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論師的 佛陀觀 5-3
時間Sat Oct 14 09:47:29 2006
捌、後記
在本文中,筆者以《異部宗輪論》為本,以《大毘婆沙論》為輔釋,再旁涉《阿含》及《
廣律》。之所以如此安排,乃源於數年前,筆者在研讀佛教史之餘,想要對部派佛教作進
一步的認識,因而翻閱《異部宗輪論》,卻被論文的內容困住,一籌莫展。這種情形,相
信多數讀過《宗輪論》者,必有同感。
論中,首先簡略說明部派分裂的情況,然後開始用精簡的句子,介紹各部派思想。文句簡
要,若非對佛教義理非常深入,實難瞭解其含義。舉例來說: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
、雞胤部,主張「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
演說法」;「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
;「苦亦是食」〔註68〕……等。這些文字,看起來都懂,然真要說出所以然,卻不知從
何說起。因而激起筆者想要解析這些問題的意圖,然而一時間卻苦無下手處。在偶然的情
況下,翻閱《大毘婆沙論》,論中對部派的解說,給筆者指引了一條方向:似乎可以透過
《大毘婆沙論》的解說,來了解《異部宗輪論》的部派思想。雖然兩者出現的時間,相差
二五○年左右〔註69〕,以思想的流變來說,一定有不少變化,而且造論者性格亦不相同
〔註70〕,差距亦應不小,然而兩部論書造論的地點,都在北印度,所以筆者仍以《大毘
婆沙論》為主,於中搜尋解答《異部宗輪論》的問題。不敢奢求絕對能正確把握整體部派
思想的異同與流變,但最起碼是以西元一五○年左右,北印度迦濕彌羅論師所提及的部派
學說,來拼湊出一幅部派思想的圖像吧!
經過數年不斷的摸索,終於有了一點眉目,對於研讀部派思想,也有一番感想:部派思想
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掌握各部派的主要理論綱領,其餘的說法,大概都是根據這些理論延
伸出來的問題而已。由此,筆者亦解答了《廣律》中,各部派對事緣詮釋不同的疑慮,同
時,對於大乘佛法的某些思想來源,也有了個概念的認識。在「把部派佛教思想釐清」的
理念驅使下,筆者嘗試以《異部宗輪論》為骨幹,以《大毘婆沙論》為輔釋,再旁涉各廣
律的特殊思想,以數個主題為單元,用以介紹部派佛教思想。本文只是單元之一,雖然文
中的若干問題,只是點到為止,若干理念,尚且未臻圓熟,但仍不揣淺陋,把自己讀部派
佛教的方法,呈現於本文中,願諸同道有以教我!也願意自己讀部派之樂趣,與同道共享
。若時間允許,筆者接下來將探討菩薩觀、聖果觀、業力觀……等問題。
~全文完~
--------------------------------------------------------------------
註68:《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下。
註69:造《異部宗輪論》的世友,是有部的西方阿毘達磨師,年代和法救差不多,大約是
西元前一世紀人。(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84)
註70: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有部的阿毘達磨論師中,因迦濕彌羅論師,集成《
大毘婆沙論》,因而對健陀羅、睹貨羅——吐火羅地區的阿毘達磨論師,稱之為「健陀羅
師」、「西方師」、「外國諸師」,而形成東、西二系(p.183)。世友是摩羅人,是屬
於西方系的論師,其思想亦甚多與東方迦濕彌羅師的《大毘婆沙論》不同。(印順導師《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p.279--282)
拾、參考書目
1.《異部宗輪論》,大正49冊。
2.《大毘婆沙論》,大正27冊。
3.《俱舍論》,大正29冊。
4.《順正理論》,大正29冊。
5.《律部》,大正22、.23、24冊。
6.《阿含經》,大正1、2冊。
7.《大智度論》,大正25冊。
8.窺基法師《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冊。
9.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10.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11.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12.演培法師《異部宗輪論語體釋》,靈峰般若講堂印。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v94mu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