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口誦文學的阿含經典(1)
時間Fri Oct 27 14:09:34 2006
口誦文學的阿含經典 / 增谷文雄
一
阿含經典是口誦傳承的經,這在從佛滅後第一年所舉行的「第一結集」或「第一合
誦」的編集會議之事跡中可以明了。所以阿含經典的文學體裁,自然也是口誦文學體裁,
這與今天我們經常接觸的文字文學的文學體裁,在各種角度上都截然不同。在諸多差異中
,特別顯著的是口誦文學的冗長與文字文學的簡潔。我們認為近代文學的特色就是簡潔,
與之相對者,口誦文學上的反覆敘述,則顯然太過冗贅。關於這點,使我想起本居宣長在
「玉勝間」一書中的一篇短文──「佛經之文」。他在文中說:
「凡是佛經,都不是以文章見長的,對一件可以簡短敘述的事,往往絮絮叨叨,把
相同的事扯得冗冗長長,雖然這是天竺國說話的方式,但卻極為煩瑣而拙劣。」
當然,本居宣長並不是指阿含經典而言,但這種批評,比什麼都切合於阿含經典,
同時也符合依據其傳統而完成的許多大乘經典。可是我們必須知道,這在以口誦文學體裁
作成的阿含經典,仍然是需要那種反覆而冗長的文體的,而且它能令人「充分把握教法」
,而成為「引導眾人走向人天長夜的利益與安樂」的經典。因為當時的人是透過背誦而達
到奉持教法的。這種背誦,就是為了一再反覆對「定型文句」(peyy?la=formula)進行唱
念,以便善持不失的緣故;同時,藉著如此反覆背誦,才得以在人們心中確立「定型文句
」,而把人們引向「長夜的利益與安樂」。
不妨想想看,我們的智慧往往是從書本中或書架上得來的;與此相反,他們的智慧
則藏於心靈深處,一旦需要之時,隨時就脫口而出,且能引導他人。縱使在當地已經推行
了文字,但他們寧可「為了保全相承,為了守護法統」而仍繼續實施背誦。可是背誦也有
缺點,就是往往容易忘失;而能夠保持不失之道,仍是要靠反覆的「定型文句」來挽救、
維繫。
如此,對口誦傳承的阿含經典來說,吾人所料想不到的文學體裁,無疑地擔任了重
要的任務,縱然在今天,當我們誦讀阿含經典時,也必須牢記這點。對現代人而言,令人
不耐煩的反覆敘述,以及隨處出現的「定型文句」等,其實是擔當了重要角色,這一點現
代人實在必須了解。
雖然這樣,可是今天我們所用的(經典)原文,往往作了極端的省略。這令我感到十
分遺憾,因為過分的省略,必然會扼殺口誦經典的生命,其特徵也將因此而喪失。
例如眾所週知的,全部經典所採用的下列那種開卷文句:
「如是我聞」,這句話在巴利語是Evam me sutam,在英譯文是Thus have I heard
。
接著記敘「一時,世尊在……」,這是就時與處加以敘述,接著是對機眾,亦即說
法對象的人人,以及說法因緣等的記載,然後才進入說法的正文,這就是一切經典「序分
」的結構。諸如此類的經典之定型,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世尊的教法在寂滅後初次編集時的
情況。
在當時,摩訶迦葉就首座位子,向被選任朗誦者的阿難問道:
「道友阿難!世尊最初的說法是在何處講的呢?」
於是,阿難答說: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 的仙人住處鹿苑中。」
不用說,這就是世尊初轉法輪的情景。雖然實際親身體驗此一景況的,只有五位比
丘而已,可是現在列席的五百結集比丘們,由於數度聆聽其情景,印象都非常深刻。昔日
世尊說法的情景,藉著阿難的誦出,再一次重現在結集會上。大眾聽阿難這樣誦出,都極
為感動,所有的人都熱淚盈眶,紛紛就地叩拜。於是,一切經典都以「如是我聞,一時,
世尊……」為開頭詞句而揭開了經序。這就是漢譯「十誦律」(第六十卷)所記述的。
我深悉於此,故偶而也會自然高聲誦讀「如是我聞,一時,世尊……」。於是彷彿
覺得在那裏有阿難的朗誦聲,也有並排而坐的長老比丘們的形影。然而,如果把它認為「
又,同(前經所述)」而予以省略掉,這是我所萬難苟同的。關於這一點,漢譯經師們完全
沒有省略「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國……」之經序,都一一明晰地加以
翻譯。針對於他們的用心,我願意給予極高的評價。因為,不厭其煩地反覆著同一形式,
那本來就是口誦文學的固定方法,把它經由口誦而用語言來打動眾人的心。我們希望讀到
阿含經典的人們,能明瞭其間的各種情景。
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大乘經典也都以「如是我聞」作開始。但其卷頭語所具的意義
與阿含經的情形稍有不同。一如前述,在編集及合誦阿含經典之時,以「如是我聞」作卷
頭語,不只是文字表面的意義而已。因為對出席結集的比丘們而言,曾由世尊所說的教法
,如今於此重現,並受到合誦的感動,因此有人不期而然地淚滿胸襟,這也是不足為奇的
吧!然而,大乘經典上的卷頭語所具備的意義,應該早已不是文辭表面所顯示的了。
那麼,在此所謂的「如是我聞」,究竟是意味著什麼?關於這一點,不免使我想起
龍樹(N?g?juna)的立論。依據推定,在大乘經典中,最早期成立的是般若部的經典。龍樹
為註釋大品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Mah?prajn?p?ramita-s?tra),而製作了「大
智度論」(Mah?prajn?paramit?-??stra)一百卷。他在「大智度論」第一卷,注釋「如是
我聞,一時……」之句時,有如下之敘述:
「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
「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 我對龍樹
如此註釋,給予極高的評價。
x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