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isuretime3 (自性自度)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宗教的平等觀
時間Wed Jan 10 21:27:11 2007
讚歎大卿弘法師!
大卿弘法師:「所以,有人喜歡談傳承的問題,其實,今天不管禪宗、淨土宗,
不論那一宗派,要論起傳承、祖師,都有斷過。
漸漸的佛教又分大乘和小乘,分南傳和北傳佛教。
在我的看法裡,佛教是沒有分的,那只是地區不同,用的經典不同。
事實上,經典不同,講的法是相同的。都說四諦八正道,
都要身口意清淨,六根清淨,這些都一樣。
這個時代,如果還去分大乘和小乘,這應該被時代淘汰了。」
------------------------------------------------------------------------------
http://www.dharmalineage.org/Docs/equility.htm
今天很高興!我們有緣一起來探討:佛法到底是什麼?佛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佛法和世間法有什麼不一樣?佛法為什麼叫出世間法?
為什麼第一個課程要講「慈悲喜捨」?為什麼佛教是一種宗教?
基本上,我對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一個世界性的、覺醒的教育。說佛教是宗教,比較狹隘
,事實上,佛教是超越宗教的。若說佛教是宗教,則信教的人才能受益,而事實上,
佛教是佛陀的教示,是佛陀走出來的路,叫八正道。是佛陀的體會,他對世間和出世間的
真相和真理的體會,他講給我們聽,從兩千五百年前所留傳下來的。
這個法,在世間經過很多波折,甚至在印度消失,這可以讓我們思考很多事情。
所以,有人喜歡談傳承的問題,其實,今天不管禪宗、淨土宗,不論那一宗派,要論起傳
承、祖師,都有斷過。漸漸的佛教又分大乘和小乘,分南傳和北傳佛教。在我的看法裡,
佛教是沒有分的,那只是地區不同,用的經典不同。事實上,經典不同,講的法是相同的
。都說四諦八正道,都要身口意清淨,六根清淨,這些都一樣。這個時代,如果還去分大
乘和小乘,這應該被時代淘汰了。
是不是我們可以從更超越的角度,不僅超越宗派的角度,甚至更超越佛教的角度。所謂超
越佛教的角度,意思就是別的宗教徒聽到我們在講佛法,他也能接受的角度。
那個角度,就是我發現佛陀在說法時,他的用字很特殊。比如,佛陀說修梵行,
「梵」是什麼意思?梵就是婆羅門,他把那個字改過來,意思全改過來。
佛陀很有智慧,他說修梵行,就是修婆羅門行、就是修清淨行。
那個宗教沒有在修清淨行?
佛陀說:婆羅門代表清淨,意思就是無依無漏、就是沒有貪瞋痴。婆羅門聽了也很高興,
他會拿起這個鏡子來自照:我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沒有貪瞋痴嗎?真的身口意清淨嗎?
真的六根清淨嗎?所以,佛陀使用傳統的字,包括修慈悲喜捨四梵住,這個「梵」也是
婆羅門。佛陀要超越宗教,所以,他用字非常注意。
世間所有宗教,都在講「慈悲喜捨」。那一個宗教沒有在宣揚「慈悲喜捨」?
那一個宗教不講身口意清淨?那一個宗教會說他沒有正知正念?
所有的宗教徒都會說,他們信教以後,心比較能收攝,比較少欲,甚至無欲,
身心變得慈悲、柔軟。
所以,真正信教的人,有一個特色,就是他沒有在欲望中打轉,他會走離欲、少欲的路,
否則和世間人有什麼不同?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退一步來看宗教?退一步來看佛教?
不要有那種比較心和分別心。
佛教有沒有比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更好?這不是理論,而是我們身口意的實踐,我們做了
多少慈悲喜捨?身口意有多清淨?六根有多清淨?如此而已。
這就是我們需要的一個宗教態度。然後用這種態度來看世間。
基本上,我們要有一個共同的瞭解,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緣份,
有的人和基督教較有緣,有的人和佛教較有緣,有的人和印度教較有緣,
有的人甚至嫁給猶太人,也信猶太教,他就和猶太教較有緣。
但,有一點,我們要提醒自己的是,我們所認識的基督教徒,不代表基督教,
他所說出來的見解,不代表聖經。
同樣,我們所認識的佛教徒,不管在家、出家,他所說出來的佛法都不代表佛教,
都是個人的見解和解釋。今天,我要說的,也是我個人對佛法的見解,
這只是做一個參考。每個人所說的佛法,都只是一個參考。
這樣有什麼好處?我們不會去執取。而會有一個自我保留的態度,這樣才能生出平等心。
我們一開始學佛的初發心都很好,想要改善世間,結果學了之後,卻在計較誰是誰非,
在見解上出現高低的爭執,多了一些是非、對立,完全違反我們當初學習宗教的目的。
有戰爭,就不是宗教的目的。我們若遇到是非、高低的意見爭執時,我們要退一步想,
這不是我們的初發心。我們當初學習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和平,為了事情可以好好商量、
好好說。是為了能用更柔軟的心來面對對方不同的見解。
這是我們學習宗教,或學習佛法的目的。
為何要將「慈悲喜捨」擺在第一堂課呢?它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是一個減少衝突的開始,減少分別心的開始。
我們知道所有的宗教,都企圖把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縮小,一開始的發心,都是想要改善世
間,出離世間的苦,但很不幸,很多宗教發展到後來,都違反了這個最大的原則。
所以,如果我們學習佛法,信仰佛教,到後來,卻變成一種意見,或是起了一種宗派的
情緒,而與眾生、及其他宗教距離越來越遠,對人越來越不信任,越來越缺乏愛心,
缺乏慈悲,缺乏柔軟的時候,那我們可能就有偏差了。
所以,「慈悲喜捨」永遠是最好的校正,也是調整我們方向的最佳工具。它從一開始到最
後,隨時隨地可以校正我們到底走錯路了沒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