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al (何以故,須菩提)
看板Buddhism
標題[佛教] 道(七) ----- 惟覺老和尚開示
時間Fri Nov 24 10:00:48 2006
951105
除了應用神秀大師所說的法,第二個層次就要了解如何破除法執,契悟真空。如六祖
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站在般若性
空來講,屬於破除法執的真空境界,也就是「百尺竿頭上的人」。心安住在般若、真空當
中,這是第二個境界,但是五祖弘忍大師卻告訴六祖這樣還沒有見性。「性」是我們的本
心,六祖只契悟了空,事實上我們的本性、覺性非空非有,說有也不是,說空也不是。
神秀大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告訴我
們回光返照的方法,若執著,就成了法執。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是破除法執的說法,但是五祖大師認為這並沒有真正見性。所以,當五祖為
六祖講《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言下大悟,明白一切萬法不離自
性。開悟的境界也不是有,也不是空,是自心當中實實在在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
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才是真正見到本心,是實相境界。
《六祖壇經》中的這三個層次,都是修道過程中的境界。如果執著第二個境界,住在
空當中,並沒有見到自性。所以六祖大師最後才真正體悟了本心本性──清淨心、平等心
、不動心、真實心。自性是我們的清淨心,自性是我們的菩提心。以天台宗所說「空、假
、中」的道理為例,神秀大師的偈子屬於「假」,六祖大師所說的偈子是「空」,到最後
真正徹悟了就是「中」,中道實相,體、相、用是一體的,如此才能顯出真實的受用。
佛法就是心法,時時刻刻都不能離開自心。雖然佛法講空、假、中的道理,但都以慈
悲心為根本,而慈悲心的養成就在平時,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慈悲。做事情要本
著慈悲的性德,講話要有口德,若口出惡言傷害別人,哪裡還有慈悲心?所以不要目空一
切、膨脹自己,不要貶責他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一個團隊當中,一定
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每個人都有長處,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到很多道理。人生
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放下。儒家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
自省也。」「見賢思齊」,看到品性好的賢者,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他的智慧很高,我
們要向他學習;他的技能很好,我們要向他學習;他對人很厚道、修行很好,我們要向他
學習。如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經常檢討反省,知道自己的過失所在,有則改之,無
則嘉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