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3)
时间Tue Sep 12 22:22:27 2006
三、戒律的实用性及适应性
佛制的戒律,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设施。
为了使得弟子们保持身心清净,保持僧团的形象;为了成就自
己的道业,为了成就他人的信心,使得正法久住人间。
《大智度论》卷 46 说,佛陀成道後的最初十二年中,佛
未制戒。僧团清净,无人犯过,无人行恶不善法,所以「如来
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20)
这是因为佛陀告诉舍利弗,过去有六佛,其中三佛未给弟子们
广说法,也
───────────
18. 日译《大藏经》册 6,页 95。
19. 《大正藏》册2, 页 75 下~页 76 上。
20. a.《大智度论》卷 46,《大正藏》册 25,页 395 下,
有云︰「若佛出好世,则无此戒律, 如释迦文佛,虽
在恶世,十二年中,亦无此戒。」
b.《摩诃僧只律》卷 1,《大正藏》册 22,页 227 下,
有云︰「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立说波罗
提木叉法。」
c. 参看本文注52,徵引《增一阿含》的经文。
页6
不结戒,未说波罗提木叉,故於如来灭後,弟子们的清净
梵行速灭;另外三佛,广为弟子说法、结戒、说波罗提木叉,
佛及弟子般涅盘後,清净梵行久住,正法住世·因此,舍利弗
便请释迦世尊制戒,佛说︰「我此众中,最小者得须陀酙,诸
佛如来,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21) 直到迦兰陀长
者子须提那求度出家之後,又回到俗家,与其俗妻行了俗事,
释尊始为弟子制定了第一条不淫戒。并宣示︰「以十利为诸比
丘结戒。」(22)
诸部律典,所言结戒十利,内容几乎一致,仅文字略有出
入,现在将《五分律》、《四分律》、南传巴利藏律部,抄录
如下︰(23)
(一)《五分律》卷 1 ︰
僧和合,摄僧, 调伏恶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世
有漏,灭後世漏,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广。法久
住, 分别毘尼梵行久住。
(二)《四分律》卷1:
摄取於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未信者信,己信
者令增长,难调伏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
有漏,断未来有漏,正法得久住。
(三)南传巴利律藏︰
为摄僧,为众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住安乐
,为断现世漏,为灭末世漏,为未信者信,为已信者
增长,为正法久住。
由此可知,佛不曾预设戒律,不是由於佛的旨意为弟子们结戒
,乃是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需要、共同的道德需要、佛教内部
的团体需要、以及为了使得弟子们解脱欲瞋等烦恼的修行条件
需要。佛陀结戒,是因为弟子之中有人犯了有漏过失,与沙门
释子的身分不合,才制定戒律,规范行为。从结戒十种利益的
内容来看,佛为弟子们结戒,虽为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给予行
为的约束,实则是令个人清净、个人解脱,逐条戒行清净,逐
项烦恼解脱,最终目的乃在於使得全体大众,都能欢喜和乐,
伏恶起信,自利利人,正法久住·也就是说,戒律的出现,是
由净化个人行为,进而净化社会大众的行为。只要弟子们的行
为,有了恶不善业,佛便随着因缘的需要而陆续结戒,然後
──────────
21. 《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册 22,页 1 下~页 2 上。
22. 《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册 22,页 3 中。
23. a.《五分律》卷 1, 《大正藏》册 22,页 3 中~下。
b 《四分律》卷 1,《大正藏》册 22,页 570 下。
c. 日译《南传大藏经》册 1,页 32 。
页7
又因情况需要而再三地更改,不断地增设,一直延续到佛陀涅
盘时为止。戒律不是佛陀给其弟子们预订的规约,当僧团中尚
未有人发生偏差的行为时,如来不先制戒,只说︰「我自知时
。」(24) 故在南传大藏经的《弥兰陀王问经》第六品第二有
云:
世尊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对弟子不於非时制定学处,
时机至时,为诸弟子制定学处,使之终生必不再犯。(25)
又於此经第八品第二有云︰
如来以佛智,於斯诸事件,当制诸学处,决断无余。事件
已起,恶名宣扬,罪过扩张,众人讥议之时,为诸弟子制
定学处。(26)
可见如来制戒,是因时而制、因事而制。当其弟子之中,有人
出现了恶不善法,破坏了僧团的清净,恶名传播,招致讥嫌,
传到佛陀耳中,佛陀为使此人不犯相同的过失,不使其他弟子
也犯相同的过失,所以结戒,并且因事、因时、因地的不同情
况,再三地增修戒律。因此在《五分律》卷 22 有所谓「随方
毘」的明文记载︰
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
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27)
由於佛陀经常带着大群的出家弟子们,游行人间(28) 各
地,并与人间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接触,为了随顺印度当时当地
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尤其是一般宗教师及沙门生活的共同
性,便随时结戒、随方结戒。持戒的规律,就必须通达「开(
放)、遮(绝)、持(守)、犯(戒)」的准则,留有弹性活
用的空间。
──────────
24. 诸部大律的波罗夷法第一条结戒因缘,都有类似的记述。
25. 日译《南传大藏经》册 59 上, 页 156。
26. 日译《南传大藏经》册 59 下,页 102。
27. 《大正藏》册 22, 页 153 上。
28. 例如《五分律》卷 22 有云︰「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僧千
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到跋提城。」《大正藏》册22
,页 150 下。《长阿含经》卷 14 《梵动经》第二、同卷
15 《种德经》第三、同卷 16 《三明经》第七等各处,都
有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人俱「游行人间」的记述。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