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阿含經典之文學體裁(2)
時間Wed Oct 25 17:12:33 2006
二
於是,我再度重讀阿含部諸經中的惡魔故事。其中有許多惡魔出現的經,尤以前述
「惡魔相應」的經集,所集錄的二十五經,全部都是描述惡魔出現與釋尊面對談話的經典
。例如,其中第一經,題為「苦業」(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十四經「苦行」,佛光
卷三十九.第一○八二經),其內容大致如下:
那是釋尊在成就正覺後不久,仍然坐在尼連禪河畔尼俱律陀樹下時之事。當時釋尊
想起以前放棄苦行的那段生活,而認為:幸好脫離那亳無益處的苦行。於是,惡魔知道釋
尊心中所想,隨即現形以偈唱說:
「不離苦的行業,
才能使青年人獲得清淨。
你脫離清淨之道,
以不淨為清淨。」
當時,釋尊洞悉惡魔欲作嬈亂,即說偈答言:
「祈求不死的任何苦行,
應知那是得不到利益的;
猶如拖上陸地的船舵,
不帶來一切利益。
我只憑戒、定與慧,
修習這菩提道,
終於到達無上的清淨。
破壞者!你已失敗!」
於是,惡魔說:「世尊看穿了我!」便心懷憂苦,當下即萎靡而消逝蹤影。
究竟這經的作者為什麼在這個地方這樣的描寫呢?想來放棄苦行的這種事,對那個
時代的修行者而言,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理,世人把它看作是墮落,亦是亳不足奇
的。所以,釋尊在證得正覺之後,內心仍然對終止苦行之事感到不安,這絕非不可思議之
事。
總之,阿含部經典中的惡魔故事,是一種描寫心理的文學體裁。任何不安、疑慮或
猶豫在心中現起時,用惡魔故事來描寫它,都被視為初期經典中文學體裁上的法則。反之
,在釋尊的心靈深處產生任何優越的思想時,或確立信心時,為了描寫這種心理狀態,於
是便採用梵天故事的文學體裁。這種描寫方式在初期經典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有關梵天故事的實例,茲舉「梵天勸請」經(南傳相應部經典第六相應.第一經「
勸請」,漢譯增一阿含經第十九品.第一經,佛光卷十.第一五一經)作說明,概述如下
:
這也是釋尊成正覺後不久的事。釋尊坐在尼連禪河畔的尼俱律陀樹下思惟,當時釋
尊思考的是有關說法的事。
「我所證得的這個法,是極其微妙的,只有智者才能理解它的內容。然而,世人只
耽樂於慾望,沉迷於慾望,熱中於慾望,以致無從理解此法。假如,我現在就講說此法,
他們不能理解,我徒然招致疲勞與因憊之回報而已!」
然後,此經又將釋尊所思惟之內容,再一次以偈頌重複,這就是所謂的「祇夜」。
「歷經辛苦才證得的,
為何不得不向人說?
被貪欲、瞋恚所燃燒的人們,
要悟得此法並非容易!此乃逆世之常流,
甚深、微妙、精細而難知!
受慾望激情所染著的人,
為黑暗所覆蔽的人,
難以徹悟!」
這顯示面對說法的新課題,釋尊正在為此而費神,而且面對此新課題,現在釋尊有
寧可不說法的傾向。經文中也敘述說:「當時,世尊內心傾向沈默,而未傾心於說法。」
此時,梵天(Brahma)突然露面。所謂梵天,是印度古代的最高神祇,據說住在梵天
界。在高處的梵天,了知釋尊心中所想的一切,認為果真如此,則「世間將趨於毀滅」。
因此,梵天使用神通力,自梵天界現身於地,禮拜釋尊,並勸請釋尊為眾生說法:
「世尊!請說法罷!善逝!請說法罷!在此世間,還有眼睛少被塵埃矇蔽的人啊!
如果他們聽不到世尊說法,將會墮落下去。在此世間,畢竟也有理解佛法的人啊!」
因此,釋尊再度觀世人的一切,當時,映入眼簾的人間相,經中以池中怒放的蓮華
作譬喻,優美地敘說出來。隨之,釋尊知道世間的眾生也有像蓮華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於
是釋尊決心宣說教法:
「已為他們啟開了甘露門,
以耳聽聞,解除邪信,
梵天!我有困惑不解的事──
於眾生不講微妙之法。」
在此所說的「甘露」,是amata的譯語,含有「諸神之酒」或「不死之水」之意,
是用來形容人類鴻福的用詞。因此,世尊之說此法終究不外乎是為了打開通達人類鴻福之
門而已。
無論如何,這是敘述釋尊決意說法的信息之經文。因此,梵天自天界降臨,禮拜釋
尊,進一步勸請說法,這對古代的人們而言,固屬合情入理之事。然而歸根究柢,應該是
釋尊藉以發抒胸中心事的寫境,這一點我們是可以充分了解的。只是,古人在描述那偉大
決心的成就時,喜歡採用這種神話式的表達。這個梵天故事也是將釋尊胸中殊勝決心的成
就,用文學體裁來表達罷了。而了知這種文學體裁的表達,也是深入理解這類經典的途徑
。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