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板


LINE

◎阿姜查開示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 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 西,如此而已。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 知和思考的則是「心」。這兩樣東西也叫做「名」和「色」。「名」,意思是指沒有「 色」或形體。所有的念頭和感覺,或受、想、行、識四種精神上的蘊,都是「名」,它 們沒有形體。當眼睛見到形體時,那個形體叫做「色」,而那時的覺知叫做「名」。它 們總稱為「名」和「色」,簡單地說就是身和心。   要了解:當下這個時刻坐在這兒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們常把這兩樣東西給互 相混淆了。如果你想得到平靜,就必須知道它們的真相。目前,心的狀態仍是未訓練的 ──污穢而不清明,還不是清淨的心。我們必須透過修習禪坐來進一步訓練這顆心。   有些人認為,禪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實上站著、走著和臥 著都是禪修的工具,你可以在一切時中修習。「三摩地(定)」,字面上的意思是「穩 固地建立起心」。要增長三摩地,並不必要去壓抑心。有些人試圖以靜靜地坐著,完全 不讓任何事物干擾他們,來得到平靜,但是,這就如死了一般。修習「三摩地」是為了 增長智慧和理解。   「三摩地」是堅固的心──心一境性。它專住在那一境上呢?它專住在平衡的一境 上,那就是它的境。但人們試圖以安靜他們的心來修習禪坐。他們說:「我試圖禪坐, 可是我的心連一分鐘都無法靜下來;一下子飛到這兒,一下子又飛到其他地方去……, 我怎樣才能使它停止下來呢?」你不必去停止它,重點也並不在這裡。有移動的地方就 是理解生起的地方。有些人抱怨說:「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來;它又跑掉,我就再一 次把它拉回來……」因此它們就坐在那兒拉來拉去。   他們以為自己的心在到處亂跑,實際上,它只是看起來好像在四處亂跑。舉個例子 ,看看這間講堂……,你會說:「噢,好大啊!」事實上它根本不算大。它看起來是大 或小,都是憑著你對它的感覺。實際上,這間講堂的大小只是它的大小,非大也非小, 但人們總是跟隨他們的感覺跑。   以打坐來尋找平靜……,你必須瞭解平靜是什麼。如果你不了解,就無法尋獲它。 例如:你帶枝非常昂貴的筆到寺院來,而在你來這兒的途中,你將筆擺在前面的口袋, 但你拿出來後,卻將它放在後面的口袋罷!現在,當你伸進前面的口袋時……筆不在那 兒了!你嚇了一跳。你會嚇一跳是因為你的誤解,你沒見倒事情的真相,所以結果是苦 。不論站、行、來和去,就是不能停止對遺失筆而產生的苦惱。你錯誤的理解因而造成 你受苦。理解錯誤會造成苦……「真是太可惜了!我幾天前才買了那枝筆,現在遺失了 。」   但後來你想起:「噢,當然啦!我去洗澡的時候,將筆放在後面的口袋了。」當你 一記起這事時,即使還沒看到筆,便已經覺得好多了。你瞭解嗎?你快樂了,也可以停 止對你的筆的耽憂。現在,你已經確定了,因此當走路時,會將你的手伸進後面的口袋 ,而筆就在那兒。你的心一直在欺騙你,而憂慮來自你的無知。現在,看到筆,疑惑也 就消失了, 憂慮也平息了下來了。 這種平靜來自於看見問題的起因──「苦的起因( 集諦)」;在你記憶中,筆就在你後面的口袋,那一剎那,就有了「苦的息滅(滅諦) 」。   所以,你必須思惟,為的是要找到平靜。一般人通常以為平靜就是指單單地使心平 靜下來,而不是使煩惱也一起平靜下來。煩惱只是暫時地被壓抑著而已,如同被一塊石 頭壓著的小草,三、四天之後,你將小草上的石頭移開,不就之後,它就會再長回來。 小草並沒有真的死去,它只是被壓制住而已。這跟禪坐時一樣:心是平靜的,然而,煩 惱並沒有真的平定下來。因此,「三摩地」並不是很確定的。要找到真正的平靜,就必 須增長智慧。三摩地是一種平靜,就如石頭壓著小草般……,幾天之後,將石頭移開, 小草就會再長回來,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平靜。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 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 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我們說「智慧(般若)」和「三摩地」是分開來的東西。但是,本質上,它們是同 一的,相同的。智慧是三摩地活動的作用,三摩地是智慧不動的相貌,它們從同一個地 方生起,可是有不同的趨向、不同的功用。就如同此處這棵芒果樹一樣,小的芒果會愈 長愈大,直到成熟;雖然它們同是一個芒果,但卻有不同的情況。小芒果,大芒果和熟 透的芒果都是同一顆芒果,只是它的狀況改變而已。在佛法的修行裡,有一種情況稱做 「三摩地」,而稍後的情況稱做「般若」。但是,實際上,「尸羅(戒)」、「三摩地 (定)」和「般若(慧)」都是一樣,就如芒果一般。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 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那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 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 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那個領受善和惡的法塵的,我們稱做「心 」。如同一間房子的主人,主人待在家裡,當客人來訪時,它就是接待客人的人。是誰 領受法塵的呢?那個知覺的是什麼呢?是誰放下法塵的呢?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心」。 但是人們看不到,他們反覆地打轉:「心是什麼?心是什麼?」別把問題給搞混淆了。 那個領受法塵的是什麼?心喜歡某些法塵,而有些則不喜歡。那是誰?有一個喜歡和不 喜歡的人嗎?當然有,但是你看不到,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心」。   在我們的修行中,並沒有必要談「奢摩他(止)」或「毘婆奢那(觀)」只要稱它 做佛法的修習就夠了,然後從你的心著手。什麼是心?心就是那個領受和覺知法塵的。 有些法塵有喜歡的反應,有些法塵的反應則會是不喜歡的。那個接受法塵的人帶領我們 進入快樂、痛苦、對與錯之中。可是它沒有任何形相。我們認為它是我,但它實在只是 「名法」而已。「善」有任何形相嗎?「惡」呢?「樂」與「苦」有任何形相嗎?這些 都是「名法」,不能拿來跟物質的東西比較,它們是沒有形相的……可是我們知道它們 存在。   因此,我們說:要由平定心來開始修行。將覺醒放在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 將安住於平靜之中,有些人不去覺醒,而只想要平靜── 一種空白,所以他們永遠學不 到任何東西。假使我們沒有這個「覺知者」,我們的修行要以什麼做為根基呢?   如果沒有長,就不會有短;如果沒有對,就不會有錯。現代人一直在學習,尋求善 和惡,但他們對超越善和惡之外的,卻一無所知。他們知道的只是善和惡:「我只要取 善的。關於惡的,我都不想知道,我何必呢?」假如你只取善的,在短時間內,它會再 犯錯。對會導致錯,人們只是不斷地在對與錯之間尋找,而不試圖去尋求非對也非錯。 他們學習對和錯,他們尋求功德,但對於超越善、惡之外的,卻一無所知,他們學習長 和短,可是對於非長亦非短的,他們什麼也不知道。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 、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   同樣的道理,你拿起善的,惡的就必定相隨。人們尋求善而試圖將惡給扔掉,可是 他們卻不學習非善與非惡,如果你不學習這點的話,就不會有圓滿。如果你取善,惡便 隨至;如果你取樂,苦必隨至。執取善而拒絕惡的修行,是小孩子的佛法,有如玩具一 樣;肯定的,這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假使你握持善,惡將會隨至,這條路的尾端是 混淆不清的,並不很好。   拿個簡單的比喻來說:現在,假使你有小孩子,而你只是希望去愛他們,卻永遠不 經歷憎惡,這是不懂的人性的人的想法。如果你握持愛,憎惡就會追隨。同樣的道理, 人們要下決心要學習佛法以增長智慧,就會儘可能地仔細學習善與惡。現在,認識善與 惡了,他們做什麼呢?他們試圖去執著善,而苦亦隨至,他們不去學習超越善與惡之外 的,而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習的。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 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扛想要善。如果他們達 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 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為了平定心和清楚知道領受法塵的人,我們必須去觀察,追隨「覺知者」,訓練心 直到它清淨為止。你應該使它清淨到什麼程度呢?假如是真正清猙的話,心應該超越善 與惡,甚至超越清淨,這就結束了,這就是修行結束的時候。   人們所謂的坐禪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平靜。可是,即使在這種的平靜之中仍是會有經 驗產生的。如果一個經驗生起,就必須要有人去覺知它,有人去洞查它、質問它和審視 它;如果心只是空白一片,那是沒什麼用處的。你也許會見到有些人看起來非常嚴謹, 以至於會認為他們很平靜,但是,真正的平靜並不只是心平靜而已,也並不是說:「願 我快樂而絕不經驗任何痛苦」的那種平靜。這種的平靜,最後連達到的喜悅都會變成不 滿足───苦的結果。唯有當你能夠使你的心超越樂與苦時,才會尋找到真實的平靜, 那才是真正的平靜。這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學習的學科,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這一 點。   訓練心的正確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長智慧。別認為只是靜靜地坐著就是訓練心, 那就有如石頭壓住草一般。人們迷醉在這裡面,認為「三摩地」就是坐。那只是「三摩 地」的一個名詞,但實際上,假使心有「三摩地」,那麼行就是三摩地,坐也是三摩地 ……。坐有三摩地、行有三摩地、住有三摩地、臥也有三摩地,這些都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說:「我無法禪坐,因為我太煩躁了,我只要一坐下來,就想這想那… …,我辦不到。我的惡業太重了,應該先消完我的惡業後,再回來禪坐。」沒問題, 去試試看,去試圖消完你的惡業……。   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他們為何這麼認為呢?這些所謂障礙的東西,是我們所必須研 究的。只要我們一坐下來,心就立即向外跑。我們也去追隨它,試圖將它帶回來,再做 審察……,然而,它又跑走了;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習的。絕大多數人都拒絕從自然中去 學習……,就如同一位拒絕作功課的頑皮學生。他們不希望看到心的變遷,這樣你怎能 增長智慧呢?你必須和變遷同住。當我們知道心就是如此──不斷地變遷,一旦認識這 是它的本性,我們就會明瞭。我們必須知道那時候心在想善和那時候在想惡,它一直在 變遷,我們必須認識這些事情。假如我們瞭解這點,那麼,即使我們在想的時候,一樣 能安住於平靜中。   譬如說:假設你家有隻小寵物──猴子。猴子無法長時間靜止不動,牠們喜歡到處 亂跑亂跳、抓東抓西的,猴子就是這樣的。現在,你到寺院裡來,看見這裡的猴子,這 隻猴子一樣靜不下來,一樣到處亂跑。可是牠干擾不到你,對不對?牠為何干擾不到你 呢?因為你以前也養過猴子,所以瞭解猴子是什麼樣子的。假使你認識一隻猴子,無論 你走過多少省分、看過多少猴子,都不會被牠們所干擾,對不對?這就是一位瞭解猴子 的人。   如果你瞭解猴子,那麼,你就不會變成一隻猴子;假使你不瞭解猴子,你自己可能 就會變成一隻猴子!瞭解嗎?當你看到牠伸手抓這抓那時,會喊:「嘿!」你很生氣… ,「那隻該死的猴子!」這是一位不瞭解猴子的人,知道家裡的猴子和寺院裡的猴子都 是一樣的,你為何要受牠們干擾呢?一旦認識猴子是如何的時候,那就夠了,你便可以 安住於平靜。   平靜就像這樣。我們必須去認識感覺,有些感覺是愉快的,有是不愉快的,但那樣 不重要,那是它們的事,就如猴子一樣,所有的猴子都是一樣的。我們明瞭感覺有時是 愉快的,有時則否──那是它們的本然。我們應該瞭解它們,並知道如何放下它們。感 覺是不穩定的,它們是變異(無常)、不圓滿(苦)和無主(無我)的。一切我們所知 覺的,都是如此。當眼、耳、鼻、舌、身和意(心)領受感覺時,我們知道它們,亦如 認識猴子一般。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安住於平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1.193.222







like.gif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icon.png[問題/行為] 貓晚上進房間會不會有憋尿問題
icon.pngRe: [閒聊] 選了錯誤的女孩成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張
icon.png[心得] EMS高領長版毛衣.墨小樓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龍隔熱紙GE55+33+22
icon.png[問題] 清洗洗衣機
icon.png[尋物] 窗台下的空間
icon.png[閒聊] 双極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車]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門
icon.png[討論] 能從照片感受到攝影者心情嗎
icon.png[狂賀] 賀賀賀賀 賀!島村卯月!總選舉NO.1
icon.png[難過] 羨慕白皮膚的女生
icon.png閱讀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問題] SBK S1安裝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舊woo100絕版開箱!!
icon.pngRe: [無言] 關於小包衛生紙
icon.png[開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簡單測試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執行者16PT
icon.png[售車]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戰33 LV10 獅子座pt solo
icon.png[閒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購教學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產版官方照無預警流出
icon.png[售車] Golf 4 2.0 銀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籃汽座(有底座)2000元誠可議
icon.png[問題] 請問補牙材質掉了還能再補嗎?(台中半年內
icon.png[問題] 44th 單曲 生寫竟然都給重複的啊啊!
icon.png[心得] 華南紅卡/icash 核卡
icon.png[問題] 拔牙矯正這樣正常嗎
icon.png[贈送] 老莫高業 初業 102年版
icon.png[情報] 三大行動支付 本季掀戰火
icon.png[寶寶] 博客來Amos水蠟筆5/1特價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鮮人一些面試分享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麒麟25PT
icon.pngRe: [閒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創漫畫翻譯
icon.pngRe: [閒聊] OGN中場影片:失蹤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問題] 台灣大哥大4G訊號差
icon.png[出售] [全國]全新千尋侘草LED燈, 水草

請輸入看板名稱,例如:BabyMother站內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