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isuretime3 (自性自度)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宗教的平等观
时间Wed Jan 10 21:27:11 2007
赞叹大卿弘法师!
大卿弘法师:「所以,有人喜欢谈传承的问题,其实,今天不管禅宗、净土宗,
不论那一宗派,要论起传承、祖师,都有断过。
渐渐的佛教又分大乘和小乘,分南传和北传佛教。
在我的看法里,佛教是没有分的,那只是地区不同,用的经典不同。
事实上,经典不同,讲的法是相同的。都说四谛八正道,
都要身口意清净,六根清净,这些都一样。
这个时代,如果还去分大乘和小乘,这应该被时代淘汰了。」
------------------------------------------------------------------------------
http://www.dharmalineage.org/Docs/equility.htm
今天很高兴!我们有缘一起来探讨:佛法到底是什麽?佛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佛法和世间法有什麽不一样?佛法为什麽叫出世间法?
为什麽第一个课程要讲「慈悲喜舍」?为什麽佛教是一种宗教?
基本上,我对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觉醒的教育。说佛教是宗教,比较狭隘
,事实上,佛教是超越宗教的。若说佛教是宗教,则信教的人才能受益,而事实上,
佛教是佛陀的教示,是佛陀走出来的路,叫八正道。是佛陀的体会,他对世间和出世间的
真相和真理的体会,他讲给我们听,从两千五百年前所留传下来的。
这个法,在世间经过很多波折,甚至在印度消失,这可以让我们思考很多事情。
所以,有人喜欢谈传承的问题,其实,今天不管禅宗、净土宗,不论那一宗派,要论起传
承、祖师,都有断过。渐渐的佛教又分大乘和小乘,分南传和北传佛教。在我的看法里,
佛教是没有分的,那只是地区不同,用的经典不同。事实上,经典不同,讲的法是相同的
。都说四谛八正道,都要身口意清净,六根清净,这些都一样。这个时代,如果还去分大
乘和小乘,这应该被时代淘汰了。
是不是我们可以从更超越的角度,不仅超越宗派的角度,甚至更超越佛教的角度。所谓超
越佛教的角度,意思就是别的宗教徒听到我们在讲佛法,他也能接受的角度。
那个角度,就是我发现佛陀在说法时,他的用字很特殊。比如,佛陀说修梵行,
「梵」是什麽意思?梵就是婆罗门,他把那个字改过来,意思全改过来。
佛陀很有智慧,他说修梵行,就是修婆罗门行、就是修清净行。
那个宗教没有在修清净行?
佛陀说:婆罗门代表清净,意思就是无依无漏、就是没有贪瞋痴。婆罗门听了也很高兴,
他会拿起这个镜子来自照:我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没有贪瞋痴吗?真的身口意清净吗?
真的六根清净吗?所以,佛陀使用传统的字,包括修慈悲喜舍四梵住,这个「梵」也是
婆罗门。佛陀要超越宗教,所以,他用字非常注意。
世间所有宗教,都在讲「慈悲喜舍」。那一个宗教没有在宣扬「慈悲喜舍」?
那一个宗教不讲身口意清净?那一个宗教会说他没有正知正念?
所有的宗教徒都会说,他们信教以後,心比较能收摄,比较少欲,甚至无欲,
身心变得慈悲、柔软。
所以,真正信教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没有在欲望中打转,他会走离欲、少欲的路,
否则和世间人有什麽不同?因此,我们是否可以退一步来看宗教?退一步来看佛教?
不要有那种比较心和分别心。
佛教有没有比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更好?这不是理论,而是我们身口意的实践,我们做了
多少慈悲喜舍?身口意有多清净?六根有多清净?如此而已。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一个宗教态度。然後用这种态度来看世间。
基本上,我们要有一个共同的了解,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缘份,
有的人和基督教较有缘,有的人和佛教较有缘,有的人和印度教较有缘,
有的人甚至嫁给犹太人,也信犹太教,他就和犹太教较有缘。
但,有一点,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们所认识的基督教徒,不代表基督教,
他所说出来的见解,不代表圣经。
同样,我们所认识的佛教徒,不管在家、出家,他所说出来的佛法都不代表佛教,
都是个人的见解和解释。今天,我要说的,也是我个人对佛法的见解,
这只是做一个参考。每个人所说的佛法,都只是一个参考。
这样有什麽好处?我们不会去执取。而会有一个自我保留的态度,这样才能生出平等心。
我们一开始学佛的初发心都很好,想要改善世间,结果学了之後,却在计较谁是谁非,
在见解上出现高低的争执,多了一些是非、对立,完全违反我们当初学习宗教的目的。
有战争,就不是宗教的目的。我们若遇到是非、高低的意见争执时,我们要退一步想,
这不是我们的初发心。我们当初学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为了事情可以好好商量、
好好说。是为了能用更柔软的心来面对对方不同的见解。
这是我们学习宗教,或学习佛法的目的。
为何要将「慈悲喜舍」摆在第一堂课呢?它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是一个减少冲突的开始,减少分别心的开始。
我们知道所有的宗教,都企图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一开始的发心,都是想要改善世
间,出离世间的苦,但很不幸,很多宗教发展到後来,都违反了这个最大的原则。
所以,如果我们学习佛法,信仰佛教,到後来,却变成一种意见,或是起了一种宗派的
情绪,而与众生、及其他宗教距离越来越远,对人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缺乏爱心,
缺乏慈悲,缺乏柔软的时候,那我们可能就有偏差了。
所以,「慈悲喜舍」永远是最好的校正,也是调整我们方向的最佳工具。它从一开始到最
後,随时随地可以校正我们到底走错路了没有?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