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al (何以故,须菩提)
看板Buddhism
标题[佛教] 道(九) ----- 惟觉老和尚开示
时间Fri Nov 24 10:08:38 2006
951119
佛法就在日常之间,平常心就是道。大家都知道平常心,但是安住平常心却不容易做
到,所以做人做事要以中台四箴行为准则──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所谓「上」,指父母、师长、三宝,乃至於社会贤达、德高望重者。对上要尊敬,因为
对方值得我们看齐、值得我们学习。
「对下以慈」,什麽叫做「下」?以僧团而言,比丘是上,沙弥是下;比丘尼是上,
沙弥尼是下;乃至出家众是上,居士是下。在家庭里,父母、长辈是上,子女、晚辈是下
。对下要慈心广大,如诸佛菩萨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下要慈,要有爱心,
要有耐心、尊重心、容忍心,要有鼓励他人的心。这些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根
本道理做到了,我们的心就得到清净、得到安定、得到滋润。例如,具足慈悲心,你不求
观音,观音自然在你身边。我们虽然了解真空妙有的心性之理,若没有大慈悲心,也只是
自己得解脱,不能发挥全体大用。
「对人以和」,对什麽人都要客气、要和合。一般社会上的人都知道「和气能生财」
、「家和万事兴」。「来者是客礼相待」,不管对方是有钱、没钱,老人、小孩、妇女…
…,来者是客,都同样是要以礼相待,以笑脸欢迎,奉上茶水,这是一般做生意的待客之
道。假使违背了这个原则,生意也做不成。例如,客人进来逛一下,东看看、西看看,东
摸摸、西摸摸,东问问、西问问,後来嫌东西太贵,就走掉了。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店家
不高兴,马上给客人一个下马威,这就不对了。虽然他只是来看看,没有买东西,但自己
还是以礼相待:「欢迎,欢迎,下次再来,谢谢!谢谢!」起码要讲这些话。「买卖不成
仁义在」,人家走了,看到你这麽客气,以後一定会再来消费,而且还会多买一点。所以
,大家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个就是度众的方便。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成即佛成,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依根本原则而行。行菩萨道是「
善开方便门,安住大乘心」,希望大众要把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修行就在行住坐卧当
中,不要认为念佛、诵经才是佛法。为什麽要念佛?念佛主要是对治自己的妄想,要念而
无念,将有念归於无念才是佛,清净心现前才是佛。如果每天都保持无念,天天都是在念
佛;时时刻刻坚住正念,时时都是在诵经。正念、净念才是真佛。知道了这些道理,就要
坚住正念,要有坚定的信心。一般人都喜欢求菩萨保佑,希望得到加持,什麽是「加持」
?在听闻佛法的当下心开意解,契悟了真理,生起了信心,就是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
现在社会上的乱象很多,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动乱、饥荒当中,甚至几十万人、几百
万人都没有饭吃。每天经常看到自杀的新闻,很多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好,欠债、缴不起贷
款、讨债公司来要债,逼到走投无路而自杀。什麽事情都要退後一步想,退後一步,海阔
天空。人在福中要知福,知足常乐,我们能够在道场修行,是很大的福报。
出家修行要经常提醒自己:「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
如是行者得度世。」要时时觉察、觉照,使身口意不犯过失,保持三业清净。所谓「守口
如瓶,防意如城」,平时要提醒自己:嘴巴不乱讲话,心不随意攀缘,把意识心收摄回来
,念念作主,要动就动,要静就静,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就是「守口摄意」。摄,就
是收摄,把意根归一,不让它轻举妄动。「莫恼一切诸有情」,不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不让人家起烦恼,还要修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无益之苦当远
离」,要安住正念,不去修毫无意义的苦行。「如是行者得度世」,确实做到了,这一生
就能得到解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2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