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7)
時間Tue Sep 12 22:37:55 2006
七、戒律的廣略繁簡及其實用性
從歷史的軌跡,考察佛教的戒律,乃是從沒有戒律,而制
定原則性的生活公約;由簡單扼要的人間道德生活規範,而演
變為僧俗七眾的各種律儀規範;由條文事項,而編集成為部帙
龐大的律藏聖典。可是戒律在由約而繁之後,漸漸地失去了實
用的彈性空間,為了適應各個時代及其所處的環境,便出現了
大乘經論中的菩薩戒,例如《菩薩瓔珞本業經》、《梵網菩薩
戒經》、《優婆塞菩薩戒經》、《大智度論》的〈釋尸羅波羅
蜜〉,《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戒品〉·由《瑜伽論》的
〈戒品〉產生《瑜伽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戒本》、《菩
薩善戒經戒本》。可是《瓔珞經》只列菩薩三聚淨戒及十條重
戒戒相,《大智度論》廣說七眾戒,略說則身口律儀,僅有八
種。(48) 又說︰
──────────
46 《五分律》卷 15, 《大正藏》冊22, 頁 105 中。
47 《大正藏》冊 24,頁 802 中。
頁14
善是總相戒。」(49) 《瑜伽師地論》雖舉出菩薩戒有四重、四
十三輕的戒相條目,卻以三聚淨戒稱為「菩薩一切戒」。(50)
由此所舉資料可知,為了實用的適應性,不論是聲聞律儀或菩
薩律儀,都許可有其繁簡適中的調整空間。
對於大乘菩薩戒的適應性,我已寫過兩篇論文,(51) 在此
不再重複。對於聲聞律儀,說得妥貼一些,應該是七眾別解脫
戒的繁簡問題,及其淨化身心、淨化社會等實用性的問題,尚
有值得討論的必要。
律藏明白表示,欲使諸佛的正法久住,必須遵守清淨梵行
,必須持守戒律。不過根據《增一阿含經》的記述,釋迦世尊
在最初十二年中,因為教團中人,無有瑕穢,故亦未曾制戒,
僅以一偈作為禁戒︰
護口意清淨,身行亦清淨,淨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
(52)
這是說,釋迦世尊成道後的最先十二年中,亦未制定比丘及比
丘尼戒,但卻已經以此四句偈子,當作戒律來用。並在同卷的
《增一阿含經》中,先給我們介紹了釋尊之前的六佛,各各都
曾說出一偈,作為禁戒。(53) 可是同在《增一阿含經》卷 1,
見到七佛均以一偈付囑優多羅尊者的記述,因為這個偈子,即
能使人產生戒清淨、意清淨、除邪顛倒。所以成為過去七佛所
制的通戒,又名通誡︰「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
諸佛教。」並說︰
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
教。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
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
──────────
48 《大智度論》卷 13,《大正藏》冊 25,頁 153 中。同前
注 2。
49 《大智度論》卷 46,《大正藏》冊 25,頁 395 中。
50 《瑜伽師地論》卷 40 有云︰「云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
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
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攝律儀戒,二攝善
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大正藏》冊 20,頁 511 上。
51 a.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刊於《中華佛
學學報》第六期。
b.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刊於《中華佛學學報
》第八期。
52 《增一阿含經》卷 44,《大正藏》冊 2,頁 787 中。 下
文接著又說︰「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
防)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
53 a. 《大正藏》冊 2,頁 786 下~頁 787 中。
b. 參考平川彰博士《律藏の研究》頁 368 舾頁 374 「律
藏序分と過去七佛」。
頁 15
諸佛教,去愚惑想。 (54)
《增一阿含經》將此一偈視為四種阿含全部內容的濃縮,
在這「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諸法」。(55)到了中國
的天台宗第六祖湛然,解釋此段經文時,便以為︰「七佛通戒
偈者,過去諸佛皆用此偈,以為略戒。」(56) 這是以戒律含攝
教法,教法不出於戒律的思想,所謂戒律住世,能令正法久住
,乃是佛教學者的一貫的觀點。不過此處所舉,是說明了戒律
的最初,除了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以及優婆塞的五
戒之外,對於僧團大眾的制約,可能簡單到僅有一個偈子。十
二年後,便因僧中出現了「瑕穢」事件,而「隨犯隨制」,有
人犯過則制,若無人犯過,則已制的戒律也不一定有用。既是
「隨犯隨制」,也可隨著時地的變遷,戒律條文的多寡、戒律
內容的廣略,亦宜跟著調整。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