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初探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與次第(7)
時間Mon Jan 1 09:38:15 2007
五、結 論
從以上的探尋可以知道說,四無量法門的修習方法與次第,是有跡可尋的,而且是層次分
明、所緣清晰的。決不像一些學人但把慈悲當作口頭禪,從不知曉和關心培養慈悲心的具
體方法與次第。于是才會造成將四無量心的行持步驟,棄之不理,卒使大乘佛教的化區,
對于此法門的修持,日愈陌生。
四無量心在佛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原始思想而言,它與戒學、定學、慧學、三解
脫門及三十七菩提分,是存有密切關係的 [27]。若從大乘菩薩道而言,它與六度、四攝
,亦擁有很切要的關係 [28]。現因礙于篇幅的局限,未能詳加探討,實感遺憾,惟盼日
後因緣成熟再作深入爬梳。
四無量心的修習,確實可以調柔心性、改變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 [29],乃至若配合解脫
法或菩薩法而俱修的話 [30],更能夠將此法門的特色,發揮的淋漓盡緻。我們都知道佛
陀是悲智圓滿的大覺者、大悲者。智慧的圓滿,在于體悟緣起無我的真諦;而慈悲的無量
,即是從此四種心之擴展而來的。由斯可知,四無量心的修習,不管是在聲聞法或菩薩法
,都有著不可忽怠的角色。畢竟佛法中的大悲利世精神.惟有這四種心可以完整的統攝起
來。
若回到本文主題來說的話,筆者以為:兩種系統皆有其殊勝之處。綜而觀之,二者確實可
以合起來修,因為各別所涉獵的範圍與重點,不盡相同。另,在「願文」方面,是可以依
個人容易憶持的文句而有所更變,只要是涵義相同,是不會有任何過失的。
四無量心,是「亦世間亦出世間」的法門,依之而修習不但可獲得解脫之果,而且若與六
度相結合的話,更能夠趣入于成佛之道 [31]。所以,真正的慈悲心行,決不停滯於勝解
的作意而已,其應該會激發積極的利他行為,如此或許才可名之為真正的無量心解脫吧!
----------------------------------------------------------------------
[27] 四無量與戒之關係,見《雜阿含經》「916經」(大正2. 231下);與三解脫門之關
係,見《中部》三(南傳10. p.10)及《雜阿含經》「567經」(大正2. 149下);與三
十七菩提分之關係,見《慈論》(南傳小部經19. p.14~25)。
[28] 四無量與六度之關係,見《大品般若經》卷18(大正8. 350中);《大智度論》卷
46(大正25. 389上)。
[29] 南傳四無量心的修習,前方便即是保持一顆喜悅、無惱的心情﹙最好先緣一所緣,
如安般念,當心收攝後,再開始此慈心觀﹚。當要作觀時,臉部還要帶著微笑(指修慈時
),然後念到願文時,依循其次第作層次的觀想,且逐漸從自心中慢慢散發這慈悲的心情
出來。所緣境越大,這份心情擴散就越大。此外,還須于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這份慈悲之
心情,使瞋恨日愈消減,直到真正的斷除為止。這是筆者從南傳法師的教授中,得到的些
許心得。
[30] 四無量法門可通向解脫,必離不開四諦、十二因緣之觀察。雖說四無量偏重在斷瞋
,其實就煩惱之根源來說,瞋已是呈現出來的果相。它的因來自貪愛,何以故?因為對一
切事物有貪欲,才會生執著,當執著心一起,若遇至不滿己意之事,自然會生瞋的煩惱。
貪愛的反面就是瞋,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即此義。不過,若從根本煩惱來看,貪愛會生
起也是由于無明故,所以如果知道如何斷除這煩惱的因(集諦)的話,不就可以通達知苦
、斷集、證滅、修道的四諦之法了嗎? 于此涵義而論之可通達解脫法矣!
[31] 《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 389上)說:「但行四無量心,不名發趣大乘。六波羅
蜜相合故,名為發趣大乘,四無量心生六波羅蜜。」
轉自以下網址:
http://www.fuyan.org.tw/8l/06.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