西,
我們的身體不斷在分隔裏面跟外面。
做
「身念住」是看到這樣的現象:看到自己的一動一靜是趨樂避苦的動呢?
還是離苦得樂的動呢?我們的一進一退是在趨樂避苦呢?還是在離苦得樂?
是導向心量變大呢?還是導向心量變小,是導向身心的輕安呢?
還是導向身心的緊張呢?
每一個觸都試著認真的去對待,試著去認真的看到,站著、坐著、躺下、走路去看各種
姿勢的變化是在趨樂避苦呢?還是在離苦得樂?是在導向寂靜呢?導向身心的輕安呢?
還是導向身心的緊張?看姿勢的變化、看姿勢的重心、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姿勢?
選擇什麼樣的重心?也看呼吸:這樣子的吸氣、這樣子的呼氣,導向身心的輕安還是
導向身心的粗重?真的去觀察,真的去感覺,現在的呼吸影響外面的世間,
感覺自己的姿勢和呼吸影響別人的姿勢和呼吸,感覺別人的姿勢和呼吸影響自己的姿勢
和呼吸。
感覺什麼是裏面?感覺什麼是外面?感覺裏面跟外面的交流,好象空氣一樣,吸進來的
空氣、呼出去的空氣,吸進來的空氣:代表世間的緊張還是世間的放鬆?呼出去的空氣:
代表裏面的緊張還是裏面的放鬆?感覺呼吸的緊松、感覺呼吸的粗細、感覺呼吸的滑澀、
感覺呼吸的快慢、感覺呼吸的輕重。我們能接受這樣的呼吸嗎?我們能夠接受這樣的姿勢
嗎?
能夠接受就是裏面,不能接受就是外面。本來能夠接受的變成不能夠接受,
本來不能夠接受的變成可以接受,裏面又變外面,外面又變裏面。不管是裏面還是外面,
都是一種無常啊!都是一種生、滅、起、落、聚、散、開、合,
一切的生滅、起落、聚散是不是導向菩提呢?導向離苦得樂的解脫呢?
如果不是,那我們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如果是,我們就一步一步走向解脫。
「世間」就代表走向死亡,「出世間」就代表走向解脫。
身念住做完了,我們就可以練習
「受念住」,
看看我們留下來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留下來的叫做內、不想留下來的卻還是
留下來的就是內、想留下來留不下來的就是外。
看別人的感受如何影響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感受也如何影響別人的感受。
尤其是夫妻之間、好朋友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它的苦受樂受對自己的影響,自己的苦受
樂受對他們的影響,那種迴流激蕩是裏面還是外面啊?是離苦得樂還是趨樂避苦啊!
是真正的看到苦?還是苦上加苦啊!看到了就是裏面,沒看到就是外面;
想要的就是裏面,不想要的就是外面。裏面中有外面,外面中有裏面,到底是裏面還是
外面?不管是裏面外面都是無常啊!只要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愛染,就是樂也是苦啊!
就是趨樂避苦啊!再怎麼樣的趨避還是在裏面啊!
你有苦受,愛你的人能不苦嗎?你有樂受,愛你的人能不樂嗎?他的苦受影響你的苦受,
你的苦受影響他的苦受;他的樂受影響你的樂受,你的樂受影響他的樂受。
能夠影響的就是裏面,不能影響的就是外面。不管是裏面還是外面都是無常啊!
每一個苦受樂受都可以導向見苦!看到樂受的不安而安住就是見苦;
看到了苦受的不安而安住就是見苦;每一個苦受樂受都讓自己看破、看透世間苦樂是一體
的兩面。看透看破,見苦了,心量變大,心一點都不會黏著在苦受樂受,沒有不要苦受,
沒有要樂受,就是沒有黏著,一切的苦受樂受都是推拿、都是導向內心的寂靜、
導向心量的廣大,所有不導向出離的都是苦啊!
把身體的鬆緊、輕重、輕安粗糙、把感受的苦、樂、舒服不舒服,都看成一種資訊,
一種無常的訊息、一種世界很不圓滿的訊息,一種世間生滅起落聚散的訊息,
讓這些訊息導向無常的體驗:收膨拉推看透、看破、出離、解脫、菩提、明。
這樣子的觀察、體驗叫做身念住、叫做受念住。
不是這樣子的觀察、體驗叫做無明、叫做趨樂避苦、叫做束縛。
苦受也好、樂受也好、不苦不樂受也好,裏面也好、外面也好,只要不導向出離、只要不
是明就是不實際啊!佛教用的字如果要翻成最平常的語言就是要證諸實際啊!
黏著在苦受不實際啊!黏著在樂受不實際啊!實際這個字很微妙,它跟實用又不太一樣,
跟實在又有一點不一樣。我們選擇用實際,要證諸實際啊!
所有不導向出離、不導向解脫、不導向菩提的,或者當下不是菩提、當下不是解脫的
都是不實際啊!
身念住做差不多了,受念住做差不多了,身也安了、受也安了,再看看我們的
心念。
就這樣的狀態有沒有要?有沒有不要?有沒有貪?有沒有可意?有沒有不可意?
再一層的過濾,有沒有不知方向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的感覺?
不知何去何從、不知方向、不知進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叫癡啊!
修行修了一段時間,突然我現在在做什麼?我修這個要幹什麼?
我這樣觀照自己對世間有什麼影響?我的苦受會帶給人家苦受嗎?
我的樂受會帶給人家樂受嗎?我的寂靜會帶給人家寂靜嗎?我的苦受,愛我的人
也會覺得苦受,我的樂受,愛我的人也會覺得樂受嗎?我的寂靜,愛我的人也會覺得
寂靜嗎?
我的苦受,恨我的人會覺得苦嗎?我的樂受,恨我的人會覺得樂嗎?我的寂靜恨我的人會
覺得寂靜嗎?我的苦,不愛我、不恨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樂,不愛我、不恨我的人
有什麼感覺?我的寂靜,不愛我、不恨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苦,認識我的人有什麼
感覺?不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樂,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不認識我的人有什麼
感覺?我的寂靜,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不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想一想就疑了!
我這樣修行要做什麼?什麼是裏面?什麼是外面?像空氣一樣,什麼是裏面的空氣啊!
什麼是外面的空氣啊!什麼是吃進來的水,什麼是拉出去的水?
看看自己的心量,變大了還是變小了?看到了對當下狀態的可意不可意,看到了自己有沒
有接受當下可意不可意的心量啊,有沒有離苦得樂的證量?有沒有戰勝習氣的喜悅啊!
有沒有看到心地廣大、有沒有看到自己沒有得少為足啊!有沒有看到自己還是精進不放逸
啊!看到了就是心念住,看到了就是實際啊!沒看到就是不實際啊!看到了世間的不安,
有沒有排斥有沒有不要?看到世間的不安會不會影響心的不安,內心的不安?如果世間的
不安會影響內心的不安,內心的不安就一定會影響世間的不安。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
不管人家認識你還是不認識你。不安是一種空氣、是一種精神的空氣。
不安是一種波動、彌漫在虛空中,我每一個呼吸、我每一個心念都遍滿在虛空,
我迴向給虛空、迴向給世間的是安還是不安?寂靜還是不寂靜?是清淨還是不清淨啊?
是貪瞋癡還是戒定慧啊!是法還是非法?這樣就進入
「法念住」。
看看自己所依的是法還是非法?是煩惱的習慣還是四諦八正道的真理?
是七覺支還是六根的攀緣?是五蓋還是五禪支啊!能不能接受當下的不如法,
能不能在當下的如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啊!看到自已當下的不如法能不能皈零啊!
能不能重新回到法的作意來?能不能回到過去就讓它過去,現在剩下的就只有法,
過去就是業啊!已經發生了就是業啊!還沒有發生的就是法。我有需要讓過去繼續嗎?
我有需要讓業力繼續嗎?
什麼是裏面?讓過去繼續的業力就是裏面。什麼是外面?迴向出去的就是外面,
迴向進來的就是裏面,不管是如法還是不如法。
別人的好影響我們的好就是裏面,別人的不好影響我們的不好也是裏面啊!
我們的好影響別人,我們的不好影響別人,就是外面啊!
能夠學到別人的好就是裏面,不能夠學到別人的好就是外面。學到別人的不好就是裏面,
不學別人的不好就是外面。不管是裏面外面,都是無常,都是導向出離就是實際啊!
沒有看到無常,沒有導向出離、沒有見到菩提,就是不實際啊!證諸實際就是法念住,
就是如實知見。凡事願意從自己開始就是裏面,凡事都要別人開始,
自己才要開始那就是外面。很容易受別人影響,那就是外面,不管別人怎麼做,
自己都一定要怎麼做,這才是絕待啊!每一個對待都是導向出離,不因為別人怎麼樣對我
,就是絕待啊!
修行就是無所求,不管別人如法不如法,自己一定如法,就是修行啊!
不管別人傳出來的訊息是什麼,都是無常苦無我啊!都是幫助自己見到無常、見到苦,
真正見到無常苦,就真正見到無我!真正見到無我,內心就是寂靜的。
這樣叫做法念住啊!每一個人都是鏡子啊!
相信每一個人都要離苦得樂,只是不一定知道方法,這是出世間;
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在趨樂避苦,根本不想離苦得樂,就是世間的思惟啊!
聖弟子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要離苦得樂啊。
這樣子的相信我們就有跟世間人不一樣的做法和對待,我們願意由衷的提醒對方,
由衷的提醒自己,不帶一絲一毫的貪瞋癡慢疑,只是一種超越一切對待的由衷邀請。
我們這樣真的是在離苦得樂嗎?我們這樣真的是明解脫嗎?我們真的這樣是正知正見嗎?
我們這樣是正知正念嗎?我們這樣是慈悲喜捨嗎?
我們這樣是真的是走在聞思修證的八正道上嗎?
不要相信別人是在趨樂避苦啊!你如果相信別人在趨樂避苦,你就會跟著對方的思惟轉啊
!事實上趨樂避苦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啊?他不知道,他嘴巴上說他要這個、
要那個,其實他不知道他要什麼?只有清醒的人知道要什麼!我們不能夠因為別人的
不清醒而跟著對方不清醒啊!我們不能夠因為對方的不清醒而生氣啊!
你看多少想修行的人,因為他的配偶不想修行,自己也跟著不想修行,這不是很奇怪嗎?
你看別人的苦受樂受、別人的不修行多麼的影響自己啊!你看我們多少同修那麼強烈的
受到配偶的影響啊!這不是很奇怪嗎?
你不修行我也不修行啦!這樣子的地藏菩薩不曉得是那一國的?你不修行我更要修行啊!
你不寂靜我更寂靜,如果你的不寂靜我也跟著不寂靜,那是表示自己本來就很不寂靜,
那個寂靜都是裝出來的啊!修行人是世間亂、自己不亂,世間愈亂、自己愈定,
那才是修行人啊!世間靜了你還需要靜嗎?世間淨了你還需要淨嗎?正因為世間不寂靜,
我們更要寂靜,因為世間是心在做主導的,沒有心的主導,就沒有世間啦!
出世間的四念住就是無所求的邀請,對自己、對別人都是無所求的邀請。
讓自己變成陽光、讓自己變成柔軟的風、雨水,來滋潤這個大地、溫暖這個大地,
幫助眾生心開、柔軟,一開始無所求,到最後也是無所求,心開的邀請、邀請眾生心開。
我們出世間的四念住就介紹到這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