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3)
時間Tue Sep 12 22:22:27 2006
三、戒律的實用性及適應性
佛制的戒律,是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設施。
為了使得弟子們保持身心清淨,保持僧團的形象;為了成就自
己的道業,為了成就他人的信心,使得正法久住人間。
《大智度論》卷 46 說,佛陀成道後的最初十二年中,佛
未制戒。僧團清淨,無人犯過,無人行惡不善法,所以「如來
不以無過患因緣而為弟子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20)
這是因為佛陀告訴舍利弗,過去有六佛,其中三佛未給弟子們
廣說法,也
───────────
18. 日譯《大藏經》冊 6,頁 95。
19. 《大正藏》冊2, 頁 75 下~頁 76 上。
20. a.《大智度論》卷 46,《大正藏》冊 25,頁 395 下,
有云︰「若佛出好世,則無此戒律, 如釋迦文佛,雖
在惡世,十二年中,亦無此戒。」
b.《摩訶僧祇律》卷 1,《大正藏》冊 22,頁 227 下,
有云︰「如來不以無過患因緣而為弟子制戒、立說波羅
提木叉法。」
c. 參看本文注52,徵引《增一阿含》的經文。
頁6
不結戒,未說波羅提木叉,故於如來滅後,弟子們的清淨
梵行速滅;另外三佛,廣為弟子說法、結戒、說波羅提木叉,
佛及弟子般涅槃後,清淨梵行久住,正法住世·因此,舍利弗
便請釋迦世尊制戒,佛說︰「我此眾中,最小者得須陀酙,諸
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21) 直到迦蘭陀長
者子須提那求度出家之後,又回到俗家,與其俗妻行了俗事,
釋尊始為弟子制定了第一條不淫戒。並宣示︰「以十利為諸比
丘結戒。」(22)
諸部律典,所言結戒十利,內容幾乎一致,僅文字略有出
入,現在將《五分律》、《四分律》、南傳巴利藏律部,抄錄
如下︰(23)
(一)《五分律》卷 1 ︰
僧和合,攝僧, 調伏惡人,慚愧者得安樂,斷現世
有漏,滅後世漏,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廣。法久
住, 分別毘尼梵行久住。
(二)《四分律》卷1:
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未信者信,己信
者令增長,難調伏者令調順,慚愧者得安樂,斷現在
有漏,斷未來有漏,正法得久住。
(三)南傳巴利律藏︰
為攝僧,為眾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住安樂
,為斷現世漏,為滅末世漏,為未信者信,為已信者
增長,為正法久住。
由此可知,佛不曾預設戒律,不是由於佛的旨意為弟子們結戒
,乃是為了當時的社會風俗需要、共同的道德需要、佛教內部
的團體需要、以及為了使得弟子們解脫欲瞋等煩惱的修行條件
需要。佛陀結戒,是因為弟子之中有人犯了有漏過失,與沙門
釋子的身分不合,才制定戒律,規範行為。從結戒十種利益的
內容來看,佛為弟子們結戒,雖為團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給予行
為的約束,實則是令個人清淨、個人解脫,逐條戒行清淨,逐
項煩惱解脫,最終目的乃在於使得全體大眾,都能歡喜和樂,
伏惡起信,自利利人,正法久住·也就是說,戒律的出現,是
由淨化個人行為,進而淨化社會大眾的行為。只要弟子們的行
為,有了惡不善業,佛便隨著因緣的需要而陸續結戒,然後
──────────
21. 《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冊 22,頁 1 下~頁 2 上。
22. 《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冊 22,頁 3 中。
23. a.《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冊 22,頁 3 中~下。
b 《四分律》卷 1,《大正藏》冊 22,頁 570 下。
c. 日譯《南傳大藏經》冊 1,頁 32 。
頁7
又因情況需要而再三地更改,不斷地增設,一直延續到佛陀涅
槃時為止。戒律不是佛陀給其弟子們預訂的規約,當僧團中尚
未有人發生偏差的行為時,如來不先制戒,只說︰「我自知時
。」(24) 故在南傳大藏經的《彌蘭陀王問經》第六品第二有
云:
世尊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對弟子不於非時制定學處,
時機至時,為諸弟子制定學處,使之終生必不再犯。(25)
又於此經第八品第二有云︰
如來以佛智,於斯諸事件,當制諸學處,決斷無餘。事件
已起,惡名宣揚,罪過擴張,眾人譏議之時,為諸弟子制
定學處。(26)
可見如來制戒,是因時而制、因事而制。當其弟子之中,有人
出現了惡不善法,破壞了僧團的清淨,惡名傳播,招致譏嫌,
傳到佛陀耳中,佛陀為使此人不犯相同的過失,不使其他弟子
也犯相同的過失,所以結戒,並且因事、因時、因地的不同情
況,再三地增修戒律。因此在《五分律》卷 22 有所謂「隨方
毘」的明文記載︰
佛言︰雖是我所制,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
我所制,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27)
由於佛陀經常帶著大群的出家弟子們,遊行人間(28) 各
地,並與人間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接觸,為了隨順印度當時當地
的風俗習慣、道德標準,尤其是一般宗教師及沙門生活的共同
性,便隨時結戒、隨方結戒。持戒的規律,就必須通達「開(
放)、遮(絕)、持(守)、犯(戒)」的準則,留有彈性活
用的空間。
──────────
24. 諸部大律的波羅夷法第一條結戒因緣,都有類似的記述。
25. 日譯《南傳大藏經》冊 59 上, 頁 156。
26. 日譯《南傳大藏經》冊 59 下,頁 102。
27. 《大正藏》冊 22, 頁 153 上。
28. 例如《五分律》卷 22 有云︰「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千
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到跋提城。」《大正藏》冊22
,頁 150 下。《長阿含經》卷 14 《梵動經》第二、同卷
15 《種德經》第三、同卷 16 《三明經》第七等各處,都
有佛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人俱「遊行人間」的記述。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