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論師的佛陀觀 4-2
時間Fri Oct 6 08:34:42 2006
伍、佛壽
一、捨壽、留壽
關於佛陀的壽量,大眾部主張:「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大正49.15中)。而有部則認為
:佛的壽命有限量,然世尊「在等引位必不命終」(16中)。
大眾部認為:世尊八十歲,在拘尸那入滅,是佛化身入滅。化身出現世間,化緣畢,即入
滅,而佛壽應是無量無邊的。理由是:一、因佛身是功德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智慧應不斷
增長。二、「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大正49.15下),眾生無盡,為度無量無
盡眾生,壽命亦應無量,所以說「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有部認為:佛陀八十歲入滅,是歷史的事實。佛陀與常人一樣有生有死,唯一與眾不同的
是捨壽、留壽行。如《遊行經》云:佛陀入滅的前三月,在毘舍離遊行,於遮婆羅塔休憩
,告阿難曰:
諸有修四神足〔註48〕,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
四神足已多修習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
人獲安。……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
力,得少留壽。(《遊行經》,大1.15中)。
世尊善修四神足成就,壽應過一劫,然佛陀只「以方便力,得少留壽」,三個月後,在拘
尸那入涅槃。這是說:世尊壽命只有八十歲,唯一與眾不同的是:佛有自由意志下的捨壽
、留壽行。
關於世尊捨壽、留壽的問題,《大毘婆沙論》曾加以論列,說明捨壽、留壽的意義,以及
世尊八十入滅的原因〔註49〕。此中,比較特殊的是:《施設論》說有四種死〔註50〕,
其中,第四種死是:有一類人,有長壽業,及多財業,不幸遇惡因緣而橫死。那麼,世尊
亦有長壽業及多財業,八十歲時,財、壽未盡,豈不是橫死?論中解說為:
佛雖財、壽未盡故而般涅槃,然非橫死。邊際定力所成辦故,功德威勢未窮盡故。諸餘有
情於命終位,威勢窮盡,佛不如是。(大正27.103中)
在有部的看法,世尊八十入滅,是捨(二十或四十)壽、留(三月)壽,雖然財、壽未盡
,但不是橫死,是自由意志下的捨壽行。
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世尊自由捨壽,那他入滅時,是在什麼狀況下?是定位?抑或散位
?心是善、染、還是無記?這些問題,論師間有諍議〔註51〕。
二、無記心入滅
有部認為「在等引位必不命終」(大正49.16中),世尊是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的
(大正27.955中)。西方健馱羅國諸師主張:佛最後入第四靜慮,出定後,才入涅槃〔註
52〕,然依據論者的解說,有部和西方健馱羅國諸師,並無有顯著不同〔註53〕,都認為
世尊是出定後才入滅的。
然有部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定」入涅槃,又說阿羅漢住「無記心」入滅(大正27.953中
),如此,似乎世尊、阿羅漢有所不同。事實上,「不動寂靜定」,即是「欲界無覆無記
心相應定」,因相似「第四靜慮」(大正27.955中)故名之。以無記心入滅,世尊、阿羅
漢並無不同。如妙音尊者說:
佛將入涅槃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覆無記心現在前
,則住此心而涅槃。(大正27.955中)
又如《俱舍論》說:
死、生,唯許捨受相應,捨相應心不明利故,餘受明利,不順死生。又此二時,唯散非定
,要有心位,必非無心,非在定心有死、生義。界、地別故,加行生故,能攝益故。亦非
無心有死、生義,以無心位,命必無損。若所依身將欲變壞,必定還起屬所依心,然後命
終,更無餘理。又無心者不能受生,以無因故,離起煩惱無受生故。雖說死有通三性心,
然入涅槃,唯二無記。(大正29.56上-中)
何故唯無記得入涅槃?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故。(大正29.56中)
《俱舍論》說明:死和生是唯有捨受相應的;涅槃唯在出定之散心位,因定中或無心位無
有死、生二事。
從以上《婆沙論》及《俱舍論》的解釋,可知佛陀依「不動寂靜定」入滅,其心即是「無
覆無記心」。如此,又留下一個待解的問題。有部說:「有諸異生住善心死」(大正
49.16中),何以世尊、阿羅漢卻住「無記心」入滅?為什麼不住「善心」入滅呢?
《婆沙論》者的解釋是:
唯無記心順心斷故。謂善心強盛,堅住難壞,能令餘心長時續起,於心斷不順。無記心羸
劣,如朽敗種,不堅住,易壞,不能令餘心長時續起,故於心斷最為隨順。……尊者妙音
說曰:「一切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將命終時,不能復作功用,是故〔阿羅漢〕唯住無記
心而般涅槃。(大正27.953下—954上)
既然「善心強盛,堅住難壞」,何以又說「有諸異生住善心死」?有部認為:異生,由欲
界死,若還生欲界時,有住善、住惡,或住無記死的。若欲界命終,上生色、無色界,則
有住善或住無記死的。若「在三界善心死時,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必皆具有」
(大正29.17上)。異生之所以住「善心」死,是因為:
有情將命終時,為當生故,極作意力,令善心起,勿我當墮諸非愛趣。
有情求趣當來異熟果器,故將命終時,以極加行,令善心起。(大正27.953下)
在《婆沙論》者的意念中,世尊、阿羅漢,是生死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以是住
「無記心」入滅;而異生因為生死未了,在三界中,有住善、惡、無記心死的,然也有異
生臨死時,為求趣當來善趣,由加行、作意力,令善心生起,所以說:「有諸異生住善心
死」。~未完待續~
---------------------------------------------------------------------------
註49:1.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
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佛壽量應住百
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
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性、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
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
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
故。由此經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留命行者,謂留三月。(大正27.657中)
2.問:何故世尊留爾所命行壽行,不增減?答: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
得究竟,故不增減。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
命,能早棄捨;諸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捨,勤求圓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捨壽
行,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捨壽行。謂如世
尊於有情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
復留三月。如鄔陀夷一時為佛按摩支體,見異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
根變異,容貌改常。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老,捨多壽行。有說:欲顯得定自在,
故佛世尊留捨壽命。如世尊說: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有說
: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捨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
證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故,捨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大
正27.657中--下)
註50:《施設論》說有四種死:一、壽盡故死,非財盡故。如有一類,有短壽業及多財業
,彼於後時,壽盡故死,非財盡故。二、財盡故死,非壽盡故。如有一類,有少財業及長
壽業,彼於後時,財盡故死,非壽盡故。三、壽盡故死,及財盡故。如有一類,有短壽業
及少財業,彼於後時,壽盡故死,及財盡故。四、非壽盡故死,亦非財盡故,如有一類,
有長壽業及多財業,彼於後時,雖財與壽二俱未盡,而遇惡緣非時而死。作彼論者,顯有
橫死,故作是說。(引自《大毘婆沙論》,大正27.103中)
註51:如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此為在定?為在出定?答:出定。問:何故
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地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或
有疑佛在定而般涅槃,欲令此疑得決定,故明佛出定而般涅槃,故作斯論。此中「不動寂
靜定」者,謂有欲界無覆無記心相應定;似第四靜慮,故名不動寂靜。佛依此而涅槃。(
大正27.955中)
註52:西方健馱羅國諸師作如是說:「如說世尊入第四靜慮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此為
在定、為出定耶?答:出定。(大正27.955中)
註53:問:佛具入四靜慮而般涅槃,何故但言入第四靜慮耶?答:雖亦入前三靜慮,而非
堅著,若入第四靜慮,即便堅著,故偏說之。有說:為入第四靜慮,故入前三靜慮,是故
偏說。有說:前三靜慮猶如在路,第四靜慮是正所往,是故偏說。有說:佛將入涅槃時,
從第四靜慮起,入第三靜慮近分;從第三靜慮近分起,入第二靜慮近分;從第二靜慮近分
起,入初靜慮近分;從初靜慮近分起,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覆無記心
現在前,即住此心而般涅槃。以前三靜慮,但入出近分,而非根本;第四靜慮入出根本,
是故偏說。尊者妙音:佛將入涅槃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
欲界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則住此心而般涅槃。問:豈有能從第四靜慮,無間則起欲界善心
耶?答:有。謂佛,非餘有情。(大正27.955中)
轉自以下網址: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33-2.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