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有詩的經集(1)
時間Wed Oct 18 11:14:13 2006
有詩的經集 / 增谷文雄
一
在此所謂「有詩的經集」,是指「相應部經典」中的「有偈品」(Sag?tha-vagga)
,以及它的相對經集漢譯「雜阿含經」中的「頌偈誦」。因此擬在本章,專就此經集加以
論述。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此經集與「相應部經典」及「雜阿含經」中其他四個經集(
就「相應部經典」而言,即是因緣品、蘊品、六處品、大品等四個經集),在各方面都是
迥然相異的。那麼,這四個經集又如何異於這個「有詩的經集」呢?
其一,在兩者之間,經的形式是各異其趣的。古人在論述經典的形式時,曾採用「
九分教」(navavga-buddhas?sana)或「十二部經」(dv?da??nga-buddhavacana)等的分類
。亦即就經典的體裁分類,樹立了九個形式,或十二種形式。關於這方面的詳細情形,現
在不打算深入探討,然而無論何種形式的分類,都經常舉出下列四種重要的體裁:
1. 契經(sutta)
2. 祇夜(geyya)
3. 伽陀(g?th?)
4. 自說(udana)
其一,所謂「契經」,就是一般所說的經。若把它套用漢譯經的語句來表達,首先
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講述當時世尊在何處說法。繼而以「爾時世尊告
諸比丘……」,也就是世尊當時開始對諸比丘說法。接下來是用長行(亦即散文)來記述全
部的教旨。末了則以「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作結尾,就是當時的比丘大眾
聽了佛的說法,欣然接受,而依教奉行。這就是一般稱為「經」的體裁。
其二,所謂「祇夜」,是梵語geya的音譯,又譯作「應頌」或「重頌」。就是把先
前用散文記述的法語,再用韻文加以複述的意思;巴利語稱之為geyya,但佛音
(Buddhaghosa)論師將它註解為「應知一切含有偈頌的經即是geyya」,並且附言謂:「特
別是在相應部中包含偈頌的全部即是」。以下列舉南傳相應部經典第三相應.第一經「幼
少」及漢譯雜阿含經卷四六.第五經「三菩提」(佛光卷四一.第一一一三經)為例:
事情是在釋尊進入祇園精舍後不久,恰巧拘薩羅王波斯匿來訪,問世尊說:
「世尊!您能夠宣佈已領悟最高正等正覺嗎?」
「大王!假如這個世界中,有人能說已經領悟了最高正等正覺,那就是我。大王!
我確是領悟了最高正等正覺的人。」
依據其他經典之記載,佛陀與波斯匿王是同庚。可見當時這二人應該都是三十多歲
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一股壯盛的朝氣洋溢在這問答中,於是大王又說:
「可是,瞿曇!在這世界上,擁有僧伽,擁有群眾,成為群眾之師,具有名望與聲
譽,不但是救濟者,又被大眾視為善人的沙門和婆羅門,實在不乏其人,例如……。」
於是,大王列舉了當時以「六師」之名聞名於世的六位極負盛名的思想家,然後望
一下佛陀說:
「然而,如果他們被問道:『你已經領悟到最高的正等正覺了麼?』時,他們尚且
不會宣佈說:『我已經領悟了最高的正等正覺。』何況,瞿曇!你正當年輕,出家的日期
不是還很淺麼?」聽了大王如此詰問,釋尊答道:
「大王!千萬不要因為年輕,就予以輕視,在這世間上,有四種雖然年輕但不可輕
侮的情況。是那四種呢?大王!剎帝利雖然年輕,但不可輕視。大王!蛇雖小,但不可輕
視。大王!火雖小,但不可輕視。大王!比丘雖年輕,但不可輕視。」
聽了這番話,大王似乎立刻被說服了,因為大王本身與釋尊同樣都屬年輕的剎帝利
種。隨後,經中的意思又重複出現在下列釋尊所說冗長的偈子中:
「其出身良好,聲譽彌隆
高貴種姓的剎帝利
人們!縱然他尚年輕
亦勿輕視!勿侮辱!」
而且,偈中更就蛇、火、比丘,一一詳述其所以「雖年輕亦不可輕視」的道理。因
此所謂「祇夜」的經典,大概就是由這種長行(散文)與偈頌(韻文)組合而成的體裁。
其三,所謂「伽陀」,是 g?th? 也有將它音譯為「偈」而意譯為「頌」的,或把
音譯的「偈」與意譯的「頌」連起來稱作「偈頌」,也普遍採行。總之,這是指經文中的
韻文(即指詩)而言。
然而,如把「伽陀」作為一個經典體裁的名相使用時,則其意義應該略加限制。前
述之佛音曾將「伽陀」註釋為:
「法句經、長老偈經、長老尼偈經等,雖在經集中,但不能命名為sutta(經),而
是純粹的偈頌,應知那就是偈(g?th?)。」
「法句經」(Dhammapada)、「長老偈經」(Thera-g?th?) 和「長老尼偈經」
(Ther?-g?th?),是僅集錄偈──韻文而編成的,其經題中,本來就沒有相當於sutta(經)
的字眼。如按照原語直譯,則應是「法句」、是「長老偈」,或「長老尼偈」。因此佛音
列的註釋說那不是經的一部分,而把「純粹的偈頌」稱為g?th?偈)。只是以「經集」
(Sutta-nip?ta)來說,一如其經題所示,乃是雜多經的集成。其中除有偈之外亦包含長行
(散文)的經,其經首也以「如是我聞」開始。因而可以說是具備了般經典形式的經,但仍
是以偈為中心,所以佛音也視之為g?th?(偈)而加以論述。
基於這種意義,中國的譯經師們,將 g?th? (即純粹的偈頌)意譯為「孤起偈」或
「不重頌」等,而相對於前述的「契經」(sutta)以及「祇夜」(geyya)。其用意乃在強調
,這種偈頌並非經中之一部分,亦非前面長行(散文)之重頌,而是純粹而獨立之偈頌。
那麼究竟為何會有這種孤起的偈頌呢?也就是說為何會有這種純粹而獨立的偈頌呢
?釋尊是否也是一位詩人呢?或是其眾多的弟子們也是適合傳誦如此多的偈頌的人呢?關
於這一點,「法句經」的編集者絲亳未曾談及。但是「長老偈經」的編集者,卻在其序品
中如是敘述:
「聽啊!
如在山谷的洞窟中,
張牙吼叫的獅子般,
鍛鍊自己的長老們,
親自歌詠的這首偈。」
但是,那些編集者只不過是從各種經中蒐集很多的偈頌,把它們按照類別編成,或
由長老們加以分類編集而已,並且全部都是後代所編集成的。
不過,如今稱為「有偈品」的諸經中,關於上述的論點,仍然存有各種不同的啟示
。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