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al (何以故,須菩提)
看板Buddhism
標題[佛教] 道(九) ----- 惟覺老和尚開示
時間Fri Nov 24 10:08:38 2006
951119
佛法就在日常之間,平常心就是道。大家都知道平常心,但是安住平常心卻不容易做
到,所以做人做事要以中台四箴行為準則──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所謂「上」,指父母、師長、三寶,乃至於社會賢達、德高望重者。對上要尊敬,因為
對方值得我們看齊、值得我們學習。
「對下以慈」,什麼叫做「下」?以僧團而言,比丘是上,沙彌是下;比丘尼是上,
沙彌尼是下;乃至出家眾是上,居士是下。在家庭裡,父母、長輩是上,子女、晚輩是下
。對下要慈心廣大,如諸佛菩薩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下要慈,要有愛心,
要有耐心、尊重心、容忍心,要有鼓勵他人的心。這些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道理,根
本道理做到了,我們的心就得到清淨、得到安定、得到滋潤。例如,具足慈悲心,你不求
觀音,觀音自然在你身邊。我們雖然了解真空妙有的心性之理,若沒有大慈悲心,也只是
自己得解脫,不能發揮全體大用。
「對人以和」,對什麼人都要客氣、要和合。一般社會上的人都知道「和氣能生財」
、「家和萬事興」。「來者是客禮相待」,不管對方是有錢、沒錢,老人、小孩、婦女…
…,來者是客,都同樣是要以禮相待,以笑臉歡迎,奉上茶水,這是一般做生意的待客之
道。假使違背了這個原則,生意也做不成。例如,客人進來逛一下,東看看、西看看,東
摸摸、西摸摸,東問問、西問問,後來嫌東西太貴,就走掉了。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店家
不高興,馬上給客人一個下馬威,這就不對了。雖然他只是來看看,沒有買東西,但自己
還是以禮相待:「歡迎,歡迎,下次再來,謝謝!謝謝!」起碼要講這些話。「買賣不成
仁義在」,人家走了,看到你這麼客氣,以後一定會再來消費,而且還會多買一點。所以
,大家要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就是度眾的方便。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成即佛成,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依根本原則而行。行菩薩道是「
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希望大眾要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修行就在行住坐臥當
中,不要認為念佛、誦經才是佛法。為什麼要念佛?念佛主要是對治自己的妄想,要念而
無念,將有念歸於無念才是佛,清淨心現前才是佛。如果每天都保持無念,天天都是在念
佛;時時刻刻堅住正念,時時都是在誦經。正念、淨念才是真佛。知道了這些道理,就要
堅住正念,要有堅定的信心。一般人都喜歡求菩薩保佑,希望得到加持,什麼是「加持」
?在聽聞佛法的當下心開意解,契悟了真理,生起了信心,就是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
現在社會上的亂象很多,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在動亂、饑荒當中,甚至幾十萬人、幾百
萬人都沒有飯吃。每天經常看到自殺的新聞,很多是因為經濟狀況不好,欠債、繳不起貸
款、討債公司來要債,逼到走投無路而自殺。什麼事情都要退後一步想,退後一步,海闊
天空。人在福中要知福,知足常樂,我們能夠在道場修行,是很大的福報。
出家修行要經常提醒自己:「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
如是行者得度世。」要時時覺察、覺照,使身口意不犯過失,保持三業清淨。所謂「守口
如瓶,防意如城」,平時要提醒自己:嘴巴不亂講話,心不隨意攀緣,把意識心收攝回來
,念念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就是「守口攝意」。攝,就
是收攝,把意根歸一,不讓它輕舉妄動。「莫惱一切諸有情」,不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都不讓人家起煩惱,還要修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無益之苦當遠
離」,要安住正念,不去修毫無意義的苦行。「如是行者得度世」,確實做到了,這一生
就能得到解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