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往生極樂淨土(3)
時間Wed Sep 6 21:39:57 2006
阿彌陀佛因地,發二十四大願(或三十六願,或四十八願),建立清淨莊嚴
的佛土。生在這佛國中的,有種種功德,特別是:十方世界眾生,發願往生阿彌
陀佛國的,一定能往生極樂,當然是有條件的,也是有高低的。經有三輩往生說
,各本略有出入,如下(19.007):
圖片
A │ B │ C │ D
│ │ │
[上]去家作沙門‧│[上]捨家作沙門‧│ 發菩提心‧ │ 聞此經典受
作菩薩道‧ │ 發菩提心‧ │ 專念無量壽 │ 持讀誦書寫
奉行六度‧ │ 修諸功德‧ │ 佛‧恒殖眾 │ 供養‧晝夜
慈心精進‧ │ 一向專念無 │ 多善根‧發 │ 相續求生彼
不瞋不貪‧ │ 量壽佛 │ 心迴向願生 │ 剎
常念至心不 │ │ 彼國 │
斷絕 │ │ │
[中]在家布施‧ │[中]發無上菩提 │ 發菩提心‧ │ 發菩提心‧
深信佛語‧ │ 心‧一向專 │ 不能專念‧ │ 持戒不犯‧
飯沙門‧起 │ 念‧多少修 │ 不種眾多善 │ 饒益有情‧
寺塔供養‧ │ 善‧飯沙門 │ 根‧隨己修 │ 所作善根迴
慈心精進‧ │ ‧起塔像供 │ 行諸善功德 │ 向‧憶念無
齋戒清淨‧ │ 養‧奉持齋 │ ‧迴向願欲 │ 量壽佛及彼
不瞋斷愛‧ │ 戒‧ │ 往生 │ 國土
一日一夜不 │ │ │
斷絕 │ │ │
[下]斷愛欲‧不 │[下]發無上菩提 │ 住大乘‧清 │ 發十種心─
瞋怒‧慈心 │ 心‧一向專 │ 淨心向無量 │ ─十善‧晝
精進‧齋戒 │ 意乃至十念 │ 壽佛乃至十 │ 夜思惟極樂
清淨‧念欲 │ ‧聞深法信 │ 念‧聞深法 │ 國依正莊嚴
往生‧晝夜 │ 樂不疑‧乃 │ 信樂不疑‧ │ ‧志心歸依
十日不斷絕 │ 至一念念於 │ 乃至一念淨 │ ‧頂禮供養
│ 彼佛 │ 心念無量壽 │
│ │ 佛 │
上表所列的,a.是漢、吳的古譯──二十四願本;b.是晉譯,c.是唐譯,都
是四十八願本;d.是趙宋譯的三十六願本。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世界的,a.b.
分上、中、下──三輩人;c.d. 沒有說「三輩」,但顯然也有高下的三類差別。
依a.本說:上輩是出家的,修菩薩道的;中輩是在家的,廣修供僧、建寺、起(
佛)塔等供養功德,齋戒(五戒及八關齋戒)清淨的;下輩也是(在家)齋戒清
淨的。三輩往生的,都是不貪不瞋,慈心精進的。所以分上中下三輩,在乎生前
的智慧、福德不同,而戒行清淨,卻是一致的。b.本大致與a.本相同,但三輩都
是發菩提心的。c.本沒有說到出家與在家。三類人中,初是發菩提心而廣殖眾多
善根的;中是多少修善根的;後是心住大乘,聞深法而信樂不疑的。依初後來說
,中類也應是心住大乘,與b.本相同。三類的差別,是廣殖善根,不廣殖善根,
少少殖善根的不同。d.本:初是對『阿彌陀經』的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與「念法」的易行方便相同;中是發菩提心,持戒,饒益有情的;後是行十善的
。晚出的經本,出入很大!但總之,三輩的高下,雖與念佛有關,而主要是由於
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德行的不同。小本『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緣得生彼國」(19.008),可說是簡化大本所說的金句!對於「念佛」(及極樂
國土),a.本上輩是「常念至心不斷絕」,中輩是「一日一夜不斷絕」,下輩是
「一心清淨晝夜常念……十日十夜不斷絕」。中輩一日一夜不斷絕,下輩卻是十
日十夜不斷絕,可能是譯文的不善巧!b.本都是一向專念,而下輩說:「一向專
念,乃至十念」。c. 本三類是:專念;不專念;「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
十念」,與b.本相同。從三輩的次第來說,下輩的「十念乃至一念」,比a.本十
晝夜說要合理些。d.本通泛的說:「晝夜相續」,「憶念」,「晝夜思惟」。事
實上,往生淨土品位的高下,由於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功德的不同;而念佛
多少能往生阿彌陀佛土,論理是不能限定時間的。如『佛說阿彌陀經』(大正一二‧
三四七中)說: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淨土的依正莊嚴),執持名號,若一
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
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念佛而能往生極樂淨土,是要「專念」、「繫念」的,而時間不一定。「若
」是不定詞,也許一日(夜),或者二日、三日,能念到「一心不亂」avik-s!iptacitta
──心不散亂的意思),就能臨終往生。事實上,有的一日、半日就可
以,有的一年、十年了,還是不能「心不散亂」。總之,以念得「心不散亂」,
為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主要條件;而往生品位的高下,以生前的德行而差別。念smr!ti
是憶念、繫念,念為定sama^dhi所依;「心不散亂」,雖還不是達到禪
定,但念到心無二用,淨念相續,心中唯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念了。念是內
心的憶念、繫念(可通於稱名、觀相),並不等於我國佛弟子所想像的口念(因
而造了個「唸」字)。然口稱佛名,內心同時憶念,依稱名而導入「心不散亂」
,那就是「稱名念佛」而可以往生極樂了。大本『阿彌陀經』的專念、憶念,是
不限於稱名念佛的。小本『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名號的梵語為na^madheya
,所以是重於「稱名念佛」的。不知為什麼,玄奘譯na^madheya為「思惟」
,也許是不滿當時提倡的口頭散心念佛,而故意改為「思惟」吧!依上來所說,
可見「一心念乃至十念」,是內心不散亂的念。王日休編寫的『大阿彌陀經』,
說下輩「每日十聲念佛」(19.009),專在稱名的數目上著想,那是中國佛教的習俗
,與印度的「大乘佛法」不合!
註解~ 19.001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一章(七五九──七六二
)。
註解~ 19.002『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三00
下)。
註解~ 19.003『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三0二
中──三0三上)。
註解~ 19.00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上)。『普賢菩薩行願
讚』(大正一0‧八八一上)。
註解~ 19.005『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
中)。
註解~ 19.006『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一二‧三四二上)。
註解~ 19.007a.『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三0
九下──三一一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三(大正一二‧二九一下──二九三
上)。b.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c.『大寶積經』(五
)『無量壽如來會』(大正一一‧九七下──九八上)。d.『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
上(大正一二‧三二三中──下)。
註解~ 19.008『佛說阿彌陀經』(大正一二‧三四七中)。
註解~ 19.009『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一二‧三三七中)。
(<<華雨集第二冊>>p.222 ~ p.228)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84.154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202.39.208.171 (09/07 12:33)