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相應部經典與雜阿含經(4)
時間Sat Oct 7 18:23:16 2006
四
現在先舉出增大、附加的兩個事例。
其一在「相應部經典」中,有以下的顯著例子。在「相應部經典」第四十三相應,
被稱為「無為相應」的經集,其中標題為「涅槃」的一經,記述釋尊在祇園精舍之說法,
其內容略述如下:
「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講說涅槃與到達涅槃之道,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涅槃?諸比丘!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稱之為涅槃。
「諸比丘!又,云何為到涅槃之道?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滅盡
貪,向於(中)捨而增上修正見。又,……」
於是,釋尊更進一步講述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的修習,最後用下列的話來結束說法:
「諸比丘!我是如此為汝等講述涅槃與到達涅槃之道。
「諸比丘!凡是願諸弟子幸福而有慈悲的導師,應以慈悲而為諸弟子做事,一切所
應作,我已為汝等作畢。
「諸比丘!此有樹下,在此有空屋,應善思惟之,不可放逸,勿做日後追悔之事,
此是我為汝等所作之教誡。」
這真是偉大的說法、容易理解的說法。然在「一切善見律註序」中則載有「背誦有
成就與損失」之語,是說在長時間靠背誦來傳承的過程中,對於此說法帶來了種種的變化
。
首先,涅槃(nibb?na)這名詞即有種種異稱,或稱為「無為」(asavkhata),或「終
極」(anta)、「無漏」(an?sava),甚至稱為「到彼岸」(par?yana)等,在這個相應中,
所見到「涅槃」之異名,多達四十四種。並且,將每一種又分別跟止、觀、六種三昧,以
及三十七道品等,加以編組而成經典,因此,這「無為相應」在不知不覺中,遂形成了擁
有一九八○經的龐大經集。
這當然是極端的一例,然而其他情形,例如由於名相的改稱,或配合的變化等,而
使經增多的例子也到處可見。
現在再舉「雜阿含經」中的另一個極端的例子:
「雜阿含經」第二十三卷與第二十五卷二卷,約略一看,就知道與其他各卷是完全
不同的經典。即其他各卷都是分別集錄了很多短經的經,例如,第二十四卷收集了四十經
,又如第二十六卷實際集錄了七十三篇短經。這也是中國譯經師們之所以用「雜阿含經」
作經題的緣故。然而,第二十三卷與第二十五卷的兩卷卻未曾集錄那種短篇的經。
若再仔細考察,在經中突然出現阿育(A?oka)王的名字,以及摩訶迦葉
(Mah?kassapa)、阿難(?nanda)等人的名字,同時又出現了商那和修(??nav?sa)、優波?多
(Upagupta)等在阿含部經典中完全陌生的佛教徒名字。由此發覺,若就漢譯經典而言,那
是見於「阿育王傳」(安法欽譯)或「阿育王經」(僧伽婆羅譯)中所敘述的記載,一言以蔽
之,那都是阿育王的事蹟,以及佛滅後的所謂「付法相續」諸師的事蹟。假定確屬如此,
那麼其所記載的是已經遠離釋尊在世時代的種種事蹟,所以,這與第一結集可以說是完全
沒有關係的資料。
那麼,究竟那些經為何被附加在「雜阿含經」中呢?這確實是令人困擾和難以說明
的。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指出,這些經集確實已被增大、附加,或再編過,而如果我們要
接近本師遺教,及諸弟子合誦結集的原典,首必須除去後來所增大、附加,或再編的部分
。這是要探求本師說法的真相,所刻不容緩的事。
但問題是,經典的增大、附加,或再編之後,未必全如上面所舉出的兩種情形那樣
容易辨認和了解。毋寧說,往往是微妙而難懂的情形居多,例如前述「相應部經典」的「
有愒品」,以及「雜阿含經」的「頌偈誦」等情形即屬此例。職是之故,下面必須再闢一
專章加以詳述。
轉自以下網址: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217.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