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論師的佛陀觀 2-3
時間Sun Oct 1 08:32:29 2006
四、佛陀有無老化現象
探索「佛陀有無老化現象」,且從「佛陀有無白髮」說起。關於佛有無白髮的問題,《異
部宗輪》未有記載。而《婆沙論》者認為:「異生、聖者,皆有白髮。諸聖者中,從預流
果乃至獨覺,皆有白髮,唯除世尊。」(大正27.202中)理由是:釋迦為菩薩時,三無數
劫,修集種種難行苦行,所起善業展轉增盛,信慧堅固猛利,所以沒有「髮希、髮白、皮
緩、皮皺、音聲破壞、解支節苦,亦無心亂、漸捨諸根,般涅槃時,諸根頓滅」(大正
27.202中)。
論主認為世尊由過去無數劫修行的福慧資糧,已捨離老化現象,而白髮是「雜穢業」所生
,世尊是不會有的。但論主「佛無老化現象,入涅槃時,諸根頓滅」的說法,是否違反諸
行無常法則呢?這是值得留意的問題。
《婆沙論》卷三○,引契經中世尊告力士子:「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
今日中夜,將為無常力之滅壞。」。有人問:菩薩何時身力圓滿?有說:菩薩二十五歲時
,身力圓滿,至年滿五十,其力無減,過此以後,身力漸漸衰退。有說:世尊身力,猶如
意力,都無衰減。論主評曰:「如來法身雖無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減,諸異熟果有衰退
故。是故尊者鄔陀夷言:『今見世尊色力衰減,諸根變異,謂五色根。』」(大正27.156
上--中)
又《增壹阿含》記載:阿難觸摩如來足,發現如來身體鬆緩,不如過去豐腴,而驚問世尊
原因。世尊云:「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
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
。」(大正2.637上--中)現今如來之身體,就像敗壞的朽車,不堪使用,因為世尊「亦
是人數」(大正2.637中)啊!
《增壹阿含》說如來「皮肉已緩」,「我今亦是人數」;是故《婆沙論》說「世尊色力衰
減,諸根變異」;但這和前面(《婆沙論》)佛無「髮希、髮白、皮緩、皮皺、音聲破壞
、解支節苦,亦無心亂、漸捨諸根,般涅槃時,諸根頓滅」之說,顯然的不同。何以論主
前後觀點不同?而且以有部現實人間的佛陀觀來說〔註15〕,論主主張佛無「皮皺」、「
白髮」等老化現象,是蠻特殊的意見。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試從《婆沙論》自身,以及《
阿含經》尋找答案。
據《婆沙論》卷一○四,阿難請問舍利弗:尊者常說:「若佛世尊不出世者,我等便為無
目而死。佛是世間可愛妙色,若當變壞,尊者豈能不生憂悲苦惱不?」舍利弗答云:
「若有是事,亦何憂惱?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世間眼滅,誰能將導?」
(大正27.541上)阿難聽了舍利弗尊者的一席話,讚歎不已。尊者善修空三摩地,
已斷我、我所執及我慢等,深刻體悟「世尊妙色,雖當變壞,有為法然,何所憂惱?」(
大正27.541上)故能安住身心,不被世間離散、違順所轉,阿難對此心嚮往之。
舍利弗深悟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對於阿難的設問,以「世尊滅度,一何
疾哉!世間眼滅,誰能將導」回應。不過,依據經典記載:當世尊年向八十,不久當入涅
槃,舍利弗以「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大正2.640上),而先佛入滅了。而阿難在世尊
臨滅度時,躲到世尊床後,「悲泣涕零,不能自勝;又自考責:既未成道,為結所縛,然
今世尊捨我滅度,當何依怙」〔註16〕痛哭自責若此。顯見已證聖果的舍利弗和未斷盡纏
縛的阿難,都不忍於世尊之滅度。
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說:上座部的立場,佛是現實人間的,與一般人相同,要
飲食、睡眠、便利,病了也要吃藥。而大眾部傾向於理想的佛陀,是出世間的,不會生病
吃藥,說佛生病吃藥,那是方便,為後世比丘作榜樣:如有生病,就應服藥(p.62)。又
說:
「釋尊入滅了,在『佛弟子的永恆懷念中』,『世間情深』,不能滿足於人間(涅槃了)
的佛陀,依自我意欲而傾向於理想的佛陀,不過理想的程度是不一致的。」(p.84)。
從以上印順導師的說法,來審視《婆沙論》者,論主似乎亦存有對佛陀深切的情愫。以《
婆沙論》屬說一切有部的論著,論中大體宗歸有部現實人間的佛陀觀,但亦多少攙雜了理
想的佛陀觀〔註17〕,所以有前後論點相左的情形出現。另外,吾人亦不能忽略《婆沙論
》集出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因素等〔註18〕。
--------------------------------------------------------------------
註15:說一切有部現實人間的佛陀觀,見印順導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166。
註16:《增壹阿含經》卷三六,大正2.751上。
註17:理想的佛陀,如《大毘婆沙論》卷九○:「諸佛世尊,無斷末摩,聲音不壞,無漸
命終,以佛世尊諸根頓滅故。」(大正27.953中)
註18:據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說:《大毘婆沙論》集成的時間,距西元一五○年
不遠(p.187)。時聲聞部派佛教中,在北方的說一切有部,有瑜伽師,西方的持經譬喻
師,及東方的阿毘達磨師等;大眾部及大陸系的分別說部,西元一世紀亦流傳於北方;西
元前五○年興起的初期大乘如《般若經》等,從東南印,經南印、西印,至西元一世紀頃
,亦弘揚於北印。所以《大毘婆沙論》集成時代,北印是非常熱鬧的舞台。有部毘婆沙師
,自迦旃延尼子在至那僕底造《發智論》,至迦濕彌羅師集《大毘婆沙論》,可說把有部
思想定於一尊,而發揚廣大,雖然困守於山城,思想拘於保守,然面對著自部中之異師,
其他大眾、分別說部之聲聞部派,乃至大乘佛法如《般若經》等之學說,思想不免受到衝
擊、激盪,而有所會通、修正、改變。從《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中,常有前後不同,似乎
矛盾之處,可以得到證明。
本文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ecznc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