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al (何以故,須菩提)
看板Buddhism
標題[佛教] 道(六) ----- 惟覺老和尚開示
時間Fri Nov 24 10:00:26 2006
951029
禪宗直截了當告訴我們,心淨即是佛、心定即是佛、心明即是佛、絕對心就是佛,這
就是一個方向。心有體、有相、有用,不要執著在某一個境界上。《六祖壇經》記載,神
秀大師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屬於漸修
。修行不要好高騖遠,不要以為這樣的境界不究竟就忽視它。真正將這四句話應用到修行
上,有無量的功德。「身是菩提樹」,要想成道,就如同種菩提樹一樣,要善調身心、要
持戒,使身口意三業清淨。除了善調身心以外,還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報,有了福報
,食衣住行就沒有問題。「心如明鏡臺」,心如同鏡子,由於在日常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原本的明鏡就蒙了塵,所以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第一步。怎麼樣叫做「
拂拭」?檢討反省、改過自新。檢視身口意三業有沒有過失?有,馬上就改,這就是「時
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心如明鏡臺」,在佛經裡也有許多類似的譬喻,所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相來則現,相去則無」,心就像是一面鏡子,講得具體一點,心不離六根,覺性展開來就
是六根的作用。「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無論什麼人來,我這一念心都能夠知道,是非
、善惡,有為法、無為法都知道,男女老幼、美醜、忠奸、成敗、得失、窮通壽夭……都
知道。如果這些都不知道,我們的覺性到哪裡去了?不就成了沒有知覺的石頭了?
「相來則現,相去則無」,在白天做了很多事情,經過了很多的波折,過去就算了,
心當中不能有一點東西存留,要無住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一念心是清淨的心,就像明鏡一樣,「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動
」就是一塵不染,心不染污。「不動」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不是什麼都不去做。「相來則
現,相去則無」,白天做了種種工作、經歷了種種事情,到了打坐的時候,要能一念不生
;否則,心中的執著一大堆,妄想、煩惱也很難消化掉。要如明鏡當臺,這念心始終不計
較、不執著,「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法。
這個道理在《莊子》也講得很清楚:「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
勝物而不傷。」至人就是聖人,至高無上的人。至人運用這念心就如明鏡一樣,能把所有
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不將不迎」,迎,好的就生歡喜;將,就是憂愁、煩惱、嫉惡如
仇。聖人「不將不迎」,這念心始終是坦蕩蕩的。雖然不將不迎,鏡子裡面還是清清楚楚
,什麼來什麼現,這是心的作用。「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應」就
是順應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應而不藏」,心當中不能留一點痕跡,這個就是修行。「故
能勝物而不傷」,面對任何境界始終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這念心始終是清楚
明白。看到好的,不起貪心;看到不好的,不起瞋心。要達到這個境界,先要把神秀大師
這四句話應用到日常生活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