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al (何以故,须菩提)
看板Buddhism
标题[佛教] 道(六) ----- 惟觉老和尚开示
时间Fri Nov 24 10:00:26 2006
951029
禅宗直截了当告诉我们,心净即是佛、心定即是佛、心明即是佛、绝对心就是佛,这
就是一个方向。心有体、有相、有用,不要执着在某一个境界上。《六祖坛经》记载,神
秀大师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属於渐修
。修行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以为这样的境界不究竟就忽视它。真正将这四句话应用到修行
上,有无量的功德。「身是菩提树」,要想成道,就如同种菩提树一样,要善调身心、要
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除了善调身心以外,还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报,有了福报
,食衣住行就没有问题。「心如明镜台」,心如同镜子,由於在日常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原本的明镜就蒙了尘,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第一步。怎麽样叫做「
拂拭」?检讨反省、改过自新。检视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有,马上就改,这就是「时
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心如明镜台」,在佛经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譬喻,所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相来则现,相去则无」,心就像是一面镜子,讲得具体一点,心不离六根,觉性展开来就
是六根的作用。「汉来汉现,胡来胡现」,无论什麽人来,我这一念心都能够知道,是非
、善恶,有为法、无为法都知道,男女老幼、美丑、忠奸、成败、得失、穷通寿夭……都
知道。如果这些都不知道,我们的觉性到哪里去了?不就成了没有知觉的石头了?
「相来则现,相去则无」,在白天做了很多事情,经过了很多的波折,过去就算了,
心当中不能有一点东西存留,要无住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念心是清净的心,就像明镜一样,「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不动
」就是一尘不染,心不染污。「不动」不是什麽都不知道,不是什麽都不去做。「相来则
现,相去则无」,白天做了种种工作、经历了种种事情,到了打坐的时候,要能一念不生
;否则,心中的执着一大堆,妄想、烦恼也很难消化掉。要如明镜当台,这念心始终不计
较、不执着,「人在哪里,心在哪里」,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法。
这个道理在《庄子》也讲得很清楚:「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
胜物而不伤。」至人就是圣人,至高无上的人。至人运用这念心就如明镜一样,能把所有
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不将不迎」,迎,好的就生欢喜;将,就是忧愁、烦恼、嫉恶如
仇。圣人「不将不迎」,这念心始终是坦荡荡的。虽然不将不迎,镜子里面还是清清楚楚
,什麽来什麽现,这是心的作用。「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应」就
是顺应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应而不藏」,心当中不能留一点痕迹,这个就是修行。「故
能胜物而不伤」,面对任何境界始终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念心始终是清楚
明白。看到好的,不起贪心;看到不好的,不起瞋心。要达到这个境界,先要把神秀大师
这四句话应用到日常生活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2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